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前有商汤、后有商纣--高度发展的殷商青铜文明(第 2/4 页)
还有一种从奴隶中挑选出来的小臣,如管理农耕的小籍臣、管理山林的小丘臣、管理车马的小马臣、管理治病的小疾臣等。
史官是文官,掌管祭祀、占卜、典礼、记录王事等。
管占卜的叫“贞人”,祝、巫专搞宗教活动。
女巫是奴隶,需要时被焚烧来求雨。
掌刀笔记录王事的叫做册。
武官有多马、多亚、多射、多犬等,奉命征伐、追捕逃亡,管理步兵、射手、田猎、车马(战车)等。
外服是王畿外臣服于王朝的诸侯,其长官为侯伯,对商王朝负担边防、进贡、纳税和征伐等义务。
也有商王派驻地方的督官,如管理农田种植的叫甸,管理畜牧的叫牧。
商代已经有了后世所说的五刑。
甲骨文中的伐,是用戈砍头;黥,用刀在脸上刻文涂墨;劓,用刀割去鼻子;宫,用刀割去男子生殖器;刖,用锯锯去脚。
还有监狱,幸即手铐、脚铐;执,用幸铐双手;圉,即关人的监狱。
商朝迁都有什么重要意义?
据《史记·殷本纪》上说,商王朝自仲丁以后,废嫡而立诸弟子,诸弟子或争相代立,造成了殷有九世之乱的局面。
诸侯、方国趁着商王朝内部的混乱之机,迅速发展起来,与商王室分庭抗礼。
身为奴隶主的王公贵族整天只顾吃喝玩乐,忙于争夺权力,完全不理国家大事,不顾奴隶的死活。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奴隶,纷纷起来反抗,社会动荡不安。
商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阳甲死,弟盘庚立。
为了改变商王朝动荡不安的局面,盘庚决定把都城迁到殷,在那里开垦荒地,长期定居。
因为盘庚认为: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比较少,在这里建设都城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迁都以后,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奴隶主贵族不能过分享受,这样阶级矛盾就可以缓和一些。
第三,迁都可以避开危险的反叛势力,都城比较安全,统治可以稳定些。
可是迁都的决定招致许多人反对,反对的人主要是奴隶主贵族。
他们害怕到了新的地方不能照旧享乐。
盘庚是个办事十分坚决的人,他绝不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主意。
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诰。
第一篇训诰是劝说,告诉大家搬到殷去的好处。
第二篇训诰是威胁,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
盘庚用了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把首都迁到了殷。
可是斗争并没有结束。
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