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71章(第 1/3 页)

    种田经验手册?不就是农经么?

    要他们给农给写个序文还不容易。他要真能一亩地种出五百斤水稻,莫说写序,就是给他立传竖碑建生祠都可以!

    杨大人痛快地答应了。

    褚、马两位长史虽然没有杨大人的地位名气,却也是正经考中的甲科,随周王殿下出京时得赐了翰林身份,写个序也不在话下。甚至对他们三甲同进士来说,能为三元及第的宋时写序,还算是提了他们的名声,自然也都肯干。

    不过他们这些进士哪个不是有家底的,少说也是耕读传家,能供得起他们清清净净念书。是以三人对种田的理解多半只限于“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杨侍郎被水稻亩产五百斤的前景激励得文思涌动,胸中堆满华章,当场便要吟出一段。但要念出文章时,又忽然想到这是给农经、给亩产五百斤稻谷的秘法写序,总该言之有物,写些与耕种相关的东西。

    他不禁低头去看试验田间的水稻,跟别处田里的相对比,想找出些特别的好处。

    稍一比较,果然就见那块试验田里的稻秧插得比别处密几分,一排排插得整整齐齐,茎杆生得又粗又密,绿莹莹地惹眼,叶底浅水间可见小鱼浮上来吸气。

    他越看越爱,轻吟着徐玑的“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问宋时:“原来水稻插得紧密,结出的稻谷便多么?怎地周围这些农田都插得稀疏?是这里种田的经验不如南方,还是因施的肥料不足?”

    试验田里干活的老农也眼巴巴地看着宋大人。

    他祖祖辈辈种田维生,自己也是这十里八村种稻的好手,从来都都没栽过这么密的稻秧。这要不是知府大人亲自下令,本县书办钉了牌子,差役盯着栽种,他都不敢这么密密栽种,怕种得多了禾苗不好好生长。

    杨侍郎以下,连同几名过来拜见官老爷,还没来得及离去的庄户们都求知若渴地看着宋时,看得他仿佛重回前世,领着一群游客参观讲解某地名胜古迹。

    不过现在不要讲历史,要讲生物了。

    他清清喉咙,指着田里的禾苗讲起了光合作用、合理密植等问题。

    虽然不能深入讲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叶绿体、氧气、二氧化碳这些概念,但还是可以直观讲讲眼前就能观察得到的,阳光长短与温度高低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合理密植,这个“合理”的度,由水、土、肥、光、气、热决定,其中水土肥问题在他这试验田里都可以解决,行距宽窄很大程度也是由稻叶会不会被附近水稻稻叶遮挡,影响叶面接受阳光照射决定的。

    比如他这片试验田,就是采用了小株密植——每穴的苗数只有2-3株,行间距栽得较密。

    这样种出来的水稻稻杆较强壮,不怕养大水里的鱼啄倒稻杆,又便于通风、光照,侍弄起来也方便些。

    只可惜如今的技术还造不出温度计,不然如能准确量出温度,按着气温安排栽种时机比数着节气栽种更利于水稻生长。

    汉水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时间也足够长,只要提前在暖房里育好秧苗,农历三月就可以栽种早稻了。现在插禾其实晚了些,但后面如果合理施肥、及时晒田,后期结籽时养护好稻根、稻叶,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便能提高有效分蘖数量,养出结实多而饱满的稻穗。

    -->>(第 1/3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华娱从男模开始 我在直播间窥探天机 重燃青葱时代 港片:你洪兴仔,慈善大王什么鬼 讨逆 盖世神医 舔狗反派只想苟,女主不按套路走! 牧者密续 那年花开1981 1987我的年代 修罗剑神 混沌天帝诀 1979黄金时代 大国军垦 至尊战王 巅峰学霸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国潮1980 超级修真弃少
最多阅读 他喜欢你很久了 势不可挡 仵作惊华 温香艳玉 白色口哨 偷香 入迷 偏执狂 魔种降临 谁把谁当真 丞相不敢当 娇瘾 最后一只瓢虫 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不循(重生) 夜行歌 刺青 撒娇 痛仰 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