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卷 从军阀混战到走向光明--琉璃般的民国时代(1)(第 3/4 页)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就任大总统,进一步培植党羽,扩大势力,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军事集团,是为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从1912年3月至1928年12月,长达16年之多。
北洋政府执政时期,继续推进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民国初年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客观的国际原因以外,与北洋政府的政策也不无关系。
直、皖军阀缘何开战?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
段祺瑞得到日本的支持,握有中央大权,但所采取的卖国外交和武力统一的政策不得人心。
曹锟在冯国璋死后成为直系的新领袖,吴佩孚和长江三督都成了曹锟的得力干将。
直系控制着直隶、江苏、湖北和江西四省。
张作霖控制东北三省,成为皖、直系以外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势力,他与直系结盟共同反对皖系;河南督军赵倜和与段祺瑞有矛盾的徐世昌,成为直奉两系的支持者。
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直、皖两系的战争不可避免。
1920年7月5日,段祺瑞将边防军改为定国军,自任总司令,徐树铮为副总司令,决定起兵讨伐曹、吴,宣布了曹、吴的罪状。
曹锟立即回应,他宣布将直系军队改称为讨逆军,讨伐段、徐。
曹锟为总司令,吴佩孚为前方总司令。
7月14日,直皖战争终于爆发了。
开战后,吴佩孚的军事指挥才能显现出来,他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部队撤离高碑店,并在涿州、高碑店之间的松林店埋下地雷。
定国军不知是计,占领高碑店,大有攻陷保定之势。
但到达松林店时,地雷齐鸣,皖军死的死、伤的伤,直系趁机发动反攻,将皖军师长曲同丰及高级官员俘虏。
当徐树铮率部队追赶直军到天津时,奉军突袭皖军,直、奉两军合力,皖军大败,徐树铮等人只得化装逃回京城。
曲同丰被俘后,通电皖军反戈。
同时,直方护法军政府又发出讨段檄文,段祺瑞四面楚歌,不得已去见总统徐世昌,并自罢官职,撤销定国军。
7月23日,直、奉两军分别接收了北京的南北苑营房,直皖战争结束了。
直皖战争后,曹锟被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为副使,此时的北洋政府的实权操纵在曹锟、张作霖手里。
《新青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新青年》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它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战斗旗帜,它所全力进行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的斗争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二阶段,它由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转变,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发起组织的机关报和党中央早期的机关理论刊物,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上有过一定的成就。
《新青年》比较全面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道德,阐明了民主主义的政治主张。
《新青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积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五四”爱国运动以后有了新的发展,《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为什么说蔡元培的一生都属于教育?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民主革命家。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根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网罗人才,整顿校风,改革教学,改变了北大陈旧的面貌。
后因支持“五四”反帝爱国运动而被迫辞职,赴欧美考察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
1927年以后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而且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
“九·一八”事变后与宋庆龄、鲁迅等组织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蔡元培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和改革,对于在中国确立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改革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终其一生,蔡元培都为他的教育理想而奋斗。
张勋复辟为什么成了丑剧?
1916年,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张勋遂乘机联络前清遗老遗少及保皇党人康有为等,积极为复辟做准备。
1917年5月,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争端。
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3000军队从徐州出发,8日到达天津,先强迫黎元洪解散国会,否则不进京调停。
黎元洪出于无奈,于6月13日下令解散国会。
6月14日,张勋入京。
30日晚入清宫,召开“御前会议”,决定恢复清帝国;当晚,张勋派兵占据京城要地,派人劝黎元洪“奉还大政”。
7月1日凌晨,张勋穿戴清代的朝服朝冠,率领康有为等群丑,拥12岁的溥仪登基,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易五色旗为龙旗,恢复清末官制,张勋自封为忠勇亲王、首席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北京满街也都扯下了五色国旗,换上了各色各样的龙旗。
一些成衣店、估衣铺所有的清朝的顶戴袍褂,甚至连戏院里的道具服装,也成了遗老旧臣们抢购的畅销货。
12天后,复辟失败。
毛泽东早年创立了哪个学会?
1911年的春天,17岁的毛泽东离开了他读了半年书的东山小学,自己挑着行李,来到长沙求学。
不久,他考取了湘乡驻省中学,他在这里读了五六个月的书,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思想。
随后他报名参加革命军队。
入伍后,他勤学苦练打仗的本领,仅几个月,他就熟悉了军队的基本训练方法。
1912年春,新军被解散,毛泽东只好回到学校中继续学习。
很快,他考入了湖南第一中学,但读了半年之后,他觉得这里的课程太肤浅,收费又高,于是,他决定退学;退学后,他每天坚持到湖南图书馆看书,总是第一个进馆最后一个出馆看书的人。
毛泽东在湖南图书馆自学半年之后,1913年春,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
在一师的几年中,他特别爱惜光阴,刻苦学习,虽一分一秒也不肯荒废。
几年中他读了很多文学、哲学、科学的书,得到了很丰富的新知识。
他还天天看报,看杂志,认真研究时事,更坚定了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决心。
1916年暑假,同学们纷纷回家,学校里已经没剩几人。
毛泽东早就打定主意不回家,约好一个同学,一块到农村旅行和进行访问。
一个炎热的早晨,他们从长沙出发,穿着草鞋,背着包袱、雨伞,渡过湘水,向宁乡、安化、益阳等县前进。
他们走过很多热闹的市镇,也走过很多冷僻的村落。
他们每到一处,就找那里的农民谈话,了解地主收租,农民交租的情况,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问题,了解土豪劣绅奴役、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相。
通过这种参观访问,毛泽东丰富了不少感性知识。
他在路上把沿途的见闻、感想,用生动、通俗而又风趣的文字,写成一篇篇通讯,寄给《湖南通俗教育报》发表,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注意。
1917年的秋天,毛泽东用“二十八划生”的名义,发出了“求友启事”。
前后数人与他联系。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讨论,一个以改造中国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就正式成立了。
他们选定1913年4月14日,春假后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饮马塘蔡和森的家里,开了新民学会成立大会。
此后,第一师范的优秀学生,长沙中小学的优秀教师,都逐渐加入学会,接着,长沙一些主要的大中学校的优秀学生也加入学会。
到五四前夕,新民学会的会员发展到了七十多人。
这些人中,除了蔡和森等十多人到法国勤工俭学外,大多数留在长沙教书和读书。
每隔半月一月,就要开会一次。
每次会议都有中心内容,有时讨论学术、思想问题;有时讨论国内外的时事;有时报告各人学习、工作情况,以便互相督促,互相鼓励。
会场中常洋溢着青年的沸腾热情和团结友爱的气氛。
这几十个新民学会会员,在毛泽东的领导带动下,学习的劲头很大,工作充满活力。
到五四运动时期,在毛泽东领导的学生爱国运动中,常起着骨干作用。
谁创办了《京报》?
1918年10月5日,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邵飘萍在北京创办《京报》,并亲任社长。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