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汤(第 2/3 页)
李絮按捺住心里那点得意,真心诚意地发问:“贺公子,你们家的厨娘厨子应该不少于五六七八个吧,难道连这样的汤都熬不出来吗?”
贺谚:“倒不是不行,不过用料颇费,味道也偏于浓郁,像这种搭配我还是头一回吃到,清爽中自带回甘,让人念念不忘。”
“哦哦,那贺公子走过这么多州府,尝过的美味佳肴数不胜数,有没有哪里有不错的特色汤羹?”
贺谚仔细回想了下,“应该是江南吧,不过口味不及你这个清爽。”
这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李絮茅塞顿开。
亏她这些天还苦苦琢磨春茶季来临前搞个什么特色菜当镇店之宝,跟竞争对手们拉开距离,如今想想,汤品其实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还能完美契合到各地菜系里头,不显得格外突兀。不必再费尽心思想一些大鱼大肉的硬菜,那些恐怕不够抓人眼球。
北方人做的汤基本就是樊婶儿会的那些,除了面汤之外,要么是加了淀粉勾芡的糊糊汤,要么是紫菜蛋花汤之类的常见于后世速食小店、处于汤类鄙视链底端、对李絮来说比刷锅水也好不到哪去的所谓汤羹。
作为一个家乡临近热带的真·南方人,李絮对煲汤这件事算是信手拈来,随便划拉几样味道不相冲的食材就能熬出一锅风味各异的美味汤水来。
可惜,这年头食材还是比后世少了不少,玉米胡萝卜花生之类在后世使用率极高的舶来品还无缘得见,选择范围缩窄不少。不过,光是药膳汤就有无数种花样可以翻了,更别提其他食材组合搭配。
李絮越想越激动,饭都只吃了个囫囵饱,就心急难耐地回房写食谱单子去了。她得趁现在尽可能记下更多的汤水方子搭配,最好来个分门别类,省得到用的时候一时记不起来。
等袁家父子脱险的消息传到,李絮的汤谱已经断断续续收录了五六十道汤品。
再及他们一脸后怕地跟着赵八达赶到嵩阳,嵩阳书院的入院考结果也出来了。
总共录取五十名学子,魏渠考了头名,贺谚是十八名,杨学文险之又险地吊了车尾,四十九名低空飘过。
结伴同行的三人全部考上,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科举,但也算是对他们科举之路上的一场小小考验,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兆头。
劫后重生的袁老爷更觉得自己运气好,接连遇贵人,今后肯定还能逢凶化吉,生意兴隆。于是,刚来到连口气来都来不及喘,就笑呵呵地主动做东,请众人一同前往福喜楼吃酒庆祝,连镖师护卫们都一个不落。
-->>(第 2/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