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1(第 4/4 页)
家庭冲突和暴力。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尤其父母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的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
夫妻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有利于孩子保持平和的心境;而夫妻之间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加,则会把家变成孩子烦恼的根源,使他们经常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影响儿童以后的健康成长。
不能为儿童提供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环境。
由于对儿童安全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等原因,不同儿童的生存与活动环境也不一样。
当儿童自身或其父母意识到所处环境的不安全性时,有的儿童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畏惧心理,久之致使儿童缩手缩脚。
动不动就威胁和惩罚孩子。
棍棒教育早已被人们所反对,至今仍有许多家长和教师把它作为灵丹妙药来对付孩子,甚至对学前期儿童滥施威胁和惩罚。
当成人威胁或惩罚儿童时,会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何采取措施增加儿童的安全感?
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儿童可能因为担心失去父母和老师的爱而产生焦虑和不安。
因此,不论儿童的言行举止是否令人满意,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地关注孩子。
提供安全舒适的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因此,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负起责任,既要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也要为其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包括稳固的住房,温馨舒适的房间设计布置和室内的采光照明,美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饮食卫生条件,各种器具和设备安全等等;和谐的心理气氛,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互相关心,夫妻之间的恩恩爱爱,幼儿教师的真诚热爱、关心和良好的教育等等。
鼓励探究行为。
学前儿童的认知动力强烈,好奇好问、乐于探究。
在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活动环境的基础上,家长和教师还应允许和鼓励他们对一定危险情境的探究行为,培养其冒险精神、增强其安全感。
仅仅因为怕出危险而过多地限制儿童的探究行为,会压抑儿童的探究倾向,导致其个性的不健全。
实施心理辅导。
学前儿童有不安全感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如果不安全感太强,对不该怕的也怕,就有必要通过心理辅导来增强其安全感。
此类儿童的家长或老师也应该积极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帮助纠治孩子的不良心理倾向。
什么是儿童的“学校恐惧症”?
案例一:活泼好动的小明样样讨人喜欢,就是经常逃学。
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
训斥、哄骗甚至打骂,都不起作用。
一到上学时间,小明要么头晕,要么肚子疼,只要答应不送他去上学,他的病就一下子就好了。
即使被迫去上学,他也经常逃学去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