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第 1/4 页)
定下动工的日子后,秦岭隧道二线(右线)工程在徐复文率领的团队领导下,先期开工了。
当年老八这支猛虎发挥了引滦入津作战时的顽强作风,二线平导坑于1995年元月18日动工,平导单口平均月进度为200~250米,大大高于一线的施工速度。
而一线(左线)这边,仍在进行慎重的地质堪探。
严开明知道,这次国家花大价钱引进质构机可不单单是为了这座隧道工程,更有投石问路的意思,为盾构机国产化打下基础。
贯穿整个八十年代,国家在掘进机项目上都有研究,但是通常工程规模小,而且也暴露国产的掘进机零部件不合格的弱点。
之前最大的工程是使用直径10.8m掘进机开挖了10km的引水隧道,那台掘进机是美国制造,引进的成功也使得国内有信心在更大的工程上使用大型盾构机。
此次引进德国路德公司的两台盾构机直径8.8m,为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毕竟这次施工长度达到18km,是我国目前施工长度最长的隧道,而且又是复杂地质施工,盾构机的实际效果像不像外国专家声称的那样先进,国内的专家心里还没有底。
因为没人会操作这两个大家伙,这就需要外国人亲自来做。
德国人名字很长,此次来华的两个专家组负责人就简称埃里希和鲍尔吧。
埃里希的样貌真的很典型德国脸,一眼望去便觉得严肃、刻板。鲍尔面相好一些,可是却沉默寡言,好像多说一句话就要付钱似的。
严开明对两个德国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对付。
果然如此。
吃饭的时候,为了适合德国人口味,局里特意准备了烤乳猪,这是招待德国人不二的法宝,然而这一次失效了。
埃里希还适当的称赞了一下美味,鲍尔只是低头吃,看不出喜欢也看不出不喜欢。
“能问问盾构机是怎么制造的吗?”严开明的德语很书面话,他的语言偏向专业用语,基本对话反而生疏,他干脆开门见山的说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埃里希开着玩笑说:“当然是在鲁尔区制造的。”
工程局的一些专家们脸色不太好了,有些人甚至一脸怨气的看着严开明,似乎在笑话他傻,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人家德国人也是懂这个道理的。
严开明不为所动说道:“我国曾经和意大利还有法国合作制造过盾构机,不知道有没有机会与德国合作?”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