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社交心理障碍的秘密(第 2/4 页)
■问题分析
有些人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莫名其妙地封闭内心,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不愿投入火热的生活中,却又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而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我们内心的孤独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的人身处闹市却觉得已经被世界抛弃,而有的孤身一人却生活得充实而富足?
孤独症是由于自己与他人的空间距离或心理距离(后者的作用更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通信手段的应用已经使空间无法成为阻碍人们交流的鸿沟了)过大而感到交流困难,由此产生的心理障碍,严重者将最终导致抑郁症。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意识,当一个人深深沉浸于自己的意识中,渴望自己的内心被他人理解又发现很难与他人交流的时候,便会产生精神上的孤独感。
孤独的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的人很自卑,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过低,觉得别人都不愿意与自己交流,为了满足自己维护与保全自尊的主观愿望,他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起来,最终自陷孤独境地。
有的人恰恰相反,很自傲,对于自己的主观评价过高,认为身边的人都过于平庸而不配与自己交往,其结果只能是落得孤芳自赏、孤家寡人的境地。
还有一种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弱者”,他们认为自己是弱势的一方,于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自觉”地认为自己将是受呵护、受照顾的,如果得不到别人主动的关心和照顾,他们脆弱和多愁善感的一面便展现了出来,觉得别人都没有理会自己,从而产生孤独感。
孤独会使人产生挫折感、狂躁感,令人心灰意冷,严重的还会厌世轻生。
孤独心理的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青年期的心理特点,使孤独心理在青年人中比较多见。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的准成熟状态,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开始形成,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常常委屈地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
2.缺乏事业心。一个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一般不会感到孤独。
3.性格特点使然。内向型性格的人容易感到孤独,因为他们的自我中心观念比较强,内心深处有比较强烈的抗拒感,往往对外界事物和周围人群表现得很冷漠,喜欢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4.幼年的创伤经验。父母离婚、父母的粗暴对待、伙伴欺负等不良刺激,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情绪体验,会使他们产生消极心境,进而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5.交往挫折。有些人缺乏必要的社会交际能力,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后,自尊心受到伤害,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结果就越感孤独。
以下是一些孤独心理的预警级心理活动。
1.即使在欢快的场合,也很难被当时的气氛感染,仍然认为自己很孤单。
2.觉得与大多数人很难沟通,认为别人都不理解自己。
3.过于内向,有了心事找不到一个能倾诉的人。
4.认为人们都各怀鬼胎,不值得信任。
5.心里很希望别人来接近你,但是自己却不采取主动。
6.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不能忍受长期的孤独的,但是,有的人却将自己推至孤独的境地。
还有一种孤独是有思想的人才能体会的,这种孤独是文明带给我们的。一个人当他的人性开始萌发、灵魂开始苏醒时,便有了希望有人理解他,听他倾诉的愿望。当人性发展得更丰满,心灵飞舞得更高远的时候,便转为希望获得一种心灵的默契,但是,这样的默契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孤独来到了。这类的孤独是人生的独特景致,可能导致人们深刻的思索、灵感的闪现、认识的飞跃,有思想的人并不害怕孤独,而是在孤独的风中飞翔得更加高远,去认识人生的另一片风景。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孤独感。有孤独感并不可怕,但是如果这种心理得不到恰当的疏导或解脱而发展成习惯,就会变得性情孤僻古怪,严重的甚至有可能会变成孤独症。
■解决之道
一、战胜自卑
因为感觉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所以就不敢跟别人接触,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一种孤独状态。这就跟作茧自缚一样,要冲出包围着你的黑暗,你必须首先咬破自卑心理织成的“茧”。其实,大可不必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忧虑重重,人人都是既一样又不一样的。只要你自信一点儿,钻出自织的“茧”,你就会发现跟别人交往并不是一件难事。
二、与外界交流
独自生活并不意味着与世隔绝。一个长年在山上工作的气象员说,他常常感到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告诉人家,可是他身边没有可以倾诉的人,所以他就用写信满足自己的这一需求。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翻一翻你的通讯录,也许你可以给某位久未谋面的朋友写封信;或者给哪一位朋友挂一个电话,约他去看一场电影;或者请几位朋友来吃一顿饭,你亲自下厨,炒几个香喷喷的菜,这都别有一番情趣。跟朋友们的联系,不应该只是在你感觉到孤独的时候,要知道,别人也都跟你一样,需要体会到友谊的温暖。
三、为别人做点什么
