第0124章 初露锋芒的太子(第 2/4 页)
但在以帝陵配合着陵邑制度,从关东地方噶韭菜般,将地方豪杰强制迁入关中,以达到‘强本弱末’之目的,从而达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汉室,即便是在现实意义上来说,帝陵的建造,也同样是关乎社稷安稳的头等大事!
在后世,为何总会有‘历朝历代皆有世家,唯西汉无’的说法?
——就是因为西汉帝王凭借一个陵邑制度,孜孜不倦的将地方豪强,在其刚出现世家雏形的时候迁入关中,以天子之威亲自镇压!
那西汉的落寞,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此事在后世,可谓是众说纷纭。
有说外戚擅权,有说后宫干政,有说奸宦乱国,还有人,将这口锅扣在了儒家的头上。
但归根结底,西汉王朝的根基真正被动摇,并不可逆转的狂奔向灭亡,恰恰是由于史册之上,相当不起眼的一行小字。
——永光四年,元帝奭筹建寿陵,废陵邑制!
而这个以‘徒废钱粮,不合孔儒之道’为由,一举废黜陵邑制度的汉元帝刘奭,便是汉中宗孝宣皇帝:刘询之子。
没错,正是那个被刘询斥言‘乱吾家者,必太子也’的腐儒皇帝。
陵邑制度一废,地方势力自是彻底坐大。
自元帝刘奭废除陵邑制度的永光四年(前40年),到汉光武帝刘秀继位九五,光复汉室的更始帝二十五年(25年),不过短短六十五年的时间,在西汉初期头都抬不起来,连丝绸做的衣服都不能穿、连马车都不能做的地方豪强巨贾,便成长到了宗室刘秀想要中兴汉室,都需要仰赖地方豪强势力相助的地步。
毫不夸张的说:陵邑制度,就是西汉王朝的根基!
只要有陵邑制度在,那刘汉天子目光所及,便绝对不会出现阻挠中央集权的地方势力!
而在刚开国不过五年,陵邑制度才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现如今,帝陵的建造之事,绝对称得上一句‘朝堂之首重,社稷之根基’!
但问题就在于:作为丞相,萧何绝对不能说出‘帝陵比农耕重要’这种话······
原因很简单。
——农为国本,是如今汉室,乃至过往千百年,为华夏大地所公认的普世价值。
而陵邑制度,算是刘汉社稷难得一见的‘新汤新药’。
虽然在朝堂之上,陵邑制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正确性,但也还暂时无法大肆宣扬。
原因很简单:陵邑制度的核心价值,便是‘关中为本,关东为末’。
可这话要是堂而皇之说出去,让关东百姓怎么想?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