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前有黄袍加身,后有壮烈投海--封建文明巅峰两宋(2)(第 2/4 页)
不久,金军攻入开封城。
当爱国将士在城中和敌人展开巷战之时,赵桓却使人去金营求和。
被派去金营求和的使者回来报告赵桓,金军提出必须皇帝亲自去谈判。
于是,赵桓带领几个大臣到金营,献上降表,跪地向金国称臣。
金兵在开封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查封了宋朝各个衙门的金银财物。
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后扣留了钦宗、徽宗,金太宗下诏废去他们的帝位,将他们俩连同宋宫里的太后、皇后、妃子、公主以及亲王、大臣和各种手工业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国,当作奴隶使用。
不仅如此,北宋都城里收藏的各种图书、乐器、天文仪器、金银财宝也叫金兵抢劫一空。
这样,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了。
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历史上称这件事为“靖康之变”。
宋徽宗为什么迷恋李师师?
宋徽宗赵佶信奉中国古代男人中流行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妓,妓不如偷”的说法。
正好,赵佶遇到了名满京城的青楼歌妓李师师。
赵佶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时,就被李师师冷艳的气质迷住了。
李师师常常穿着乳白色的衣服,爱唱哀怨缠绵的曲子,这一切都构成了“冷美人”的基调,很符合风流皇帝赵佶的口味。
李师师原是一位穷染匠的女儿,本姓王,小时候因为父母双亡,所以为隶属娼籍的李姥收养,从此改姓李,名师师。
经过李姥多年调教,李师师成为风姿绰约、技艺卓越的歌妓,芳名远扬开封城。
赵佶第一次打扮成商人模样去见李师师时,李师师没有半点曲意讨好的媚态,看起来淡雅,闻起来馨香,令人神清气爽、心情大好。
难能可贵的是,当李师师得知赵佶的真实身份后,还是不卑不亢。
后来两个人相恋,李师师并没有利用赵佶对她的宠爱去要求荣华富贵,她只是把他当成恋人对待,与他论诗词、评书画、弹琴曲、下围棋,倾听他的烦恼,分享他的喜悦。
倒是赵佶与她感情日深,多次提出让她进宫,都遭拒绝。
你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的故事吗?
李清照,历城(今济南)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女词人,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易安体”,被推为“词采第一”,以刚柔相济见胜,是一代婉约派词宗,诸多诗词堪称千古绝唱。
李清照从小喜欢诗画,尤其在作词方面,造诣颇高。
18岁那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了婚,夫妻俩相敬如宾,除都能诗善文外,还共有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的嗜好。
及至赵明诚步入仕途,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还因此特意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进行有序的摆放。
过了几年,赵明诚被派到外地去做官,李清照留在家里。
李清照就用词的形式写信给赵明诚,这些信都特别优美,饱含着感情;赵明诚看了非常感动,也常常写词给李清照。
有一年的重阳节,李清照一个人在家里饮酒、赏菊,觉得丈夫不在身边,很寂寞。
她马上拿起笔来,写了一首词,叫《醉花阴》:薄雾浓云秋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妙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李清照想丈夫赵明诚想得发愁,身体也因为吃不下、睡不好,比菊花还瘦。
李清照把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非常感动,觉得写得太好了。
他决心要写一首比他妻子写得还好的词,就关起门来,在屋子里废寝忘食地写了3天3夜,终于写出了50首词。
赵明诚把李清照的那首和自己的50首混在一起,给他的朋友看,让他评一评哪一首最好。
结果,他的朋友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3句写得最好。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但在战乱年代,要想整理和保存这些文物谈何容易。
当东京被金兵攻陷时,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在今山东)。
不久,金兵四处剽掠,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
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15车。
而随着金兵南下,凝聚着李清照所有心血的家中文物,竟被战火烧为灰烬。
南宋建立后,赵明诚被派到湖州当知府。
兵荒马乱,李清照未能随他上任。
临走时,李清照问丈夫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说:“瞧着办吧。
实在不行,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
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要看作自己生命一样。”
李清照神情凝重地点点头。
不幸,赵明诚这次去湖州赴任,竟与李清照从此阴阳两隔。
金人为什么都怕岳飞?
在岳飞年少时,金国先后灭掉了辽国和北宋。
已练就一身本领的岳飞为了尽忠报国,毅然参军。
在抗击金国的入侵中,他屡立战功,后来做了统帅。
岳飞打仗十分厉害,金军暗地里都叫岳飞为“岳爷爷”。
这年秋天,金兀术带领金军又来进犯中原,岳飞带领10万大军前去迎敌。
宋军来到一处群山起伏的地方,只见山坡陡峭,遍地是荒草和乱石头,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通往山中,群山之中是一片平地。
岳飞仔细看了周围的山势,问手下的军士:“这是什么地方?”
