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 答来信者问(第 4/4 页)
一个烦恼者
这封信可以代表许多有同样病征,但是不能或是无胆量发表出来的。烦恼的人很多,这位写信者只是属于这大群中之一类——所谓“社交胆怯者”——这类在社交中以及社会之外是很多的。
我在前几章好几处说过,一切神经衰弱的人,都可以分为归于神经衰弱症和歇斯底里(hysteria)两大类。前者含有惧怕的成分,后者含有发怒的成分;那便是说,惧怕是前者最重要的因素,发怒是后者最重要的因素。后来两种因素混淆,以致有些病状之中,两种特性都有。依另一种关系说,他们可以分为退避者与急进者。烦恼的人是属于退避者。
社交胆小便是退避者的一种自然反应,在青年初次社交的时候,这便是一种很显明的病征。退避者也和普通人一样,希望能给人一种好的印象,但是因为惧怕的情绪所主持,以致不能办到。因此,当遇着不可避免的社交时,在起始的几分钟,便感觉一种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的痛苦。有些人的痛苦,有时便从面部表现出来,如喉部的战栗,面部肌肉的抽颤,心情沉落的感觉,红脸、怪样、假笑、出冷汗等等。一种情绪的感觉可以引起肌肉、血液、内分泌等发生变化。
这一切的病状,因为无大关系,都可以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而神经不一定把它表现出来。在一个位置比自己较高的人,或是一个重要人物的面前,我们尤其容易胆怯失措。我听说有一个少年人,在别的事上非常勇敢的,在英国皇太子面前却吓昏了。退避者总是把事情挂念在心,以致他这种心情不安定渐渐养成了一种自贱的意结。“烦恼者”把自己的病情看得非常严重,其实她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社交胆怯。她把她的不安迫成一种悲剧。
世上有许多人的病情与她一样,有许多还比她厉害。她还只仅仅惧怕拜访别人,我知道有一个人只要室内有三四个生人,她便不敢进去;到戏院里去时,只敢在星期三白天里,坐在近太平门不甚拥挤的一角上。还有一个人,非要单独一人的时候,才能工作。
患社交胆怯的人是不易矫正的,然而却容易去鼓励他;不过你还是要告诉他,这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求解救。他们并非真正的胆怯者;他们常常能对付很严重的事。我知道有一个患这种毛病最厉害的一个青年,在欧战时,非常会打仗,但是解甲归来之后,做了一个教师,因为怕见学生和同学,只好不干了。对付枪炮不是一种社会环境,所以比做教师还容易。
“烦恼者”在社交胆怯者中还算较好的,因为她能用信表白出来。她并没有夸张,也并没有形容过分,虽则“痛苦”、“地狱”等都是强烈的形容句。她所表现的这些特征都是真确的,而她的悲哀也是真的,因为一方面她能够而且很想做一个比较大胆的人,但是一方面过着阻碍不能实现,以致两方冲突。她感觉她不能与常人为伍,然而她知道,假使她神经所致的胆怯失措能够打破,她也是和常人一样的。
当然,这些行病是可以除去的,不过不是一时都能除去,至少要在几次努力之后,才能解除。她对于环境应当每次加劲的泰然置之,态度安闲,然后她这种胆怯的表现,只是在常态的生活中,很少的发生。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奋斗的,而且常常是一种阻力很大的奋斗,患社交胆怯的人,对于旁人视为毫不费力的事,他们却须鼓着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
如何胜过惧怕
我现在患着神经衰弱症,这一部分是由于我心理态度的缘故。我是一个心情很忧闷的人,时常很容易沉闷。在这种时候,我便回避朋友或是娱乐。自从我受这种神经上的痛苦之后,我总是怕我独自一人在家或其他处,或是独自一人出外。我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便使我胆怯,我的神经不由自主的晕眩不安。这就使我非常之忧郁不宁。可否请你指教我如何胜过这种态度,并使我的神经宁静。
l.f.
