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轻度心理异常的秘密(2)(第 1/4 页)
评析:
回答“很少有”为1分、“有时有”为2分、“经常有”为3分、“绝大多数时间有”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将总分乘以1.25,得数即你的最后得分。
分数很低吗?恭喜你,你一点儿都不焦虑。有点高?50分?没关系,你需要放松一下了。就算超过50分,也不用太担心,适当调适会很快没事的。
焦虑倾向的自我测试(二)
请选择“没有”、“几乎没有”、“有时”、“经常”、“总是”回答下列各题。
一、活动方面
1.完全失去对社交活动的爱好和兴趣,觉得它们太耗精力。
2.对空闲时间自己该做什么,一点也没有底。
3.去做一些难以完成的事情。
4.因为要做的事太多,感到不知所措和失控。
二、感觉方面
1.觉得一天当中很少有自己的时间。
2.感到不被家人赏识。
3.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满和气愤。
4.寻求别人的恭维和夸奖。
三、胃口方面
1.紧张或焦虑使自己不思茶饭。
2.靠吸烟或喝咖啡来支持自己。
3.想用巧克力和其他糖类来应付焦虑。
4.有恶心、腹痛或腹泻的症状。
四、睡眠方面
1.失眠。
2.睡了整整一夜,但是仍然觉得没有休息好。
3.在晚上,不想睡觉的时候睡着了。
4.需要长时间的午睡。
五、观念方面
1.没有幽默感。
2.情绪急躁易怒。
3.对未来很悲观。
4.觉得自己麻木不仁,对任何事都无动于衷。
评析:
本测试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测试你的倾向。只是在测试你的倾向。回答“没有”为0分、“几乎没有”为1分、“有时”为2分、“经常”为3分、“总是”为4分。将各题得分相加,算出总分。如果总分为1~20分,表明存在焦虑21~40分,表明有轻微的焦虑;41~60分,焦虑程度为中等,应该设法放松;61~80分,提醒你正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中,必须重新调整自己。
心理问题11疑病症
■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也许是心脏病
■问题描述
陈飞是一位马拉松长跑选手。有一天,他在新闻上看到一位队友在大赛中突然倒地身亡,死因是心律失常。陈飞开始为自己把脉,完全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心律上,偶有跳脉就觉得自己的心脏出现了故障,可能会发生灾难性的心脏病。不久,陈飞打算放弃长跑以求安全。这时,一位极有声望的医生为他进行了仔细的体检,认为他的心脏极好,应该把那个意外忘掉,继续跑下去。但是陈飞一点儿也不相信,又去看了别的专家,也没检查出他的心脏有任何问题。可笑的是,这些结果不但没能让陈飞放松,反倒使他更加着急。他觉得那些医生都没有看出问题来,或者看出了问题却又瞒着他。于是,他无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工作,开始花大量的时间来读医学文献和期刊,或到网上查阅应该做的化验和可能的疗法。他的朋友开始回避他,因为他完全只考虑自己所谓的疾病,所有的谈话都只集中在他自己的健康问题上,他也觉得朋友和医生都对他的问题不够重视。
■问题分析
生病看医生,这是正常现象。可是有的“病人”反反复复看医生,却始终查不出是什么病,这就令人费解了。其实,这种人确实有病,只是他的病不是在身上,而是存在于思想上、精神上。从医学心理学上讲,这种病叫做“疑病性神经官能症”,简称为“疑病症”。
疑病症的主要特征是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身体某一部分功能过分关注,怀疑自己患上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与其实际健康状况不符;医生对疾病的解释或客观检查,常不足以消除患者的固有成见。病人整个心神被对疾病的疑虑和恐惧所占。临床症状为:疑病性烦恼,如对健康过分注意;疑病性不适;感觉过敏;疑病观念。疑病症的临床表现可概括为:(1)对自身健康毫无根据的先占观念,认为身体的某部位有特殊的不适感、疼痛或异常感觉。(2)认为自身患了某种严重疾病或坚信某种异物侵入身体,病人终日为之忧虑、恐惧,四处寻医,然而最终常是医治无效。
这类患者对自己身体的变化特别警觉,身体功能的任何微小变化如心跳、腹胀等都会引起患者注意。而这些在正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却使患者特别关注,不自觉地加以夸大或曲解,成为患了严重疾病的证据。在警觉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一般轻微的感觉也会引起患者明显不适或严重不安,使之感到难以忍受,从而使患者确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疾病。尽管各种检查结果并不支持患者的猜测,医生也耐心解释、再三保证患者并无严重疾病,但他们往往对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对医生的解释感到失望,仍坚持自己的疑病观念,继续到医院反复要求检查或治疗。由于患者的注意力全部或大部分集中于健康问题,以致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常受到明显影响。
疑病症是由于亲友或熟悉的人患病,或由于曲解了医生的言语和医学知识,或由于听信了不正确的宣传,产生了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和担心,误以为自己生了重病,如担心自己得了“癌症”、“心脏病”、“艾滋病”等,以至把轻度的身体不适、正常的脉搏和骨骼隆起,以及含糊的检查资料作为患病证据,虽多次检查结果正常,医生一再解释都不能使病人解脱。这是一种心理疾患。
病因未明。疑病症患者病前常有过分关注自身健康,要求十全十美或固执、吝啬、谨慎等性格特征,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约1/3患者是由躯体疾病诱发,多数患者可能是医源性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强化作用在疾病持久方面起一定作用。
患者病前个性常常是敏感、多疑、主观、固执、以自我为中心、自怜和孤僻,可因躯体疾病后衰弱状态而促发,也可由于环境的变迁、个体生理心理条件的改变,如月经初潮、绝经期等的疑虑或由于医务人员言语不当造成。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友人死于心肌梗死,便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或因婚外性交后染上性病而产生焦虑与恐惧等。
正常人在某一时期过分重视自己的健康,对不严重的普通疾病或不适感产生疑惧,可出现疑病观念,但经检查证实无病,给予适当解释后可放弃疑病观念。这类表现则不属于疑病性神经症。
疑病症患者通常以身体的某个部位、某个系统、某个脏器有某种不适或疼痛证明自己患了某种疾病,并不断加以强化,企图用各种办法获得别人的同情。根据其知识水平的不同,分别认为自己受了“风寒”、“病毒”等侵袭,患了“肝炎”、“肺病”、“癌症”、“心脏病”等,某些病人则诉说闻到某种难闻的怪味,自身形态发生了奇异的变化等。病人可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惶惶不安,反复要求医生进行检查和治疗,并对检查结果的细微差异十分重视,认为这种差异“证实”了自己疾病的存在。对于别人的劝说和鼓励不是从正面理解,反而认为是对自己的安慰,更强化了对自己患病的认定。患者受疑病观念的驱使,东奔西走,到处求医,寻求“最新”诊断,做了大量不必要甚至是重复的检查,对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常感到不满,而对于偶然出现的“阳性”结果虽认为抓住了“证据”,但也常有怀疑。
病人除表现有日趋严重的疑病症状外,其他认识良好,主动求医,无任何精神衰退,体检或实验室检验均无异常发现,一般诊断较易明确。
疑病症患者通常不容易被别人说服,患者自己去阅读有关书籍又容易造成自我暗示,这些做法使得症状变得愈加复杂。因此,患者一定要做好早期的预防工作,即使患上疑病症,也要做好自我心理调适。
■解决之道
一、心理调适法
患者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病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看书学习等,把精力、精神集中到其他与“病”无关的事上,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因此,患者必须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心理调整工作。
