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神秘祭司(第 3/4 页)
董卿老人的家宅非常洁净,外观是旧世纪的样式,内宅却是很中国风的布局。竹叶灯,红木椅,大理石面狮子爪圆桌,到处可见梅兰竹菊图,再加上墙体挂满的民族饰品,使整幢房子看上去虽然不是很奢华,但很有个性的布置中能看出主人的品位,十分的清雅,充溢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氛围。
这倒挺符合老人县文化馆民间文艺研究者的身份。
扫视完厅堂,庄峤的视线沿小院而下,只见院落的墙角放着一排玻璃柜子,从乐器、服饰、各种雕刻物和纪念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活像一个小型民族展览馆。庄峤正看得有趣,冷不防一眼扫到墙旮旯里放着的一块斑驳“石像”,等走近看清楚那东西后,他脱口一声惊呼。
对这造型的物件,他实在是太熟悉了。
这是一个二尺多高、头戴鸭嘴形头盔、耳垂圆形大环,有着明显古滇国青铜武士特征的人物形象。震惊之中,庄峤情不能禁地用手抚摩起这个昂首在战马背上的青铜像,当手指触到武士头顶上的王冠时,他的心脏禁不住狂跳起来。
这模样的造型,分明就是花腰傣寨祭祀台上,石窟里的青铜像缩小版啊。
莫非董卿老人,是有关古滇国的知情人?
可这一次,庄峤想错了。给他们端来茶水后,对他的这个疑问,老人连连摆手:“不是不是,我都不知道这个青铜像有何来历,这是吆吆寨大祭司所赠,刚才你们听到小孩唱的歌谣,就是根据他提供的素材改编的。”
说起自己写的这出地方戏,老人唏嚅不已。
他说:“这是目前为止我写的最辛苦,也最成功的一部戏。当初公演,还获过国家级佳作剧目奖。”看到两个年轻人眼睛闪闪发光,老人的语气中多了些得意:“这出戏讲述的是一对保家卫国的有情人,历经磨难终不能成眷属的爱情故事。按大祭司的说法,这是很古以前发生在我们当地的一段历史事件。”
听到“大祭司”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称谓,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庄峤马上来了兴趣,他追问起这位民间“大祭司”和老人之间的关系。
说起两个人的相识,董卿老人叹了一声,跟他们娓娓道来:“当初文革的时候,我被下放到郊县劳动,大祭司和我分配在一个小组。每天放工后,我经常看到他在附近寺庙旁边挖东西。有次,他被看守发现,被吊打起来挨饿受冻。我看着可怜,就偷偷送吃的给他。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后来……”
陷入回忆的老人,神情好像有些忧伤,停下来喝了一口茶后,才又接着讲:“后来,一个夜风很大的晚上,大祭司抱着一个黑乎乎的铜像来找我,说是自己要被换地方了,让我替他好好保管这东西。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那个庙宇的主持,当初破四旧寺庙被毁他被抓,师门传承的这个东西被当时的一个小沙弥给藏起来了,现在被他找了回来。临走,大祭司再三交待,一定替他守护好这个比他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
“再后来,我平反了,回到文化馆。几年后,我和大祭司又相见了,那时他已是当地民众敬仰的大祭司。看我能写会唱,就想让我替他完成一个心愿。据他说,我归还给他的这铜像,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也是他此生必须传承的东西。鉴于历史原因,他让我想想办法,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把这个东西传继下去。”
看到庄峤二人听得眼睛一眨不眨,老人畅快的一口气说下去:“听了大祭司讲的故事后,我建议写成戏文传唱。他听了很高兴,后面还拿来祭词本一同协助我,这才完成我对《望夫隙》这部戏的创作。这出戏的曲调就是根据他的吟唱改编的。在我们这里,大人和孩子都能顺口拈来。“满脸成就感的老人说完,即兴哼起戏里的韵律。
这声音,这调调……不就是昨夜里一直缠绵在耳际的么。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