如果在我桌上堆着这许多信,对于惧怕诉苦的,足以代表古往今来对于惧怕破坏人生幸福的普遍性,那么,我们每日对于上帝的祈祷应当这样修改:“拯救我们脱离惧怕,救赎我们不要恐怖。”或者我们对于库尔(coue)的谚语可以这样修改:“一天一天我的惧怕战栗逐渐减少。”
我选的这封信,是关于这方面我收到的许多信件中最简赅的一封。那班容易为恐怖所围困,以致限制他的自由,改变他的人生观,牵制他的精神安适,这封信可说直接指出其毛病的根源了。一种惧怕,原来是在某种实际情形之下——如从高处下望——而造成的一种神经不安。至于预料某种灾害而感觉忧虑不安,则可说是恐怖了(这大半是偏于想象的)。惧怕和恐怖的界限也是不甚清楚的。它是同属于一个大家庭,虽则在诊治方面各个的药方不同。
惧怕原始于婴孩时代,婴孩时代的惧怕是简单的。他们不用想象,他们只生活于实现。如果把他们所倚赖的东西移去时,则他们感觉得不安。如果他们是在黑暗中或见了生人而感觉不安,则他的惧怕近乎恐怖了。大半的小孩都是惧怕黑夜的,而且也易于受惊吓,所以我们对于婴孩应当很早就训练他们不要惧怕。许多患着恐怖症的成年人,大都是小时过于受惊吓的,因为过度的惊吓非常之震撼神经。如果增加自制的能力,儿童可以胜过惧怕。惧怕最初根源,是在儿童时的心理。
惧怕的第二个根源是疲乏。胆怯是困乏一部分的表现。疲倦的时候,我们大都容易惧怕。休息饱食之后,便可增加勇气。刺激的药品也可以鼓勇气,正如忧虑时可用一种催眠的药品使人宁静。要减少惧怕,就先要免除疲乏。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因着某种惧怕的缘故而怕疲倦,如此,则你赶走了一种惧怕,又放人一种惧怕了。
疲乏另一种结果便是沉闷。当你郁闷时你便默想,默想时你便回避伴侣。这类的人都是如此,因之造成这种实际情况——怕孤独,怕独自出外,总是想依赖别人。
像l.f.这位惧怕者,可说是简单惧怕者的一个代表,不过他惧怕的程度还很轻微。救济的办法,第一是要有充分的休息,使你的身体舒适。什么时候病态最烈呢?早晨吗?你的职业可以解救一部分吗?你是否需要换一个环境呢?你能否有好友伴着你出去游历,最好是海上航行,因为航海宁静而能鼓舞精神。你是否有什么家庭的情况使你不安呢?你有经济上的忧虑吗?如果有什么好消息可以打散你的郁闷吗?是否你所喜欢的朋友来时能使你高兴,不喜欢的朋友来时就使你沉闷?你被忧虑所袭击,是一来几天呢?还是几星期呢?
在郁闷时你应当休息,高兴时应当寻求刺激娱乐。你应当像这样想着:你已经有过了郁闷,现在已经胜过了。如果每次你能晓得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严重,那么,第二次来时你便能较有勇气对付了。这种病症不是马上一时可以治好的,必须逐渐的宁静,逐渐增加能力以赶走恐怖。
不可工作紧张!应当时常休息,不可有病态的习气。不要以为你自己是神经质的,要觉得和别人一样,不过略微偏于这方面一点。只能略微依赖别人一点。要渐渐自己站立起来。有许多别的人胜过了你这种毛病,所以你也是能够的。
心理病
许久以前,我曾去检验了一切体格,但是医生说我身体上并无疾病或缺憾,不过是神经组织感觉过敏而已。偶尔有一种紧张的痛苦,全脑也有一种混乱迟钝的感觉,使我不能有注意力去对付工作和日常事务。因为我要医治以上的病状,便到一个骨科医生那里受诊治,现在紧张的感觉虽然医治好了,但是在后脑又发生了一个新的疼痛。
我现在想请你为我介绍一位头盖骨专家,问问他我现在的这种医治法是否有益,因为我自己实在不大满意他们的治法;常常在一种病状好了之后,别的病状又出来了。
o.w.s.
