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多灾多难的山西(第 2/4 页)
就连骑兵,加起来有将近千人,其中轻骑兵有一个营头三百人,剩下的都是用来克制重步兵的铁浮屠重骑。
人数不少,但战力水的很。
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新兵,训练倒是练的不错,但都没有上过战场见过血。
真的到了战场上,战力能发挥出来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有一条消息倒是让刘易很高兴,那就是昭武军的兵工厂做出大炮了。
不是佛郎机炮那种小口径的火炮,而是真正的长身管,大口径加农炮。(抱歉,作者前面写佛郎机炮的时候有疏漏,佛郎机炮其实是一种后装炮,作者把它写成前装臼炮了。)
兵工厂铸出来的是一门十斤炮,打的是十斤的铁弹,炮身上有刻炮规炮尺等辅助瞄准装置,有效射程三里!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兵工厂做出来的火炮,相较于这个时代同等射程,口径的大炮来说,在重量上要轻上三到四分之一。
火炮是全钢制的钢炮,采用的先进的铸炮法。
不但铸炮速度快,铸出的炮还重量轻,质量上佳,使用寿命和连续开火时长都要超过这个时代的火炮。
由于铸造工艺和偷工减料,这个时代大明的火炮每次点火的装药量只有七成,乃至更少。
因为火药装多了,是会炸膛的。
而昭武军的火炮却是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兵工厂试射时曾经尝试过规定装药量两倍试射。
结果炮身虽然出现了裂纹,但也未曾炸膛。
刘易命令给兵工厂上上下下下发丰厚的赏赐,令他们扩大产能。
并且筹备建立炮兵部队。
挑选有操炮天赋的士卒,进行统一训练。
昭武军兵工厂铸炮速度很快,只要炮兵训练到位了,炮兵部队很快就能成型。
入冬以来,由于气候原因,流寇和官军的战斗烈度明显下降,山西局势总体算是较为平稳。
官军和流寇之间爆发的战争都是小规模的战争,双方都比较克制,尽量避免在冬天作战。
因为太冷了!
这时候,昭武军正好一个劲的种田养兵,积蓄实力,为崇祯六年,更加混乱的局势做准备。
……
一个多月前,太原府,洪承畴接到了曹文诏和刘易的军报。
两人先是相互为对方在忻州城下激战流寇表功,请求朝廷下发封赏。
这是第一封军报的内容,洪承畴看完之后大喜,也没有犹豫便向朝廷为两人请功。
然后,很快两人的第二封军报便来了。
罗汝才所部向西南方向流蹿,两人率部追击。
看完军报洪承畴也没当回事,流寇吗,一个比一个能跑,他也没指望两人真能追上罗汝才。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