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第 4/4 页)
状元洪钧与她有了一宿恩爱之后,竟为之赎身。
14岁那年,彩云就正式嫁给了洪钧,成了状元娘子。
不久,洪钧作为清朝大使先后至俄、德、荷、奥四国,她以如夫人的身份陪伴洪钧出访,并以“洪梦鸾”的芳名经常参加国际间宴会、舞会。
因为她长得貌美,常常被邀请与外国男士跳舞。
在德国,由于菲特丽皇后对她青睐有加,所以隔三差五地就请她入宫游玩。
每当举行舞会时,她是许多青年将校追逐的对象,瓦德西就是其中一位。
回国后没有几年,洪钧就因病去世了。
她生活无路,只好重操旧业来到上海,以“赵梦兰”的名字大张艳旗,一时间车马盈门,各界名流争与花魁交欢为快。
1899年,她又来到天津开“金花班”,自己以“赛金花”的名字接客;不久,又迁至北京,开“南班”。
“赛金花”在“花界”的名气相当大,平日里王公贵族、富商显宦络绎不绝,她有时自己也出来接客。
瓦德西在北京邂逅“赛金花”后,十分高兴。
赛金花借着酒劲,历数八国联军在北京的一系列暴行,然后奉劝瓦德西以统帅身份严格约束联军,严明纪律,少做伤天害理的事,以施基督的好善之德。
瓦德西一时高兴,未怪罪她。
不久,她与瓦德西订了个君子协议:清廷负责提供联军军粮,联军则停止烧杀抢掠。
为这件事,赛金花还找过李鸿章。
从这件事中,李鸿章觉得赛金花非同小可。
因为她向瓦德西劝说之后,八国联军立即停止了暴行,瓦德西曾当着她的面下达军令:“士兵不准随便打杀中国人;一经发现,按军法处罚!”
果然,次日就明显见效。
此外,李鸿章还听说,赛金花从德国兵手中救出一万多名中国人。
想到这里,李鸿章大为兴奋,到“南班”造访赛金花,请求她出面说项。
赛金花一口答应,马上去见瓦德西。
在赛金花的斡旋下,李鸿章的谈判顺利进行,慈禧才得以从西安返回北京。
哪部条约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朝和英、俄、日、法、德、美、意、奥、比、西、荷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
这个条约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丧权辱国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规定: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赔偿军费45000万两(沙俄分赃最丰,高达13000万两以上),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000万两;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守卫,中国人不准入内;拆毁从北京到大沽口沿途的所有炮台,各国有权在北京至山海关的12个城镇驻兵;对那些反对外国人的清政府官员革职查办,永不得再用;严惩拳匪,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修改通商口岸行船条例,可以自由进入各通商口岸;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专门负责办理外事……
《辛丑条约》签订后不久,慈禧从西安又回到了北京。
自此,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
谴责清政的是哪三部小说?
三大小说谴清政指的是《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三部谴责小说谴责腐败的清朝政治。
《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是李伯元。
李伯元,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名宝嘉,江苏武进人,曾办过多种报刊杂志。
《官场现形记》是他的长篇小说,共60回,描写了晚清官场贪污勒索、迫害人民和投靠帝国主义的种种现象,思想上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是吴沃尧。
吴沃尧,清末谴责小说代表作家,亦名趼人,广东海南人。
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108回长篇小说,以描写官场为主线,涉及商场和洋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晚清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表现出改良主义的倾向。
《孽海花》的作者是曾朴。
曾朴,谴责小说作家,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
1904年,曾朴创办小说林书店,并着手写作《孽海花》。
该书以金雯青、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描写当时一些官僚和文士的活动,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对维新派抱有幻想。
东三省是怎么沦为日、俄殖民地的?
八国联军在京津等地长驱直入,沙皇尼古拉二世决计趁火打劫。
他下令于1900年6月底将177000俄军集聚到外贝加尔、黑龙江、乌苏里江等中俄边境地区;7月6日,尼古拉二世宣布亲自出任侵华俄军总司令,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为参谋长。
为配合侵略行动,沙俄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10月9日,尼古拉二世悍然下令177000俄军向我东北挺进!
俄军入侵,慈禧的态度十分暧昧,她的卖国政策导致整个东三省沦陷。
1902年4月,沙俄同清廷签订了《东三省交收条约》,规定俄军于一年半之内分3期从东三省撤出全部军队。
但第一期撤出部分俄军以后,其余俄军赖着不走,清廷也无可奈何。
此后,沙俄又提出10条无理要求,进一步侵犯清朝主权。
4月27日,上海18名爱国人士召开“拒俄大会”,并通电全国;4月29日,东京的五百多名中国留学生集会,成立“拒俄义勇队”,严正声明将“与沙俄决一死战”。
沙俄胃口不断扩大,也进一步激化了它与日、英、美等国的矛盾,日、英、美等国纷纷表示:俄国的作法,他们不能接受。
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在列强干涉下,清廷拒绝了沙俄7条无理要求。
日本对中国东北也早就怀有野心,沙俄侵占东北,与日、英、美的侵华利益均发生矛盾,与日本的冲突尤为尖锐。
1904年2月8日,日、俄因为瓜分中国东北分赃不均,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了瓜分中国东北及朝鲜的《朴茨茅斯和约》,和约规定,作为战败国的俄国,将我国南满的势力范围转让给日本,而它仍然占据着北满。
在中国东北形成北俄南日的格局,东三省则沦为日、俄的殖民地。
商务印书馆经历过什么样的变迁?
