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十二卷 一个和尚建立的王朝--最后辉煌的大明王朝(第 2/4 页)

    况钟死后,很多人为他哭泣,悲痛不已,建立祠堂纪念他,把他称为“况青天”。

    土木堡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公元1449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首领也先派3000使者到北京,向明朝进贡一些马匹以后,要明朝给他赏金。

    王振接见了瓦剌使者,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就减少了赏金,降低了马价。

    也先为他儿子向明朝求婚也遭到了王振的拒绝。

    也先派使者来明朝,本来就是挑衅,这样一来,也先恼羞成怒,亲自率兵进攻明朝的大同。

    大同守将向朝廷发出告急文书,请求派军支援。

    收到边报后,权倾朝野的王振提议皇帝御驾亲征,而兵部尚书邝埜、兵部侍郎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一干大臣认为,敌兵有备而来,朝廷草草招集人马,准备得不够充分,皇帝不能亲征,因而竭力谏阻。

    英宗想亲自体味一下祖宗戎马倥偬、横扫四方的感觉。

    所以,英宗朱祁镇把朝政交给弟弟郕王朱祁钰,让于谦留守北京,自己率领王振、邝茔等官员及50万军兵,于七月十六从北京出发,直奔大同。

    由于是仓促发兵,军队的纪律十分涣散。

    好不容易赶到大同附近,士气已十分低落。

    探马回报没有发现瓦剌部的一兵一卒,王振以为敌人迫于明军威势,已望风而逃。

    他正要发令继续追击,探马来报:也先率领的兵力十分雄厚,而且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

    王振感到事态严重,下令退兵回朝。

    但由于错误指挥,耽搁了退兵时间,殿后的部队被瓦剌军追赶上,被打得大败。

    明朝几十万大军在抵抗中退到了土木堡时,天还没有黑,王振却下令就地宿营。

    第二天拂晓,瓦剌的追兵便赶来了,他们把明军紧紧地包围起来,并发动了攻击。

    混战中,英国公张辅、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与侍郎丁铭、王永和等重臣五十多人战死。

    护卫将军樊忠面对惨败,恨透了瞎指挥的王振,说:“我替天下的百姓杀死你这个奸贼。”

    抡起手中的大锤,捶死了他。

    英宗在卫兵的保护下乘马突围,左冲右突也出不去。

    无奈,英宗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听天由命。

    瓦剌军冲过来,俘虏了英宗。

    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土木之变”。

    “弘治中兴”指哪一段历史?

    公元1487年,宪宗朱见深去世。

    九月初六,明宪宗第三子朱祐樘即皇帝位,是为明孝宗,大赦天下,以第二年为弘治元年。

    朱祐樘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始着手清理朝政,贬逐宪宗一朝的奸佞:逮捕宦官梁芳、佞人李孜省,还罢遣禅师、真人等240多人;西番法王、佛子、国师等700余名僧人被遣回本土,并追夺诰敕、印章和仪仗等物。

    宪宗一朝的奸佞大多被清除。

    朱祐樘统治时期,由于他任用贤能、广开言路、勤于朝政、恭俭爱民,史称“弘治中兴”。

    “吴中四杰”为何人?

    明朝弘治、正德年间,江南出现了“吴中四杰”,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们就是唐寅、徐桢卿、文征明、祝允明,又称为“江南四大风流才子”。

    也有人说江南四大才子有周文宾而无徐桢卿,但史书中并没有周文宾这个人。

    唐寅字子畏,号伯虎,又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性情狂放不羁,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他潜心研究书画,擅长画山水、人物、花鸟。

    徐祯卿记忆力很强,能过目不忘,被称为“吴中诗人之冠”;但他33岁就死了,是四人中年纪最小、寿命最短的。

    四人中活得最长的是文征明。

    文征明的小楷特别精细,法度谨严、笔锋劲秀、体态端庄、风格俊雅,他所有的作品都笔笔工整,即使是快到90岁时也是如此,这在我国书法家中是极为少见的。

    与唐寅最投缘的是祝允明。

    祝允明字希哲,因为他有一只手多长了个手指,便自号枝山。

    祝允明5岁时就能作一尺见方的大字,读书一目数行,9岁时已经能作诗。

    33岁,祝允明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主考官王鏊对他的文章很赞赏。

    谁知,祝允明以后七试礼部都未成功。

    明武宗的捕鱼闹剧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御驾“亲征”起兵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在南京将其“擒获”后,仍不肯回京。

    实际上,武宗从京城到南京只是借“亲征”的名义游山玩水。

    一路上选美行乐,哪里记得京师国事。

    自公元1519年冬到南京,直到次年正月也不提回京师的事。

    经大学士杨一清婉言劝谏,才勉强起驾回京。

    武宗及随从数千人从南京出发,路过清江浦,太监张阳家乡在此。

    于是,太监张阳在家里张灯结彩,为武宗大摆筵席,接连热闹三天。

    武宗治国无方,最喜欢打猎和看捕鱼。

    这时,武宗观渔的瘾又上来了,问张阳:“清江浦是著名的水乡,想必有大湖大泽可以捕鱼吧?”

