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感知篇 第六章 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第 2/4 页)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饮用水、睡眠和氧气中的任一种的极度缺乏都会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极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会毫无兴趣,他的一切感官将会只为水而生存;他梦见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觉到的是水,只对水发生感情,只为水而活。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个山洞,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

    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

    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

    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

    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

    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

    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

    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状态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安全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

    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要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

    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引起恐惧的反应。

    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孩子会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

    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

    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

    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等的威胁。

    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要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要,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

    什么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

    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

    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他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

    这个需要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那些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

    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

    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带来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作一点区分。

    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性的需要未必会导致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

    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

    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什么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

    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

    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

    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

    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

    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

    这种划分在许多时候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

    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

    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

    因为什么呢?

    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

    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都市沉浮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安徒生童话 我五行缺你 上错花轿嫁对郎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看鸟吗哥 回到民国当导演 主角姜栀商池 说好的不炒CP呢![娱乐圈] 我想要你的信息素 我把白莲花女主逼疯了谢思思颜如雪 重生斗破之小医仙 修罗斩神 末世悍女来种田 斗罗之从小舞开始沾染红尘 国民导演是男神 纸片人都对我意图不轨 他趁虚而入 我亲爱的法医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