1897年,夏瑞芳、高凤池、鲍咸恩等人创办商务印书馆,初期主要从事商业簿册报表之印刷业务。
1902年,张元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改变该馆业务范围,从印刷业走向出版业。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第一套科目齐全的中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为开办新式学堂提供了启蒙课本。
从此,出版教科书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传统。
而且,印刷出版的范围更加广泛,遍及大、中、小学教科书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工具书、儿童读物、古籍、文学艺术等书籍,并且发行期刊。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响越来越大,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设有分馆。
1905年,与日商合股,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32年,在“一·二八”事变中,该馆大部分遭日军炮火焚毁,后部分恢复。
1954年,总馆迁址北京。
《革命军》的作者是谁?
1903年3月,清政府赴日留学监督姚文甫常对邹容等人的革命言行横加指责,邹容等人便将其痛打一顿,然后又剪掉了他的辫子。
清政府驻日公使以邹容犯上作乱罪,照会日本外务省索办邹容等人。
邹容被迫离开日本,寄居于上海爱国学社。
此间,他与章炳麟结为忘年交,互以倡言革命相激励,并很快写出了令清廷闻之胆寒的《革命军》一书。
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章炳麟为之作序。
该书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吹响了号角,成为一篇名符其实的反帝檄文。
1903年5月,《革命军》在上海出版问世后立刻风行于海内外,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名作。
青岛啤酒厂建成于何时?
西方人来中国后,喝不惯中国的烈性白酒,但当时中国没有啤酒厂,进口啤酒又不方便,青岛啤酒厂就应运而生。
1903年2月,青岛建立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英德合资的青岛英德啤酒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把德国侵占的胶东半岛强占了去。
由于青岛啤酒厂是英德合资的,经过几度交涉,日本只付了英国人所出的资金,买下青岛啤酒厂。
于是,青岛啤酒厂便改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的一个分厂,啤酒的商标为“太阳牌”。
为适应军队和民用的需要,日本对青岛啤酒厂进行了扩建。
1941年,日本人将该厂一套糖化设备换下来运到北京,在北京建成新啤酒厂。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青岛啤酒厂落入四大家族之手。
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青岛啤酒厂。
中国人设计的第一条铁路是什么?
晚清铁路设计专家詹天佑最杰出的贡献是主持并建成了联结北京和张家口的京张铁路,这是一条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资,运用中国自己的工程技术力量,自行勘测、设计并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施工建成的铁路。
在京张铁路的工作中,充分体现了这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他曾对参加勘测的工程人员说:“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不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的国家!”
在设计最艰难的关沟路段时,詹天佑经过仔细测量,使隧道长度比原来英国工程师金达设计的方案减少了2000米。
为了减少线路的坡度和山洞长度,他在青龙桥东沟采取了“人”字型爬坡路线,并且用两台大马力机车调头互相推輓的方法,解决了坡度大机车牵引力不足的问题。
这些都是他在设计过程中的独创。
施工中,詹天佑还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自造的水泥和当地的石料建成了一些石桥以代替铁桥,使线路的成本大为降低。
秋瑾为什么会英勇就义?
1906年初,为了抗议清廷与日本政府相互勾结,禁止学生在日的革命活动,许多留学生罢学回国。
回国后,秋瑾和徐锡麟先后来到浙江绍兴的大通学堂,把这里做为培养革命人才的基地,为进行武装起义做准备。
不久,徐锡麟去了安徽,并取得了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做了安庆巡警学堂的会办。
通过他的争取,学堂中有好多学员成为革命党人。
于是他与秋瑾商定,要在1907年同时举行安庆起义和绍兴起义。
原来计划是7月6日起义,后改为19日。
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失败,徐锡麟之弟徐伟在供词中将秋瑾供出。
此时,得到消息的革命同志劝秋瑾先离开绍兴,但被秋瑾拒绝,她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
7月14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
在清军的刑讯逼供面前,秋瑾一言不发,只是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
7月15日凌晨,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年仅31岁。
慈禧临死是怎么杀光绪的?
