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当代史 3(第 4/4 页)
同年12月27日,在参加竞选活动时遇剌身亡。
北约东扩的原因是什么?
北约东扩是冷战后欧洲战略格局转变时期的必然产物。
首先,苏联的解体、华约的解散是北约东扩的一个关键原因。
1991年7月,华约宣布解散,苏联本身也分解成十几个独立国家,欧洲地区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开始大分化、大调整。
东欧各国处于游离状态,苏联诸国虽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但机制不全,力量薄弱。
苏联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在独立之后,为了迎合西方,获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从东欧地区收缩力量,与该地区的国家拉开了距离。
这样,在安全格局上,欧洲均势严重失衡,出现了所谓东欧地区“力量真空”的局面。
针对这种局面,各种力量为争夺未来欧洲安全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北约东扩就是这种竞争的产物。
其次,美国为维护其主导欧洲的地位,极力主张北约东扩。
对美国而言,40多年来,一直自恃是西方的盟主,一手筹组并控制着北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苏联影响的扩大,尽可能地将西方的军事势力乃至西方的意识形态向东扩展。
华约解体后,美国认为,“灾祸帝国”已经不存在了,意识形态分歧已经不存在了,把欧洲分开的柏林墙也已经被推倒了,苏朕最大的继承国俄罗斯正忙于处理本国内部问题,这是扩大冷战胜利成果,加紧建立一个单级世界的大好时机。
因此,美国力主吸引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尽可能快地把东欧国家列入西方的地缘政治范围。
这样一来,可以扩大北约的存在基础,加强自己在联盟内的地位,起到牵制欧洲联盟并向该地区施加影响的作用。
再次,欧洲地区利益驱使北约东扩。
二战以后,欧洲的局势一直被北约和华约集团所左右,西欧国家出于战略利益的需要,在国际事务中往往委曲求全,任由美国摆布;东欧国家则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
冷战的结束也意味着欧洲分裂的结束,西德和东德的统一,德国和波兰的和解,和平伙伴关系纷纷建立,一个完整的欧洲正在逐步显现。
西欧各国在安全方面基本消除了冷战时期形成的各种担心,以法国为主的西欧国家不再一味顺从美国的意志,力图增强自主权,试图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加强欧洲的力量,从而达到排挤美国的目的。
此外,东欧各国自己也强烈要求加入北约。
华约解体后,东欧国家没有能使其免遭军事威胁和外部入侵的有效组织,为了确保自身的独立与安全,开始主动求助于北约,并申请加入北约,希望得到北约确实的安全保障。
超越遏制战略的主旨是什么?
1989年5月12日,美国总统老布什在得克萨斯农业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政府经过三个多月的回顾和审议所制定的新的对苏政策,老布什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宣称它是“美国战后对苏政策的彻底改变”,标志着“美国外交政策将进行哲学思想的变革”。
“超越遏制”的主旨是积极同苏联发展关系,加强美苏合作,促使苏联逐渐实现“自由化”,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
超越遏制是鉴于国际格局发生新变化而作出的政策调整。
老布什上台伊始,即指定其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罗伯特·盖茨组织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专家成立专门小组,就美国对苏政策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
老布什正是根据该小组提交的《对苏政策审查的报告》而宣布“超越遏制”战略的。
这一战略强调,今后美国和北约组织对苏政策的主要重点将转向更多地同苏联的公开性和经济改革打交道。
在对苏保持警惕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国际形势的缓和,发挥美国的相对优势,抓住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所提供的历史机会,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手段,特别是辅以经济援助,用“和平演变”的方式,最终改变苏联制度的基础,使苏联同过去的政策彻底决裂。
何谓华盛顿共识?
1989年,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急需进行国内经济改革。
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拉美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
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
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做“华盛顿共识”。
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实施利率市场化;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放松政府的管制;保护私人财产权。
罗马尼亚独裁者齐奥赛斯库是怎么死的?
1989年,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共产党纷纷倒台,这场风波也刮到了罗马尼亚。
当时,齐奥塞斯库正在伊朗访问,秘密情报告诉他,国内正酝酿推翻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统治,并建议他不要回国。
独裁的齐奥塞斯库不相信自己会被赶下台,坚持回国。
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发生要求民主化的集会和示威游行,结果受到齐奥塞斯库的铁腕镇压,从而引发了更大的骚动和与政府的冲突,布加勒斯特街头发生了起义者和政权的激烈对抗。
在慌乱中,齐奥塞斯库夫妇从总统府顶楼乘直升飞机出逃到埃列娜齐奥塞斯库的家乡躲藏,被民兵抓获。
事隔三日,正值圣诞节,71岁的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政变当局的军事法庭秘密审判,最终处死。
海湾战争在军事战略上有何新贡献?
海湾,即波斯湾,位于西亚中部。
波斯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突出。
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
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
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
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1990年7月中旬,由于石油政策、领土纠纷、债务等问题,伊拉克与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之间的争端突然公开化。
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
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
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
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
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并将科威特划归其第19个省。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海湾战争就此爆发。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集结了2790架现代化的固定翼飞机、1700多架旋翼飞机(其中600多架攻击直升机),6500余辆坦克装甲车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发射车、工程技术保障车辆等;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
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被俘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
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的对信息的大量获取,也使与之对阵的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哪些变化?
