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合适吗(第 3/4 页)
马明跟李浩南对视一眼,他们两个不是殷家人,要不要出去结交?这些人看起来都不太好相处。
“马家舅舅,要不咱们也出去转一圈?”
马明比李浩南大不了几岁,辈分一直是最高的,思忖片刻说道:“也好,万一他们跟人吵起来,咱们也能帮衬帮衬。”
两人跟着起身投入人潮之中。
别看殷乐皓年纪小,他其实很聪明。
出门在外才发现一家人必须要一条心才能共赢,拧成一股绳才能被大家认可。出门在外一年功夫,他朦朦胧胧懂了很多道理,回想起在家时父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觉得他们说得不对。
什么男人为天女人为地,什么只要二房三房出头了,殷家才能出头,什么五房有钱有能力就应该怎么怎么样……
那些论调通通不对。
不是只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五房不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就已经走到高处,现在反而是他们一直在蒙受五房的好处。
启蒙的时候夫子就说过,大丈夫要知恩图报,除了父母生养之恩,还有师恩,手足相助之恩,知遇之恩,提携之恩。
亲生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能算恩情,旁人的提携相助更是恩情了。
他们对五房怎么样,五房对他们怎么样,不用别人说,他自己都觉得脸红,为了弥补年少无知时犯下的错,此时就格外卖力。
殷清瑶没想到殷家几个兄弟现在对她的事情这么上心,若是知道了,心中也会觉得熨帖。
邵荣毅将几人的表现看在眼里,抽空跟邵云舒说了,邵云舒惦记着跟抽空跟殷清瑶说一声,但是招呼着一群朋友坐完席,又开了小灶,从早到晚酒水没停,昏天暗地一整天,把这件事情给忘了。
一场宴会在夜幕降临之前,终于结束了,大家都累得不轻。
殷清瑶还是从其他人嘴里听到殷家兄弟几个为了护着她,还跟人拌嘴吵架。
当然,文人的吵嘴不能说是吵架,而是引经据典的辩论,民以食为天,他们殷家靠自己的双手挣来的功名,旁人羡慕不来,嫉妒不来,也无法反驳。
那些看不起殷家的人被殷氏兄弟几个怼得哑口无言,旁人看着也觉得好笑加佩服。
殷家这几个年轻的后生看起来很有潜力,有人预计不出十年,京城之中又要新添一个世家权贵。
对此,殷清瑶心里很平静。她愿意提携,也要这些人自己能拎得清。
庆幸的是,兄弟几个头脑还算清楚,要都跟她二伯三伯一样,就是给他们再多,也不知足,更不用说感恩,她才不管他们的死活。
邵毓宁早就躺下了,她也喝了不少酒,晕乎着回到自己的院子,脚下像踩了棉花一样。
虽然想低调,但也忍不住骄傲。
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吃不饱饭被人欺负,到如今靠自己的双手功成名就,她用了五年时间。
从一开始谁都能来欺负他们,到现在,有人就算看不惯她,就算不满,也只能在背后嚼舌根,当着她的面只能恭维。
“我殷清瑶,是最棒的!”
睡着的少女突然喊了一声,咧嘴笑着进入梦乡。
茶梅和赤丹帮着把她头上的朱钗取下来,梦蝶和鸿声端了水帮她洗漱,听见她的呓语,看着对方失笑。
她们也高兴,在以前当差的地方连二等丫鬟都算不上,如今在姑娘身边,可是一等丫鬟了,这算不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
忙碌了一天的忠勇侯府陷入安静,消息传到太子耳朵里的时候,太子揉了揉眉心,随他们去了。
因为天灾,京城中有近一年没这么热闹过了,各家其实都憋着不敢出头,忠勇侯府开了个头,大家眼观鼻鼻观心,都是人精,察言观色的能力个顶个的强。
距离除夕就剩下一天时间了,年前不指望了,但是年后的宴会可以着手操办起来了。
除夕夜,殷清瑶没在忠勇侯府,而是回到城西的宅子,宰了牛羊,洗了菜,主持操办了一场丰盛的年夜饭。
除了殷家几个兄弟,大家其实都会做饭,不过是味道好坏的区别,就连马明也撸着袖子在厨房帮忙。
殷清瑶掌勺,尽量保证人人都吃上一顿合口的饭菜,大家各自忙碌着,院子里热闹非凡,年味十足。
她的信估计还没送到汝宁府,倒是先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信。
原来朝廷早就将赐封的圣旨连同赏赐一起送到汝宁府去了,得知自己被封了高田伯,殷老五高兴得从小年到年三十一连摆了好几天流水席。
县衙还派人去村口修建牌坊。送去的赏赐有给老宅的,也有给殷老六和殷老七的。
反正这次殷家的名声比之从前更甚。
名声这种东西是好事也是坏事。连她爹都飘了,以老宅那些人的尿性,估计又要出幺蛾子。
殷清瑶急忙又写了封劝诫信准备送回去,让家里人千万不要得意忘形,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就行了,千万不要忘了本分。
后来想着反正自己过了年就回去,上一封信中也写了很多劝诫的话,还是给她爹留几分面子吧。再说就算真有什么,她现在鞭长莫及,具体的,等回去了再说。
打算是过了破五就出发,殷老四跟她同行。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