跟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候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这是因为你跟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就跟你突然来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度一样,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必要的交流,你也无法进入那种热烈的气氛里面,你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很孤单,而他们之间那种热烈的气氛更能衬托出你被冷落了。要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唯有“忘我”,想一想你能够为人家做点什么,这很有好处。记住: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
四、享受自然,走入社会
一些习惯了孤独的人,懂得充分地享受孤独提供给他的闲暇时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活动,都是充满乐趣的,而孤独使你能够充分领略它们的美妙之处。这种福分,不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可以享受到的。许多有过痛苦经验的人都说,当他们遭到厄运的袭击而又不能够对人倾诉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走到江边去,被清爽的江风吹拂着,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有一个感情丰富的女孩子说,她常常跑到最热闹的街道上去,她觉得只要置身于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就会忘记自己的寂寞。
五、确立人生目标
也许因为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过惯了群居生活,所以现代社会才有了“孤独”这样一种世纪病。人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样,害怕被别人排斥,害怕在不幸的时候孤立无援,害怕自己的思想得不到旁人的理解……总之是一种内心的恐慌,似乎人类的心灵越来越脆弱了。要想从根本上克服内心的脆弱,最好莫过于给自己确立一些目标并培养某种爱好。一个懂得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的人,是不会感到寂寞的;同样,一个有所爱、有所追求的人,也是不怕寂寞的。
■心理测试
孤独症的自我测试
请选择“是”或“否”回答下列各题。如果某个问题对你不适用,就答“否”。
1.我对家人感觉亲近。
2.我有一位能与我讨论我的重要问题和烦恼事的恋人或配偶。
3.我觉得自己确实与生活的大团体没有多少共同点。
4.我很少接触家人。
5.我与家人相处得不好。
6.我正处于恋爱或婚姻中,我们双方都是诚心诚意地用心维护我们的关系。
7.我与直系亲属中的多数成员关系都不错。
8.我认为当需要时,我不可能向生活在周围的朋友求助。
9.我生活的团体中没有人关心我。
10.我让自己去亲近朋友。
11.从恋人和丈夫那里我很少得到所需要的安全感。
12.我对生活中的团体及街坊有归属感。
13.在我居住的城市中,我没有许多朋友。
14.当我需要时,没有任何邻居会帮我。
15.我从朋友那儿得到许多帮助和支持。
16.我的家人很少真正听我讲话。
17.只有少数朋友以我希望的方式来理解我。
18.当我有麻烦时,我的爱人或配偶能感觉到并鼓励我说出来。
19.我觉得在目前的恋爱或婚姻关系中自己有价值并被重视。
20.我知道团体中谁能理解及分享我的观点和信念。
评析:
如果你的答案和下面的答案相一致就加1分。
友谊测试题:8-是;10-否;13-是;15-否;17-是。
家庭关系测试题:1-否;4-是;5-是;7-否;16-是。
恋爱-婚姻关系测试题:2-否;6-否;11-是;18-否;19-否。
更大群体关系测试题:3-是;9-是;12-否;14-是;20-否。
四类测试题的平均分数通常为5~6分,分数越高表明孤独程度越高。根据各类题的得分,你会发现生活中哪个方面你最孤独。
心理问题63自我封闭症
■不想和人说话,流言都是从人群里传出来的
■问题描述
王教授是一个大学老师,收入稳定,学历高,受人尊敬。他在十几年的执教生涯中一直兢兢业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是王教授在学校却没有几个要好的同事,即使儿子结婚,也没有几个同事来参加婚礼。这主要是因为王教授平时忙于工作,很少与同事沟通,新来的老师他基本上都不认识,大家背地里都说他只适合做学问。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王教授觉得与人过多的接触会带来很多麻烦,流言蜚语往往是在人的交谈中产生的,所以他尽量避免与同事交流,尤其是对工作上的事。
■问题分析
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都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自我封闭的心理现象在各个年龄层次都可能产生。儿童有电视幽闭症;青少年有因羞涩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惧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厌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家中无子女居住)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闭心态。同时,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都可能存在这一现象。
有封闭心态的人不愿与人沟通,很少与人讲话,不是无话可说,而是害怕或讨厌与人交谈,前者属于被动型,后者属于主动型。他们只愿意与自己交谈,如写日记、撰文咏诗,以表志向。自我封闭行为与生活挫折有关,有些人在生活、事业上遭到挫折与打击后,精神上受到压抑,对周围环境逐渐变得敏感,变得不可接受,于是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自我封闭心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个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个人的焦虑。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较差,使得焦虑越积越多,只能以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回避环境,降低挫折感。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