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四章 个体与社会--我不是个孤立的岛(第 4/4 页)
关于社会促退,心理学家皮森在1933年的实验中进行了证明。
他发现,有一个旁观者在场,会降低被试有关记忆工作的效率。
心理学家达施尔也提出,有观众在场时,被试者即使是做简单的乘法,通常也会出现差错。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看来社会促进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对于那些做简单工作的人来说,有他人在场,会激发个体竞争的动机,而增强的动机有利于个体加快做事的速度。
但如果这项工作对个体来说是新接触的,还很不熟悉,或个体还很难做好,还需要动很多脑筋,这时候,旁人在场会引发动机的增强,从而导致个体的紧张和焦虑,个体便更容易表现得手忙脚乱,反而做不好。
什么是社会感染?
--感人场景中人的行为失控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头子希特勒很善于在大型集会中,举行煽动性的演说,以此来煽起民众的“大日耳曼主义”情绪。
群众对希特勒报以近乎疯狂的欢呼,在场的每个人都做出了平时羞于做出的夸张动作,并喊出平时无力喊出的歇斯底里的叫声。
这种个体在感人场景感染下,表现出情感和行为上不同程度的失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感染”。
引起群众争相仿效的社会感染一般有两种,一是情绪传染,个体自控能力下降,表现为各类过激行为。
二是行为传染,动作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当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时,社会传染最有可能发生。
特别是在球场的大环境中,作为松散的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同仇敌忾的球迷不约而同地跟随他人而行动。
当人们对比赛的进程、比赛的结果或者比赛中的球员、裁判有意见时,不满的情绪被煽起,并迅速扩散,只要有一个人向赛场扔东西,其他球迷也会扔东西,一下子掷抛物会像暴雨般地向下飞去。
同样,那些冲动的暴力行为也会迅速引起共鸣,从而引发球场骚乱。
在“社会感染”中,个体感到丧失了个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表现出与内在标准(主要是道德守则)的不一致,还会做出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的行为。
这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匿名效应--就是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人们才敢这样大胆。
社会传统的是如何形成的?
--仪式的一部分
一名主教到非洲的一座教堂参加祝圣仪式。
由于教堂的椅子不够,主教不得不坐在一个装肥皂的木箱上。
仪式开始不久,木箱突然破了,主教尴尬地跌倒在地,然而对于主教的遭遇,教堂内没有一个人失声而笑。
仪式结束后,主教对该教堂的神父说:“你们这里的人真有礼貌,我本来以为自己摔倒在地上,会引起所有人大笑呢。”
神父回答:“噢,他们还以为那是仪式的一部分呢!”
如果教堂里的人不是第一次参加祝圣仪式,对于主教的失仪之举或许便会捧腹大笑了,此时,大家都从众而不笑,是因为他们认为不笑才是这种场合的正确反应方式。
谢里夫·穆扎法是美国心理学家,他曾做过一个与自主运动效应有关的实验。
实验中,他要求参与者判断一个光点的运动量,该光点出现在一个全黑的背景上,没有任何参照点,虽然它实际上是静止的,但看上去是运动的--这便是称之为自主运动效应的知觉错觉。
在最初的时候,谢里夫让参与者单独做出判断,个人判断的差异很大。
然而,当参与者被召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大声地说出自己的判断时,他们的判断就趋向一致。
他们一致认为看到光点朝着同样的方向移动,并且移动量也相同。
随后,谢里夫让参与者结束集体观看之后,独自回到同样的暗室,让他们重新判断光点是否移动,实验发现他们仍然遵从刚刚形成的群体规范。
当群体解散后,那些参与者独自回到暗室后,仍然遵从既已形成的群体规范,这正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是怎么形成的。
因为随后的研究发现,关于自主运动所形成的群体规范在一年后的测试中依然存在,即使最初创立规范的小组成员都离开后,最初所形成的关于自主运动的观点仍然经过几代的小组成员传递下来。
通过这个实验,你便会明白那些历史悠久的传统为什么至今仍然操纵着现代人的生活了。
附:人缘测试
所谓“人缘”,即是指同领导、群众、同事、朋友的关系,那么你的人缘怎样呢?
通过对下面试题的选答,相信你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请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以下问题,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
1.你最近一次交朋友,是因为
a.你认为不得不结交。
b.他们喜欢你。
c.你发现这些朋友令人高兴、愉快。
2.当你度假时,你是否
a.喜欢独自一个人消磨时间。
b.希望交到朋友,可是往往很难做到。
c.通常很容易就交到了朋友。
3.你已经定下一个约会,可到时你却疲惫不堪,无法赴约。
这时你的处置方法是--
a.不赴约了,希望对方会谅解你。
b.去赴约,但问对方如果你早些回家的话,是否会介意。
c.去赴约,并且尽量显得高兴。
4.一个同事向你吐露了一件极有趣的个人问题,你常常
a.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别人。
b.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要告诉别人。
c.为同事保密,不把这件事再告诉别人。
5.当你的同事有困难时,你发现
a.他们不愿意来麻烦你。
b.只有与你关系密切的少数朋友才来向你求助。
c.他们愿意来找你请求帮助。
6.对于同事的优缺点,你的处置方法是
a.我喜欢赞扬别人的优点,缺点则尽量回避。
b.我相信真诚,所以对于我看不惯的缺点,我不得不指出。
c.我既不吹捧奉承,也不求全苛责他们。
7.在你选择朋友时,你发现
a.你只能同你趣味相同的人们友好相处。
b.兴趣、爱好不相同的人偶尔也能谈谈。
c.一般说来你几乎能和任何人合得来。
8.对于同事们的恶作剧,你会
a.感到生气并发怒。
b.看你的心情和环境如何,也许和他们一起大笑,也许生气并发怒。
c.和他们一起大笑。
9.对于同事间的矛盾,你喜欢
a.打听、传播。
b.不介入。
c.设法缓和。
10.每天上班以后,对于扫地、打开水一类琐事,你的态度是--
a.想不到做。
b.轮流做。
c.主动做。
评分标准:15分以下,你是一个不大合群的人,如果你确实想把自己的人缘搞得好一点,你就需要改善一下你同周围人们的关系了。
15~25分,你的人缘还算可以。
25分以上,你的人缘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