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杜少清的计划(二合一)(第 3/4 页)
可杜少清的办法偏偏就很有希望做到,虽然招数损了点,但行之有效且一劳永逸,而且这天晚上众人点灯夜谈,一举定下了这个策略。
当知道黄牛刻意提高粮价之后,杜少清顺水推舟,想出了一个能让北方胡人主动搬迁到中原内地的方案。
那就是告知他们,没粮食了,有钱也买不到,因为运来路上的耗损太多,十成粮食得有八九成的损耗在路上,大唐也拖不起这个消耗。
可没粮食不行啊,北方胡人之前放牧的劳动力都被雇佣去打仗了,加上打仗过程中被大唐买去充当军粮的牛羊,百姓家里现有的牲畜多是留种,是不够生存实用的。
这样一来,百姓的粮食来源就要依靠大唐出口,现在大唐说没粮食出口了,怎么活?
有办法,顺势放出一个消息,边境没有粮食运来了,但是中原粮仓还在,朝廷推出了移民政策,只要移民过去,给吃给住给安家等等,总之一句话:留下是坐着等死,移民中原是发家致富。
暂且不说这些百姓有多少能够接受移民忽悠的,就算这事成了,东北地区,草原也空了,还是不行。
所以杜少清同时推出了联合方案,鼓励中原有志百姓去东北发展,那里给大片肥沃田地安家,各项政策都十分优厚,只要能够留在那里帮助兴建城池,朝廷都会给奖励。
如此只要两头利益安排的好,就能促成一次换人似的民众迁移。
北方胡人迁到内地被汉化,而中原百姓迁到北地属于领地扩张,不影响统治和发展,甚至还能加快当地的发展。
听杜少清介绍完,有人赞叹,有人皱眉。
一个年轻的中年官员提问说:“杜驸马,你这样有点颠倒阴阳的意思,让放牧的到中原种田,让种田的去北方放牧?
跟你最初说的不符吧,而且很可能移民过后两头都是麻烦。”
这人就是最近两年升迁很快的年轻文臣,也是赫赫有名,叫马周的,能准许他参加这样的议事,足见李二的器重。
杜少清解释道:“移去北方的中原百姓,就会被安置在那个东北大平原上面开垦农耕,当然不能让一群不懂放牧的接手草原就算了事。
咱们努力兴建城池,建好了治政所在,从此大唐再添几处殷实的州道。
而迁入中原的胡人百姓嘛,让他们学习农耕可能有些为难了,所以我的设想是不是让他们生产农耕,而是只用他们的劳动力。
中原哪个州道缺人,我们就迁入一部分胡人百姓,这些百姓去了接下各种劳作工程,比如说蜀王李愔那个开山修蜀道的工程,百姓卖力气干活,官家管饭发饷银。
还有江南修河道、修桥梁、造车船等等……”
“北方有好几百万百姓,哪个地方能够养得起?这不是赈灾一样三五个月一年半年,是年年如此……”魏征否定道。
杜少清犹豫了一下,放低了生意说道:“其实,粮食从来是不缺的,岭南海军已经打下了整个安南之地,那里现在是大唐最大的粮仓,每年产粮丰富,一年三季稻米……
养活几百万人的生存不是问题。”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