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后手(第 3/4 页)
太子捏着从竹筒里倒出来的纸条,嘴唇紧抿。
梁信眼底下的青影彰显着他已经很久没有睡好了。
父子两人对坐在书桌前,梁信问道:“星儿送出去了吗?”
太子嗯了一声,将手上的纸条递给他。
梁信接过来看了一眼,颇为欣慰地赞道:“怪不得你看中那个丫头,一般人在这种突发情况下能保持冷静已经很不容易了,她竟然能带着人绕过城外的合围逃走。”
两人都忽略了最后一句,不知去向,不知生死。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但这是外界能送进来的最后一个消息了。”太子的神情平静,“京城被封锁了,一夜之间,所有消息发不出去,也传不进来。”
“由此可见,形势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严峻。”
梁信掀起眼皮看他一眼,问道:“你我都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手一搏了,但你笼络的那些人呢?他们就算对你真心效忠,一旦家人落入逆贼之手,他们还能心无旁骛地帮你吗?”
这次的主战场在京城,所有人都逃不开。
身为大梁朝的皇帝和太子,他们是不能用臣子家人的性命威胁臣子效忠的,但是对方能。
既能威逼,又能利诱。
父子俩很吃亏。
“难道父皇不想借此洗牌吗?”太子从剩下的半框消息中拿出一个密封的竹筒,“您辛苦打天下,底下的人心思各异,枕边甚至睡着猛虎……”
“能投奔猛虎的人,可见心中对您不满甚多。身边这样的人藏多了也怪没意思的。”
“与其以后处处受到掣肘,不如一刀切断,现在看伤筋动骨是疼了点儿,以后儿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梁信愣了愣,没想到行事一向温和的儿子这次竟然如此狠绝。
梁朝最初是在金陵建都的,后来为什么北迁?
一来是他们梁家起事之初,要人没人要粮没粮,从金陵的贵族世家手中讨要了很多好处。
尽管之后的问鼎之路上,靠的都是他们梁氏自己狠绝拼杀,靠他们自己谋划,但是那些人仗着最初的功劳,不断插手朝政。
不断唱反调。
迁都是为了避开他们,给彼此一个缓冲。
二,是新贵族和旧贵族之间冲突不断。
原本用手段制衡双方即可,三足才能鼎力,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乃帝王平衡之道。
但是老百姓们经历百年动乱,早就疲惫不堪,迫切需要休养生息。
如果都城仍旧在金陵,就会陷入三方争斗,政令不通,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
所以梁信用强硬的手段下令迁都,都城从金陵迁到遥远的北方,也是无奈之举。
只是如此一来,南边那些人无人牵制,这些年越发不知收敛了。
“此次参与的人越多,越说明了一个可能。”太子并不在意围在京城外面的兵马,继续说道,“更加让我肯定了,他弄出来这么大手笔,肯定跟南边那些家族有勾结。正愁抓不到他们的小辫子,瞌睡了有人送枕头……”
梁信将他递过来的消息展开。
“南边的马场已经被豪强吞了?”
“这不是迟早的事儿吗?这个局布了这么久,他们终于上当了……”
太子咧嘴一笑,轻松道:“等此间事了,就可以着手收拾南边那些老家伙了。”
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
梁信打击道:“别忘了关外的鞑靼人正虎视眈眈。开平卫外二十万大军压境,大同府还有十万,内忧外患呐……”
“眼前的困境怎么解?弄不好,那家伙真的敢逼宫!”
父子俩正说着话,宫城之外,梁明贤身着绛紫色的蟒袍骑马在前,身后跟着整整齐齐的大军。
夜色中,突如其来的大军压境,就连守城门的小兵卒也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更何况是看守宫门的京营近卫。
“快去禀告皇上……”
宫门口的小兵话还没说完,就被身后赶来的上司一刀割喉。
被收割性命的小兵卒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从看见叛军的时候他的视线就没有移开过,在失去意识的最后一刻还看着对面的叛军一动没动,而疼痛的来源来自身后的同僚。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