    张阳说:“皇上,这里有一个大潭,各条山涧里的水都汇流到那里,水很深,鱼头繁密,可以下网捕鱼。”

    武宗听了很高兴,说:“那太好了,你去准备捕鱼器具,明天我去看捕鱼。”

    次日,武宗带着侍从来到大潭边,环视四周,古木参天,群峰环抱着这个深水潭,真是景色优美。

    武宗对张阳说:“这潭占地面积不算太大,很幽静,但要想在这里捕鱼,不能用大船,只能用小渔船。”

    张阳说:“这里就有小渔船可以取用。”

    武宗随即跳上大船,往潭中驶去,船行不到一里,果然看见两岸泊有许多小渔船。

    于是,武宗叫侍从宫人各驾渔船,四处散开张网捕鱼。

    武宗在大船上观看捕鱼,越看兴趣越浓,想亲自试试,张阳劝谏也不听。

    于是,武宗跃上小船,4名太监也跟随上了小船。

    2个太监撒网,2个太监划桨。

    小船渐渐荡入中流,眼见水中有一条大白鱼,翻上翻下,银鳞灿灿生光,两个太监急忙撒网。

    这鱼也真刁滑,两个太监网来网去怎么也捉不住。

    武宗很生气,自己从船中拿出渔叉,亲手投向那大白鱼,不料用力太大,船猛地歪向一侧,武宗连同4名太监都掉到水里去了。

    幸亏划船的两个太监会游泳,他们急忙游到武宗身旁,各架起武宗的一只胳膊,将武宗举出水面。

    周围小渔船闻讯赶来,将武宗扶上大船,另两名太监也被救了起来。

    看捕鱼闹剧到此才结束。

    王守仁为什么能自创心学?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王守仁年轻时学习过道家的学说,又学习过佛家的禅理,接着学习了朱熹的学说。

    朱熹认为只要默默地思考事物的道理,就能获得知识。

    王守仁就照着朱熹的话,搬了椅子静静地坐在竹子面前,苦苦思考竹子的道理。

    可是一连三天也没有想出一丝道理来,反而生了场大病。

    从此,他对朱熹的学说起了怀疑。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守仁终于领悟到:真理本来就在人的心中,人心中本来就有真理,只是被不正确的杂念遮掩罢了。

    他认为,做学问最重要的是纠正心中不正的念头,恢复求真向善的本性。

    一旦明白自己心中本来存在的良知,就找到了真理,成为圣人了,这就是“心学”。

    明廷大礼议之争是怎么发生的?

    武宗朱厚照驾崩,因为没有后嗣,其堂弟朱厚熜即位,是为世宗。

    世宗以亲王的身份入承大统后,明廷中发生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世宗的父亲受封兴献王,他们那一脉是朱家的小宗。

    根据儒家的规定,小宗入继大宗,应以大宗为主。

    世宗虽不可能成为武宗的儿子,却必须作孝宗(朱厚照的父亲)的儿子,即所谓“继嗣不继统”。

    世宗应称伯父孝宗为父亲,称孝宗的皇后为母亲;而改称自己的父亲为叔父,改称自己的母亲为叔母。

    但世宗继承堂兄的皇位后,决意推崇私亲,自立皇系,追封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

    新科进士张璁是个极善揣摩圣意的人,他说世宗是继承堂兄的帝位,不是继承伯父的帝位;是入继帝统,不是入继大宗。

    孝宗有自己的儿子,如果一定要大宗不绝的话,不应该为孝宗立后,而应该为武宗立后。

    所以,世宗不应改变称呼。

    这就是与宰相杨廷和等人的主张针锋相对的“继统不继嗣”论。

    杨延和得知后大怒,把张璁贬到了南京。

    恰巧此时宫中发生火灾,杨延和乘机指出这是老天爷对违反礼教之徒的一种惩罚。

    世宗母子只好遵照礼教行事。

    不久后,世宗又坚持追封。

    杨延和提出辞官,世宗立即批准,并把张璁召回北京。

    朝中重臣纷纷上奏章攻击张璁,但世宗反而擢升张璁为宰相。

    公元1524年,世宗正式下令:伯父仍称伯父,父亲仍称父亲。

    于是,包括各部尚书在内的朝廷重臣数百人一齐集合在左顺门外匐伏跪下,大喊朱元璋和朱祐樘的帝王称号。

    世宗丝毫不为所动,下令逮捕官员134人,投入锦衣卫诏狱。

    此后,再无人敢在世宗面前提起“统嗣之争”。

    这场围绕继统和继嗣的礼仪形式所进行的政治论争,史称“大礼议”之争。

    严嵩是怎么倒台的?