军士答道:“爱华山。”
岳飞心中暗想:这里正好埋伏兵马,要是把金兵引到这里,一定能把他们杀得片甲不留。
于是,岳飞就在这里安营扎寨。
这时,先头部队的人马回来了。
他们吃了败战,将军吉青说:“金兵的士气正盛,恐怕不能轻易取胜。”
岳飞让士兵们不用担心,吃好饭、睡好觉,准备明天开战。
第二天一早,岳飞开始调兵遣将。
他命令吉青带300兵马前去诱敌,把金兵引进爱华山。
接着命令张显带领2万人马、200弓箭手埋伏在东山,听到炮响,就摆开阵势捉拿兀术。
又命令王贵和牛皋带领2万人马和弓箭手埋伏在北山。
岳飞又命令周青和岳云带领2万兵马埋伏在西山,他们的任务就是听炮响为号,挡住金兵前进的道路。
南山也是2万兵马,防止敌人从那里逃跑。
营房里,岳飞留下5000士兵看守粮草,自己带领一万多兵马专等金兵到来。
吉青带领300兵士去迎击金军,刚走上大道,就听见前面马嘶人喊,金兀术带领几万人马杀了过来。
打了没几个回合,吉青就装着打不过的样子跑了。
金兀术紧紧追赶,吉青在前,金兀术在后,眼看着进了爱华山,兀术的军队也跟着进了山口。
这时候,兀术停下仔细看了看周围的地势,觉得不妙,惊慌失措地对部下说:“赶快退出去。”
但一切都晚了。
只听见一声炮响,周围的山上传来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声:“活捉金兀术!”
金军被团团围在中间。
帅字大旗下,岳飞骑着白马,手拿长枪,高喊道:“你这蟊贼,欺负我中国无人,今天来送死,先吃我一枪。”
岳飞举枪向前,金兀术忙用斧来挡,两人杀成一团。
这时,金军的骑兵部队发挥不了优势,宋军将士人人奋勇向前,直杀得金军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四处逃命。
金兀术不敢恋战,带领残兵败将拼杀出一条血路,往西北方向逃跑了。
后来,岳飞带领岳家军把金军打得就像丧家狗,金军将士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他们只要听说岳家军来了,吓得掉头就跑。
谁是中国史上第一奸臣?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汉奸,但任何人和秦桧相比都稍逊一筹,千古第一奸非秦桧莫属。
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也被俘到金国。
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忠诚,又有才干,就把他交给大将挞懒任用。
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公元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
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
挞懒认为内外勾结才能彻底打败南宋,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
而秦桧投降金国,南宋朝野还没人知道,金人准备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派回南宋做内应。
山阳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
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要杀他。
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
这里的秀才应该知道我。”
有个卖酒的王秀才装作认识秦桧的样子,就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
大家以为王秀才认识秦桧,就以礼相待,把秦桧送到了临安(今杭州)。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的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
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
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
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
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
公元1141年,秦桧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
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
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不愧是千古第一奸!
“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朱熹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儒学世家,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
他从10岁起就开始攻读四书五经,除了这些,他还读了诸子百家、兵书史书等。
他曾经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学者李侗。
公元1148年,19岁的朱熹中了进士。
朱熹当了7年官,仅仅有46天上朝议政。
他一生的主要时间都在福建的武夷山和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他继承程颢、程颐的学说,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朱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有理,就是“天理”。
它在政治和伦理上的表现,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这些思想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深刻影响了近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传承。
辛弃疾是抗金名将吗?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
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
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
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
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
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
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
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
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
可是,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
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
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
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
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
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
这时,他们的行动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
“放火!”
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
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
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
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
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嗷嗷的惨叫。
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
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
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
就这样饥不暇食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淮河,进入南宋境内。
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
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展露无遗!
宋孝宗是如何受困于“孝”的?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昚,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
朕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
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的皇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
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
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
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当。”
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
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
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
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
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
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赵眘登基后,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党羽,表现出主战反和的立场。
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
赵构虽然已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
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现状。
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
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
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
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
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惇,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
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或许将重新改写。
如何看待隆兴和议?
宋孝宗赵眘即位后,改元隆兴,起用抗金统帅和名相张浚主持北伐,却遭到符离之战的失败。
这为主和派抓到了口实,在太上皇赵构的支持下,他们更加积极主张和议。
金国方面,初登帝位的金世宗完颜雍,忙于稳固自己的统治,也向宋派出使臣议和。
公元1164年,在赵构的影响下,宋、金双方终于就和平条件达成一致意见:双方世为叔侄之国,不再向金称臣;改岁贡为岁币,宋每年给金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宋放弃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等六州,两国疆界还以绍兴和议为准;不遣返叛亡之人,史称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是宋、金对峙新形势的产物,宋、金间旧的不平等关系虽有所改变,但对南宋来说仍是十分屈辱。
楼璹《耕织图》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楼璹,字寿玉,南宋人,出生在鄞县(在今浙江)。
他曾经在于潜县做过县令,于潜县位于临安(今杭州)西边,处于天目山山麓,是天目溪的发源地。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