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2(第 3/4 页)
如春节过年包饺子,大人可带着孩子一起采购、一起动手,孩子既得到锻炼,又学到简单的烹饪技术,使孩子过得尽情、高兴和满足。
从哪些方面考虑与孩子一起安排假期生活?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节假日孩子活动的安排,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节假日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尊重孩子,共同协商。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武断地将孩子的暑假“据为己有”,安排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特长班,孩子们不得不从“单调”的校园走进一个家长精心打造的“鸟笼”。
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温故知新,承前启后。
家长要与孩子商量抽出一定时间温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但切忌在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上层层加码。
对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如果孩子成绩偏差,甚至有的功课不及格或品行有过失,则需冷静对待,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切忌粗暴埋怨甚至“武力讨伐”。
“上山下乡”、回归自然。
家长最好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到乡村、山区与大自然“密切接触”,让他们享受大自然的抚爱,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经济条件允许的家长还可以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游览祖国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
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家长带领下到就近的山间田野去活动,一样可以有所收获。
抽出时间、与孩子同乐。
家长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这样既可丰富孩子的阅历、增长其见识、愉悦其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长同孩子的关系。
接触社会、陶冶情操。
鼓励适龄青少年参加一些适度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如社区活动、帮助残疾人活动等。
使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孩子们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课间休息、行走、玩耍时不注意而出现的安全事故。
中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精力旺盛、好动,自控能力较差。
课间休息时,常常跑跳、逗打、追逐嬉闹而不注意周围环境,稍不留神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例如常有学生上下楼梯不注意或走路不注意而摔跤,造成手臂、腿、脚挫伤、扭伤甚至骨折。
行走、骑车、乘车不注意造成的安全事故。
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又决定其容易急躁、没有耐心,遇事常常缺乏仔细考虑,不注意安全,不计后果。
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翻越护栏;骑车带人,高速逆行,相互追逐碰撞;乘车、乘船时抢、扒等。
用电、用火、用气不慎出现的安全事故。
当今社会“电”与家庭生活和工作学习时刻相伴。
“电”既可造福于人,又可祸患于人。
超负荷用电,导致电器损坏、电线短路,引起事故发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不幸。
全国因用电不慎引发的重大火灾事故频频发生,给了人们沉痛的教训。
游泳、水上游乐出现的溺水事故。
我国水域宽广,江河湖海纵横,塘堰水库遍布,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为消暑解热,纷纷到江河湖海、塘堰水库中奋臂击水,舒心畅游,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好戏水。
游泳虽然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略有不慎,就会乐极生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家长要指导孩子认识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发生灾害,使之充分认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其实,父母也不必过分担心,关键是要帮助儿童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对于小学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化学物品、药品的标识及使用;出门,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上学放学路上要与同学结伴走,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或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硬物锐器损伤身体任何部分等。
儿童天生好奇好动,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动,但一定要让其掌握安全知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教给孩子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应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气泄漏时要先切断气源、开窗通风,千万不能马上开灯、打电话、关电子打火开关,否则会引起爆炸;遇到意外,会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如110、119等;懂得一些基本医学知识,如急救止血方法;万一被人强行拐带走,要懂得找机会找当地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等。
曾有报道一小学生被拐带后,被卖到一农村人家里,他趁那家人出处赶集,逃到镇上,找到派出所,结果最后得以回到父母怀抱。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识,但天性淘气。
贪玩、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
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东西?
“爸爸,给我二十块钱,我要买一个奥特曼。”
“妈妈,我的铅笔用坏了,给我三块钱。”
现在的孩子经常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既不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钱以后乱花,常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那么,到底应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辞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
一般来说,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
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培养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义务感。
但不能将之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变成雇佣关系,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
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把金钱用做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
最后,在买礼物之前,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
知道孩子所着迷的事情、在意的东西,听孩子谈论自己的愿望和希望,但不要让他的这些希望和愿望立刻得到满足,并且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是“必须”或能够实现的。
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为未来作打算。
孩子才会懂得在“美梦成真”时刻的快乐,在“美梦落空”的时候不会跺脚,只有付出这样的时间代价,他才可能放弃“我要什么妈妈就得给什么”的幻想而慢慢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
上进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品质。
孩子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
培养孩子的上进心,首先要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爸爸妈妈的挫伤。
孩子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甚至言辞中常露出讽刺、挖苦之意。
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有的干脆就放弃了努力。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
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自身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因此,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