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华人民共和国(2)(第 3/4 页)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他同普通人一样做着普通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但又是伟大的,他能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他大公无私,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
由于雷锋的光辉思想和优秀事迹,他成为新中国时代的英雄和一代青年的楷模,甚至成为全世界青年公而忘私,勇于奉献的典范。
中国什么时候拥有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1962年12月,上海江南造船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2万吨压力的水压机,这台水压机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的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件。
这台水压机是中国在设备不足、没有经验的困难条件下,依靠工人和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力量自行研制成功的,是中国机械工业中最大的一台锻压设备。
这台水压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中国重型机械的空白。
国际上万吨水压机的重量一般都在3000吨左右,但中国自制的水压机却只有2200吨,成为世界上体重最轻的一台万吨水压机。
中国代表团哪一年首次参加亚运会?
1962年8月24日至9月4日,第4届亚运会在印尼雅加达举行,参赛国18个,实际到会16个。
考虑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主办方印尼以外交部门拒签方式拒绝会员国以色列和台湾参赛。
国际奥委会在美国人艾弗里·布伦戴奇的支配下,打着政治不得干涉体育的口号宣布不承认第4届亚运会,并宣布不定期地禁止印尼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印尼总统苏加诺当即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并在9月发起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
知识青年下乡是怎么回事?
1963年6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坚持不懈地搞好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动员和组织城市青年下乡,主要是要安置城市待业青年和配合国民经济调整、压缩城市人口工作的组成部分。
6月29日至7月10日,中央安置城市下放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召开了六个大区城市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安置工作会议,周恩来在接见会议代表时指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大事。
各大区、省、市、自治区都要做长远打算,编制15年安置规划。
这次会议指出,在今后15年内,每年大约100万左右的青年学生需要有计划地安置下乡,参加农、林、牧、副、渔业生产。
年龄可以由18岁放宽到16岁,条件是能够独立生活。
安置的方向是插入人民公社的生产队,其次是插入国营农、林、牧、渔场,再其次才是建立新的国营农、林、牧、渔场。
1962年、1963年两年,有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乡插队。
1964年,全国又有30余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中国第一次核爆是怎么成功的?
1955年初,中国开始创建核工业。
1956年,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主持下,中国制定了《1956至195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把发展以原子弹、氢弹为代表的尖端技术放在突出位置。
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纷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来。
开始时,在核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上,苏联曾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并签订了有关协定。
可赫鲁晓夫以“老子党”自居,反对中国拥有自己的核武器,美、英等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更是对中国严加防范。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广大解放军指战员经过3年的努力和奋斗,突破了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技术,于1964年4月浇铸出铀和钚毛坯,随即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的模型和实弹。
很快,国防科工委和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制定了第一次核爆炸的整体方案。
中央把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试验的起爆时间定在1964年10月16日零时。
15日深夜,有关操作人员完成了原子弹装置的核部件装配、上塔、插雷管几个工序后,现场所有人员便撤离靶区,等待“零时”的到来。
随着距试验装置23公里主控站计数器的“零时”报出,一股强烈的闪光之后,便是惊天动地的巨响。
接着,巨大火球转为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了。
试验结果证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结构设计,各种零部件、组件和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以及各种测试方法和设备,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谁提出“四化”和“两步走”方针?
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是他正式向全国完整地提出“四化”这个号召。
也是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同时,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西藏自治区于何时成立?
1956年,西藏建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
几年后,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线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农业连续6年获得丰收。
解放前,西藏没有一座工厂,而到1964年年底,全区已经建立水电站、汽车修配厂等许多现代化中小型工厂。
修筑了15000多千米的公路,建立93处邮电局(所),改变了西藏交通邮电闭塞的状况。
全区已经建立中学7所、公办小学86所,还建立了专门培养藏族干部的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民政干校和师范学校。
建立了设备比较完善的医院15所,免费为西藏人民治病。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在拉萨举行,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会议期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代理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作工作报告。
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标志着什么?
胰岛素是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它是由人和动物的胰脏中一种岛形的细胞群分泌出来的。
胰岛素能够促进人和动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控制血液中糖的含量。
从1958年开始,我国科学工作者向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世界难题发起了冲击。
当时,美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也在进行这项研究,已经探索了二三十年,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项十分复杂艰难的工作。
一个牛胰岛素分子由777个原子组成,要把一个个不同的、按照严格秩序排列的氨基酸连接成链,就得像用一块块砖砌万里长城一样。
胰岛素分子十分微小,只能在放大数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只能全靠化学的方法来分解、合成。
每连接一个氨基酸,都要做三四步化学反应和一系列的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工作。
如果其中的一步稍有差错,就会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几个月的辛苦和心血付诸东流。
由此可见,人工合成胰岛素是多么的艰难!
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敢于解放思想,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终于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夺得了一项科学研究的“世界冠军”。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