    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大学士严嵩因为善于起草祭神的文书,迎合世宗,逐步取得了内阁首辅的地位。

    严嵩只知道拍马奉承,讨得世宗欢心。

    他当上首辅后,和他儿子严世蕃一起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卖国求荣。

    这引起了一些正直大臣的愤慨,特别是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更是义愤填膺。

    杨继盛,保定人。

    杨继盛为人正直,看不下严嵩的行为,就向世宗上奏章弹劾严嵩,揭发严嵩十大罪状,条条都有真凭实据。

    严嵩气急败坏,在世宗面前反咬一口,诬陷杨继盛。

    世宗大怒,把杨继盛关进大牢。

    后来,严嵩撺掇世宗把杨继盛杀了。

    严嵩掌权期间,作恶多端。

    御史邹应龙经过周密考虑,决定先从弹劾严世蕃下手。

    世宗看了邹应龙弹劾严世蕃的奏章后,下令把严世蕃办罪,充军到雷州,并勒令严嵩退休。

    严世蕃和他的同党还没到雷州,就偷偷溜回老家,收容了一批江洋大盗,还勾结倭寇,准备逃到日本。

    这件事又被另一个御史林润揭发。

    世宗看了这份奏章,也大为震惊,立即下令把严世蕃和他的同党处死,把严嵩革职为民。

    明朝最大的奸臣到此便彻底倒台了。

    明世宗为什么要为猫立碑?

    世宗曾命令各宫后妃和太监养猫。

    这些猫都有名字,雄的称“某小厮”,雌的称“某丫头”,阉猫则称“某老爷”。

    得到世宗和后妃宠爱的猫还被封赠“管事”职衔,有职衔的猫称“某管事”或“猫管事”。

    世宗靠榨取民脂民膏来供养这个奇特的猫王国,光是乾明门的12只猫,每年就得支用猪肉800多公斤,肝365副。

    这大量的肝和肉列入世宗御用开支,下令向各州县百姓搜刮。

    世宗宫中有一只猫,堪称是猫中骄子。

    此猫双眉洁白如玉,世宗赐御名“霜眉”。

    “霜眉”性情温驯,日夜伴随世宗,碰上他闭目养神时,“霜眉”即使饥渴或者要便溺,也必定等他醒来才离开,因此被封为“虬龙”。

    一天,“虬龙”死了,世宗如丧考妣,降旨重葬,并庄严立碑,亲题“虬龙墓”三字。

    后来,世宗在西苑永寿宫宠爱的一只狮猫死了,他竟传旨制金棺,葬于万寿山麓,还命大臣撰祭文荐度超生。

    有一位袁姓侍讲学士因在祭文中诌出一句“化狮作龙”,算是神来之笔,深得世宗赏识,加一品入内阁做了大官。

    民族英雄戚继光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戚继光出身将门,自幼喜读兵书,勤奋习武,立志疆场,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

    17岁时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

    25岁时,实授都指挥佥事,领山东登州、文登、即墨三营24卫所兵马,操练水军,整顿军备,抗击入侵山东沿海的倭寇。

    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募农民、矿工4000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后来,戚继光针对明军兵器装备种类繁多、沿海地形多沼泽、倭寇小股分散的特点,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以12人为1队,长短兵器迭用,刺卫兼顾,因敌因地变换阵形,屡败倭寇。

    利用作战训练间隙,撰成《纪效新书》,阐述选兵、编伍、操练、出征等理论和方法,并以此训练戚家军,使戚家军闻名于世。

    公元1563年,明廷命俞大猷、戚继光为福建正副总兵,率兵进剿倭寇,戚家军再次进入福建。

    明朝军队在平海与倭寇战斗,戚继光率军队率先登城,俞大猷、刘灦相继杀敌2200人,并救出被掠人口3000人。

    公元1564年,倭寇又纠集余党万余,围攻仙游,戚继光先败之于城下,继而又追击余寇,歼灭大量倭寇。

    其后,戚继光又在福宁大败倭寇,并与俞大猷一起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

    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驱逐后,广东倭患严重,俞大猷奉命平定了广东的倭寇。

    至此,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最后荡平。

    海瑞是怎么备棺上书的?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剑名不奈何 主角姜栀商池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顶级猎食者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 是心跳说谎 女配没有求生欲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看鸟吗哥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逞骄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日夜妄想 燕云赵婉莹穿越小说 嘘,国王在冬眠 你老婆掉了 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