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1)(第 2/4 页)
谁知杨广和杨素已得到消息,带着军队,拿着假造的诏书,包围了仁寿宫。
他们假宣杨坚的命令逮捕柳述和元岩。
随后,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杨坚的人一律离开,由右庶子(东宫官员)张衡负责一切。
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已死,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
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
就这样,杨坚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
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
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
这年七月,杨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隋炀帝。
修造赵州桥的人是谁?
河北省的赵县在隋朝时候叫赵州。
城南有条大河叫洨水。
每逢雨季来临,水势凶猛,洨水便成了汹涌的洪流,两岸的百姓常为交通不便而发愁。
当时有一位杰出的工匠叫李春,他在洨水上带领人们设计、修造了一座闻名于世的石拱桥--赵州桥。
赵州桥是用石料拼砌成的拱桥,“拱”就是弯曲的梁,是指跨越河道的桥身。
赵州桥造型优美,结构坚固,全长5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
这座桥最大的特点是在拱桥两端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这4个小拱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发大水的时候,可以从小拱排水,能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在选择桥基、保护桥拱、加固桥身等方面,李春也采取了许多科学巧妙的方法。
因此,这座石桥虽然经过了1400多年的漫长岁月,如今仍坚固完好。
大运河的开凿分几段完成?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
隋炀帝修建的大运河分四段进行。
公元605年,杨广征发江南、淮北100多万民工,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
同年,又征发淮南几十万劳动力,把山阳邗沟加以疏通扩大。
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一条宽40步的运河邗沟修成了。
河的两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夹道,又是陆路交通线。
接着,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公元608年,征发河北民工100多万人开永济渠。
这条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
公元610年,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
前后不到6年的时间,大运河的全线工程竣工。
大运河以东京洛阳为中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杨广修大运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灾难。
但是,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既方便了从南方漕运粮食,也有利于对东北用兵。
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为什么历史上说隋炀帝“靡有定居”?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巡游无度,曾经三下江都(今扬州)。
公元615年,因在江都的旧船被杨玄感兵变时烧毁,杨广下令在江都再造几千艘船,而且要比旧船更大更漂亮,以便他第三次巡游江都。
公元616年,龙舟制成。
当时隋王朝岌岌可危。
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场被杖杀;行前,奉信郎崔民象上表谏阻,被杀;队伍刚到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上表请还长安,被杀。
于是,朝臣再也无人敢说反对的话了。
杨广到了江都,接见地方官,献礼多的就升官,献礼少的就罢免。
地方官于是竞相贡献,尽量搜刮,甚至预收第二年的租调。
百姓穷困,连树皮草叶都吃光了,逼得人吃人。
史称杨广“靡有定居”,在位12年,居京不足1年,而到处巡游却有11年。
杨广曾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
每次出游不知浪费多少民脂民膏,人民忍无可忍,于是纷纷起义,杨广第三次的江都之游,便成了他的死亡之旅。
杨玄感是怎样跟李密交上朋友的?
李密,字玄邃,隋末京兆长安人。
李密年少的时候,曾被派在杨广的宫廷里当侍卫。
李密生性活泼好动,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
杨广发现后,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心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望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看书。
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从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那个书生,怎么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出是宰相杨素,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姓名,并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抱负。
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都强得多。
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从此,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隋炀帝三征高丽的战果如何?
公元611年,杨广命令在东莱(在今山东)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严急,死者达百分之三四十;五月,命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车五万辆,装载衣甲帐幕,由兵士自己牵挽,送往高阳;七月,发江淮以南民夫和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到涿郡,船舶连接达千余里。
运输兵民交错往还,昼夜不绝,死的就抛在路旁,臭秽满路。
又发民夫自办车牛运粮械到泸河(今辽宁锦州)、怀远(今辽宁辽阳西北)两镇,车牛都一去不返。
又发鹿车(即独轮车)夫六十余万,每两人推米三石,路途遥远,三石米还不够路上吃的,车夫到镇无米可交,只好逃亡。
公元612年,四方应征的兵士全部到达涿郡。
杨广令左右各12军分为24路,向平壤出发,全军共1133300人,号称200万,运输粮饷的民夫比兵士加倍。
二月初九,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连营渐进,实际上经过40日,才出发完毕。
各军首尾衔接,鼓角相闻,旌旗相望,长960里。
御营分六军,最后出发,长80里。
《隋书》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杨广依据高丽会投降的愿望来部署战争,严令诸将:凡军事进止,都要奏报等待命令,不得专擅。
又令诸将:高丽如请降,必须抚慰,不得纵兵进攻。
隋兵渡辽河进围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守城军每遇危急,就声称要投降。
隋军不得不停攻,驰奏请旨,等到请旨回来,守军补充完备,又坚实拒战。
如此再三,杨广还是深信高丽会投降,辽东城和其他城池也就一个不曾攻取。
隋大将来护儿从海路到平壤城下,被高丽守军击败。
大将宇文述等九军渡鸭绿江,攻至平壤附近,又被高丽军击败。
来护儿所率攻城精兵4万,逃回船上者仅数千人,宇文述等所率305000人,除卫文升一军不败,其余溃军逃回辽东城下,只有2700人。
杨广大怒,率残余军回洛阳。
第一次征高丽失败。
公元613年,杨广再次在全国征发兵士集中涿郡;四月,杨广再渡辽水,和上次一样攻围辽东城,一个多月仍没有攻下;六月,在黎阳督运兵粮的杨玄感起兵攻东都的消息传到前线,杨广有后顾之忧,只好退兵。
同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第二次征高丽失败,不但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分裂了。
同年八月,杨玄感败亡。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