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 2/4 页)
这是目前来说,最好的处置办法。
充耳不闻,佯装无事。只要建平帝那关好过,别的还真就不怕,谁敢拿着流言直面来找她这个魏王妃说道,她自然多的是办法让对方有苦难言。
这京城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聪明人,能到她们面前的,也没几个傻子。
之后,又和丽皇贵妃说了些话,凤笙就回府去了。
回去后把应对方法吩咐了下去,就当做不知道这件事。孙家的人也上门来了,不过凤笙没见她们,直接门房那边就挡了回去。
孙家人回去后如何忐忑和提心吊胆,就不再细述。
因为这边太镇定,流言传了又传,渐渐自己都觉得没趣了。
再加上九九重阳节,宫里再度摆宴,这次丽皇贵妃一改平时低调的态度,各种给凤笙做脸,上面的态度差不多也透露出来。
提及此事的人越来越少,哪家丈夫或者家里不是有人做官的,既然做着官,就要懂得识趣。
丽皇贵妃能摆出那种态度,就说明了建平帝的态度。
谁也不敢恶了皇上,除非是不想当这官了。
倒是有人不甘心,寻了御史弹劾魏王强抢人妻。
可证据呢?
不过是些流言蜚语,你拿证据出来再说。且第二天这御史就被人弹劾家宅不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的事都没料理清楚,就跑出来弹劾别人。
此事变成了一桩笑话,这御史也被建平帝给外放出去到某个贫瘠之地当县令,这事就算是被定性了。
不过这事依旧没完,也不知背后之人不甘心,还是有人想浑水摸鱼,竟有人提及当年掀了太子下马的那桩案子。
当年那桩案子涉及之广,影响之大,至今都让人历历在目。
不光整个两淮盐政的官员尽皆落马,还牵扯上一位阁老,以及数位高官重臣,而受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现惠王前太子。
堂堂的一国储君,因纵容门下肆意收受贿赂卖官鬻爵,落得被贬为庶人,也就是近些年浪子回头才重得了王位。
而当时揭开这个案子的乃一无名小卒,姓方名凤甫。此人籍籍无名,不过只有个秀才的功名在身,却因是当时主官两淮盐政改革范大人的师爷,因此得了圣眷,领命协助改革事宜。
有人说这方凤甫就是方家人,魏王妃乃这方凤甫之妹,但又有人说方家嫡出一脉哪有儿子,只有一女姓方名凤笙。
于是就有人说起这方凤笙深受前方家族长方彦喜爱,从小将其当儿子养,说不定这方凤甫就是方凤笙的化名,要不闹出那般动静的方凤甫,这些年不见踪影?
可不管别人怎么说,当年的案子又被人旧事重提,而姓方的在其中所起作用毋庸置疑。若不是方凤甫以一己之身,舍得一身剐敢把太子拉下马,太子不会因此失了储君位置。
再想想魏王和方家的牵扯,似乎有些东西就明白了。
早就说那方凤甫只一无名小卒,怎可能把堂堂的太子拉下马,看来这背后还另有故事。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