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姑且夸耀的容颜(第 1/4 页)
三年后。
31岁和28岁之间隔着代沟呢。
没奔三之前总觉得自己还年轻,仅仅是跨了一岁,心态就发生变化了。
与之同样发生变化的是国内的盾构机市场,新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已经不足于小直径单线掘进机,单洞双线成了主流,这就需要更多的大直径盾构,而在这方面,路德集团依旧强势。
商州。
新南区工业园方案正式落实,华铁重工、隧道集团实验室和中铁装备等多大型企业强强联合,华隧智能装备集团破土动工。
这是较早开工的企业之一,在四周建筑还没有拔地而起的新厂区内,只要一抬眼,便能看到东方拔地而起的一座高大建筑物。
那新志远大厦,每次看到这栋即将建好的摩天楼的时候,汪承宇的心里都像被扎了一根刺。
他抬手遮住晨光,努力把那幢大厦的影象从心里屏蔽掉。
“汪博士早。”
有人热切的打着招呼。
三年了,他已经是一名成熟的机械工程师了,三年来经他手设计并下线的盾构机足有十台,应用于北京、天津、杭州、长沙等多个大型城市,这一次在华隧智能,他要发起一项挑战。
——制造中国大盾构。
直径超过12m以上的盾构机称之为大盾构,这方面华铁已经吃了不少亏。
早在2004年,开启6042米的长江隧道时就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同时,设备的昂贵也让工程的总投资呈几何级增长,当时指挥施工的正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大盾构“首席顾问”的严开明。
如今的严开明已临近退休,却仍然在岗位上默默的发挥余热。
登上前台的是汪承宇和他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三十岁的队伍要抗起中国大盾构的脊梁。
初生的牛犊不怕虎,摆脱了纷乱的汪承宇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汪同学了,他的举止少了一份轻浮,多了一份沉稳。
三年之中,他在本专业内容里,又向精深研读,如今博士学位也快完成学业了,所以他的称呼上添了新的称谓。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