1908年,元宵之夜,慈禧率众嫔妃到北海观看焰火,本来年纪已大,劳累过度,且又着了风寒,遂染疾病,并有日趋恶化之势。
袁世凯、李莲英等见状首先慌了神。
他们知道慈禧这个靠山一倒,光绪一旦复辟,决不会放过他们,于是都迫不及待地希望光绪早一天死。
这些人沆瀣一气,决心置光绪于死地而后快。
因为众所周知,戊戌变法的失败、六君子的被杀、光绪帝的被囚禁孤岛瀛台,完全是袁世凯叛变出卖的结果。
他出卖了光绪,一旦慈禧这座靠山倒了,他的下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在幕僚杨士骧、杨士琦兄弟二人的策议下,袁世凯以巨款贿赂和自己命运相连的李莲英,交予他一瓶无味无色的毒药水。
次日清晨,李莲英到了瀛台岛,表现出对光绪格外“关心”的样子,向光绪问寒问暖。
光绪非常诧异,但转念一想,认为李莲英是怕慈禧死了之后,自己会收拾他,特意来献殷勤买好的,就没起疑心。
过了一会儿,李莲英令小太监给皇帝端了一杯“西洋茶”服下。
李莲英离开瀛台不久,光绪病情陡然加重,只觉腹中隐隐作痛。
被速传而来的外省名医屈桂庭诊断后,觉得光绪的病情很蹊跷,怕卷到这场危机四伏的漩涡里去,于是开了方子,匆匆退出涵元殿。
光绪帝病重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传遍六宫。
10月20日上午,隆裕皇后来看光绪,但他仅微微睁眼看了一看,便又昏了过去,似乎已神志不清。
这时候,李莲英拿着一件簇新的龙袍匆匆而入,奉慈禧之命让光绪着一身新龙袍“大行”。
太监王商替光绪换龙袍时,光绪倒清醒了,使劲挣扎拒绝。
王商不忍心再折腾光绪,跟李莲英商量:此事是否可以暂缓行事。
可李莲英却不管这一套,只求光绪速死才好回去交差,亲自动手给光绪换龙袍。
10月21日晚5时许,光绪驾崩,时年仅38岁。
按清室惯例,皇帝病重,太医院要事先抄录药方、脉案,用以通报各部门。
这叫“发抄”。
然而,光绪死前却并无“发抄”这一程序。
此外,皇帝死了,要用“万年吉祥轿”“请”遗体,这也省略了。
太监们只将光绪遗体悄悄从瀛台移到宫内了事,这前后的处理,都是由已升任军机大臣的袁世凯一手指挥,由李莲英具体安排的。
光绪死时,慈禧亦病入膏肓。
神志尚清醒时,召见王公大臣,传下一道懿旨让溥仪继位。
清末帝溥仪登基时发生了什么闹剧?
1908年,光绪“驾崩”两个时辰后,醇亲王载沣被慈禧请进皇宫。
慈禧对载沣说:“光绪晏驾,我又在病重之中。
现国家有难,朝廷不可一日无君,我决定立你的长子溥仪为嗣,继承皇位,赐你为监国摄政王!明天,你将溥仪带进宫,举行登基仪式。”
第二天,一群太监将溥仪带入皇宫,第三天,慈禧便一命呜呼了。
又过了半个多月,也就是十二月初二,举行了隆重的皇帝登基大典。
登基大典开始时,不满3周岁的溥仪,坐在皇帝的龙床宝座上竟哇哇大哭起来。
他父亲觉得在这样的盛典上,皇帝却哭闹不止,太不像话,心中一急,不由脱口而出,叫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一完就回老家了!”
话一出口,文武官员们不由得窃窃私语:“怎么说是‘快完了’呢?
说要‘回老家’是什么意思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仪式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结束了。
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
1911年(农历辛亥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举行联席会议,推举蒋翊武为临时总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制定了起义计划,预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后因故改期于10月9日。
同时派人到上海请同盟会领导人黄兴、谭人凤、宋教仁来鄂主持大计。
9日上午8时,孙武等在位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的共进会机关总部试制炸弹,因失慎爆炸,孙武受伤被送往医院,文件全被俄国巡捕搜走,机关暴露。
蒋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紧急会议,决定当晚12时起义。
但因命令未能及时送到,起义没有实现。
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搜捕革命党人,武昌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30余人或被捕、或被杀害,蒋翊武乘混乱之机逃离武昌。
10月10日,瑞澂继续按所获名册搜捕革命党人,武昌形势异常紧张。
在此危难关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认为“与其束手就擒,不如奋起反击”。
当晚7时过后,工程第八营革命党的总代表熊秉坤领导该营首先打响了第一枪,他率领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一场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由此爆发。
共和政体是怎么取代清廷的?
1912年1月30日,隆裕太后在“御前会议”上,同意清帝退位,接受共和政体。
2月3日,授权袁世凯与南京临时政府商订退位条件。
2月9日,南北议和代表达成《关于大清皇帝辞位后之优待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优待之条件》。
对清帝及皇室的优待条件包括:清帝尊号不变,民国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每年由民国政府拨付经费400万两;清帝仍暂居皇宫,以后移居颐和园;原有私产由民国政府保护,等等。
2月12日,清廷颁布了6岁的末代君主爱新觉罗·溥仪的退位诏书。
至此,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