你相信一种胃部的神经过敏是想象而来的吗?因为我经过了一次极详细的身体检验,并无身体的疾病,不过我对胃部不断的战栗感觉,感觉非常痛苦,使我的心灵也变得脆弱了。我一个人单独的时候,总是莫名的恐惧,但是如果有人做伴便不觉得怎样;我相信这种恐惧当然是由胃部的神经过敏发生的。
w.n.
我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少妇。我在儿童时代是很可怜的,因为我父母为着生活的压迫,很少能留心看护我,从性情上说,他们还不适合于教养小孩。
我中学毕业时的成绩,是得到褒荣的,还得了一笔奖学金,进过两年大学。我相信我近年来得了一种所谓自卑的意结的毛病,因为我总是不快乐,又不能交到一个合意的朋友。
我近来时常容易伤风;加之在几年前我曾经从电车上跌下来一次(我相信这两者便是起病的原因),以致神经过敏,变为有精神不适的人。我这种病已经发生了九年,问过很多医生。现在我种着某种细菌,为的是要解除肠胃中毒的疾病的。
我还患着歇斯底里,虽则已经经过精神病专家的查验,但是无多少帮助。我眼内的肌肉也有毛病,加之我的眼睛非常近视而散光。我相信这恐怕也是使我起病的原因。有人劝我将眼肉的肌肉开刀,有些人说不可开刀,所以我不知应当听那一方面的话。我感觉得家庭环境是我致病的最大原因,因为我有一个很怪癖的父亲。
b.a.
神经过敏是由想象而来的吗?我的回答便是,假如你心理上已有疾病,这种疾病便会在你身体最弱的部分进攻;大概你是有消化不良的毛病,所以便成了胃部的神经过敏。假如你有脑筋痛的趋势,你便真的得一种紧张的感觉,假如一个骨科医生给你治好了(或者是你觉得他治好的),但是别的地方又发生了疼痛,于是你又想去问一个头盖骨专家,因为“常常在一种病状好了之后,又发生别的病状和疼痛”。
这一切的办法,实在是很蠢的,因为这样使一切疾病都集中在心灵上;既然有许多人对于自己的疾病,有这种错误的观念,则许多医生可以利用病人的这种弱点,大收其余利。
第三封信所说的精神病状,又与前两封不同。既然我们知道有许多精神上的冲突,如家庭冲突、自卑的意结、受震惊、失望等,都与身体的疾病有关,而同时有一些身体上的疾病,如流行性感冒,从电车上跌下来,肠胃的疾病,近视眼等等,将两方面凑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很可怜的故事了。这一切内体的不幸,当然都是能加重身体的疾病的;不过疾病真正重要的来源,却都不是在此,而是一种感觉以为心灵有病的趋势。用理智的头脑去看待自己的疾病便是得到精神安适最好的方法。
从前这种病称为忧郁症,这是一个可怕的病名,而法国人称之为想象病,其实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这种病便是对于健康的一种错误观念,精神卫生便是要领导人民对于健康有一种正当的态度。上面信中所说的什么“胃部战栗的感觉”,“头部混乱迟钝的感觉”,“自卑的意结”,“怪癖的父亲”等等,都要从脑筋里赶出去。
虽然这些病状不能完全除去,但总应当驱除到相当程度,而以正当的健康观念去补缺。良好医药治疗,也是有益的,如果时时换医生,便会有损有益。一个聪明的医生(不论他自己是如何称呼自己),必是用各种方法引导病人对于自己的疾病,有一种正当的观念。他先是要消除他们心理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