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篇 第二章 人物与流派--心理学家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第 3/4 页)
曾任1946-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49-1950年美国临床和变态心理学会主席,还担任过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第一任主席。
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认为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
对人的真正关心是贯穿他职业生涯的主线,他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导向光明的未来。
谁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者?
--陈大齐
陈大齐,字百年(1887-1983)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武原镇。
十四岁,随父亲去往上海,在当时江南制造局附近的广方言馆就读,主学中文和英文。
因为当时的新式学堂还没有数理化等自然学科。
到了1903年,陈大齐去往日本求学,先是补习了日文,同时补习了各门自然科学。
1906年,他考取日本仙台第二高等学校。
1909年,陈大齐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哲学。
受当时心理学的权威元良勇次郎教授的影响,陈大齐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选心理学为主科,社会学为辅科。
到了1912年,陈大齐从获得东京帝国大学的文学士学位。
从日本回国后,陈大齐与当时的海宁望族查氏之女查淑云结,同年秋天出任浙江高等学校(浙江大学前身)校长。
半年后,他来到北京担任北京法政专门学校预科教授,讲授心理学课程。
次年夏天,应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的邀请,陈大齐转至北大任教。
陈大齐在北大教学期间,主要教学与学术研究以心理学为主。
他在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贡献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出版中国第一部大学心理学教材《心理学大纲》,运用心理学知识反对宣扬神灵的迷信思想,并翻译国外心理学著作等等。
谁是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家?
--陈鹤琴
陈鹤琴(1892-1982)出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一个小商人家庭。
六岁时,父亲病逝,祖传的小杂货铺也随后倒闭。
七八岁时,他与母亲以替人洗衣服维持生计,并读完了私塾。
1911年,他考入上海。
一次偶然的机公,得知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在国内招生的消息,他报名考加考试,并顺利通过。
1914年,他前住美国进入霍普金斯大学,并于1917年,获得该校的方文学学士学位。
随后,他转至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修教育学。
1919年,陈鹤琴学成归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任教,担任教授。
1925年,商务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被心理学和教育界公认的学术代表作。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主张和提倡科学的家庭教育,以及他的“活教育”主张、他的道德教育的文章等等都给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谁是中国现代理论心理学的奠基人?
--潘菽
潘菽(1897-1988),原名潘淑,字水淑,号有年,出生于江苏宜兴镇的书香门弟。
1917年,潘菽毕业于常州江苏省立第五中学;1920年,潘菽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当时名字还潘淑,他觉得“淑”有点女性化,而当他知道南北朝宋文帝有个妃子也叫潘淑后,他但坚定了改名的决定。
取“淑”字的谐音,取“啜菽饮水”之意。
1921年,他前往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主修教育学,后转入印地安纳大学。
在美国求学的留学期间,生活异常艰苦,他通常在学校食堂做零工,到了博士后,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去外面餐馆打工。
当时,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博士小工”。
1927年,潘菽学成归国,受聘于中山大学(东南大学的前身)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半年后又升为教授兼心理系主任。
潘菽从事心理学研究数十年,不仅作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贡献,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工作者,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心理学都有哪些流派?
公认的七大心理学派包括:内容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日内瓦学派和人本主义。
而当代心理学的七种心理学观点:生物的、心理动力学的、行为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认知的、进化的,以及文化的。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
内容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该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进行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感觉才把这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所区别的较大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在主体思想上是一致的,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机能主义学派主要什么思想?
--实用主义哲学
机能主义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
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
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
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什么思想?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这是针对冯特学派理论的不足而在美国进行的一场心理学革命。
它一反传统心理学主张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脑中的那种无形的像“鬼火”一样不可捉摸的东西--意识,而应该去研究那些从人的意识中折射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的东西,即人的行为。
他们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则隐藏于身体内部,强度也有大有小。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具体的行为反应取决于具体的刺激强度,因此,他们把“s-r”(刺激一反应)作为解释人的一切行为的公式。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