1.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它不是身体有病,而是心理有病。要努力放下思想包袱和心理负担,从个人“疾病”的小圈圈中跳出来,轻装前进。
2.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转移自己对“疾病”的过分关注。无所事事和长期休学是无益的。
二、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语可以是:“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已被所有的检查和化验结果证实,医生也都说自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现在应该坚信这点了。过去自己感觉到这儿痛那儿痛、这儿不舒适那儿不舒适,都是自己太敏感的缘故。其实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不是病,是一种正常人的‘不正常’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现在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自我暗示语可以根据自己疑病的情况,重新编写。但暗示语一定要毫不犹豫、直截了当,使自己接受“不必怀疑”的观念。一般每天自我暗示一次或数日一次,其效果较佳。
三、求助于专业人士
疑病症患者千万不要自己看了点儿有关医学方面的书就“对号入座”,认为自己身体的某些不适与书上描述的症状相似或相近,就认为自己患上了某病。实际上许多症状在许多疾病中都可能出现,就是正常人也可能存在。因此,千万不能不去看医生自己就“对号入座”。到医院看病,最重要的有三条:
1.要相信医生,相信医生的各种检查,相信医生的解释和劝告,相信医生经反复多种检查后所得出的无器质性病变的结论。
2.要如实客观地陈述病情,不要夸大和作出不切实际的解释,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诊断,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强加于医生。
3.要正确看待医生间诊断不一致的情况。
■心理测试
疑病症倾向的自我测试
下列各题哪些与你的情况相符。
1.你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疾病。
2.看过了医生,在医生做了全面的体检并对你说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你仍然认为自己有病。
3.常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4.内心非常苦恼,不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5.这种担心持续不散并延续三个月以上。
评析:
以上5条,如果你有3条或3条以上符合的话,那就说明你有疑病症倾向了。
心理问题12神经衰弱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想个不停,无法控制
■问题描述
李女士在政府机关工作,由于长期工作压力太大,她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据李女士自述,大概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她常常感到一天到晚精神疲乏,工作时很容易分心,读书看报也不能集中注意力,总爱胡思乱想,记忆力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李女士感觉到自己工作效率降低了,于是,生性敏感的她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弄得自己整天都不开心。后来,她的病情越来越重,终日头昏脑涨的,总觉得很烦,常常为一点儿小事就和周围的人争吵。心慌、失眠、头晕、月经不调等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症状也越来越重,她简直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问题分析
很多人都可能听说过“神经衰弱”这个病名。有的人说睡眠不好是患了神经衰弱;有的人记忆力差就怀疑自己患了神经衰弱;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精力不足,也是患了神经衰弱……可谓众说纷纭,似是而非。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呢?
我国精神病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神经症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情绪烦恼,入睡困难。有的病人还表现为头痛、头昏、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
神经衰弱是一种轻度的精神病,是神经症的一种。1985年,《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编委会在《神经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中重写了神经症的定义:“神经症指一组精神障碍,为各种躯体的或精神的不适感、强烈的内心冲突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所苦恼。其病理体验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但缺乏任何可查明的器质性基础;患者力图摆脱,却无能为力。”神经衰弱也符合上述特点,病人无器质性病变,常为失眠、脑力不足、情绪波动大等不能自主的症状所苦恼。但是神经衰弱的病人,没有严重的行为紊乱,这与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是有区别的。
神经衰弱的症状有以下表现。
1.衰弱症状。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袪除疲劳感。很多患者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出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的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3.情绪症状。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惹。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常会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是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约1/4的患者存焦虑情绪,对所患疾病产生疑虑、担心和紧张不安。例如,患者可因心悸、脉快而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或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因治疗效果不佳而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这种疑病心理,可加重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另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抑郁心境,容易自责,但一般都没有自杀意念或企图。有的患者存在怨恨情绪,把疾病的起因归咎于他人。
4.紧张性疼痛。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涨、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睡眠节律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着,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出患者的焦虑心境。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