“南北关系”即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南北关系的实质在于打破和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
南北关系既有对立与斗争,又有依存与合作。
冷战时期,南北之间虽然开展了对话,并达成了一些协议,但由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坚持维护旧的经济格局,使南北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
冷战结束以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第一,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冷战时期,东西关系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平问题成为世界政治的头等大事,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处于次要地位。
冷战后,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显出来。
第二,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
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经济、政治领域。
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
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
南北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的新问题。
第三,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
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
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两次访问非洲即是一个典型例子。
第四,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美国复兴日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92年9月10日,美国总统老布什发表了《美国复兴日程》。
该复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彻底改革教育制度,重点放在培养优秀、有竞争意识、有创业精神的学生;重视就业培训;改革卫生保健制度;削减政府开支和减税;实现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洲、亚太、拉美地区国家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改组精简政府机构和削减高薪官员的工资;改革司法制度;禁止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捐款;限制国会议员任期等。
彗星何时撞击木星?
1994年7月16—22日,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
这次彗木相撞使天文学家们激动不已,它可能是望远镜发明以来——甚至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很长时间以来——人类所能观察到的第一次大规模天体相撞。
科学家们计算,在太阳系中,像这次彗木相撞的天文奇观大约要隔数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才会出现一次,它为人类更深刻地了解宇宙的奥秘,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进化(如对恐龙的灭绝的争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颗彗星是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和卡罗琳·苏梅克夫妇,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列维于1993年3月24日利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远镜发现的,故以他们的姓氏命名。
根据对其运行轨道进行的计算,这颗彗星曾于1992年7月8日运行到距木星表面仅4万公里的位置。
由于受木星引力的影响,彗核断裂成21个可反光的碎块,远远望去像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悬挂在茫茫宇宙中。
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环绕木星运行也许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由于它距离地球太遥远和亮度太暗淡而久久未被发现。
它开始时可能只是一颗从外层空间进入太阳系的普通彗星。
据目前推测,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由数十亿颗彗星构成的彗星带。
可能是由于过往星体产生的引力摄动的原因,不时有一些彗星脱离彗星带而进入太阳系。
有的彗星像匆匆过客,只是从太阳系掠过,然后再回到外层空间,有的彗星则像哈雷彗星一样被吸进太阳系轨道作周期性运行。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显然就是被木星轨道捕捉住的一位“不速之客”。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1994年1月,在美国的倡导下,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该年度的布鲁塞尔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北约正式邀请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和欧洲中立国家参加“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和政治磋商;二、伙伴国可向北约总部派出联络员;三、伙伴国必须承认西方的民主、人权标准,并尊重现有边界。
科济列夫反对北约东扩的理由是什么?
1994年1月10—11日,北约16国在布鲁塞尔召开苏联解体后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主要讨论了北约在新形势下的新战略和内部调整,与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关系以及波黑冲突等问题。
会议提出了《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发表了《首脑会议声明》。
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会外长会上,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并签署了北约与俄的《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
科济列夫还发表讲话表示俄仍反对北约东扩,称北约东扩“既不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也不符合整个欧洲的安全利益”,“北约作为唯一的军事集团与建立统一的欧洲潮流背道而驰”。
英吉利海峡隧道于何时正式通车?
英吉利海峡隧道又称英法海底隧道或欧洲隧道,是一条连接英国英伦三岛和法国的铁路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通车。
在通车典礼上,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密特朗说,两个多世纪的理想实现了,他本人和法国人民都为这一工程的实现而感到高兴。
这一工程将促进欧洲统一建设,英法两国之间所做的事不会使欧洲其他地方感到无动于衷。
伊丽莎白二世则说,这是第一次英法两国元首不是乘船,也不是乘飞机来会面的。
她希望海底隧道能增加两国人民间的相互吸引力,希望两国继续进行共同的事业。
隧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欧洲各大城市之间的来往。
英、法、比利时三国铁路部门联营的“欧洲之星”列车车速达每小时300公里;平均旅行时间,在伦敦与巴黎之间为3个小时,在伦敦和布鲁塞尔之间为3小时10分。
如果把从市区到机场的时间算在内,乘飞机还不如乘“欧洲之星”快。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案是怎么回事?
1995年3月20日上午7时50分,东京地铁内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投毒事件。
当天上午,正值上班高峰时间,日本东京地铁内像往日一样人潮涌动。
一列地铁刚进入筑地车站,乘客们蜂拥而出,突然有人瘫倒在地,有人则踉踉跄跄,许多地铁工作人员和乘客坐在地上大声咳嗽,感到头晕、恶心和呼吸困难,许多人捂着眼睛,说看不见东西,现场秩序一片混乱。
警方得到消息后(事后被证实霞关、筑地等16个车站在那段时间内都遭到毒气袭击),迅速作出了反应:消防队和医疗救护队迅即赶到了现场,身着防护衣的救援人员立即将中毒人员送往医院。
30分钟不到,防化专家已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采样。
万余名军警封锁现场、疏散人员。
警方立即关闭了两条地铁线,26个车站。
经过两个半小时的侦检分析,确认为沙林中毒。
事件发生3个小时后,政府即出版宣传印刷品以稳定人们的情绪。
同时组成140人的防化部队对列车和车站的有毒物质进行清除。
东京地铁沙林事件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疗。
事件发生的当天,日本政府所在地及国会周围的几条地铁主干线被迫关闭,26个地铁站受影响,东京交通陷入一片混乱。
2004年2月27日,东京地方法院对制造东京地铁沙林事件的奥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进行一审宣判,以杀人罪、拘禁罪、非法制造武器罪等13项罪行的“首谋”罪名判处麻原彰晃死刑。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
世界贸易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界贸易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大幅度、稳步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方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维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份额和利益。
阿盟第21次首脑会议发表了什么公告?
1996年6月21—23日,第21次阿拉伯联盟首脑会议在埃及召开。
这是自海湾战争以来,阿拉伯国家元首的首次聚会。
会议发表的公报强调继续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呼吁立即恢复阿以和谈,要求以色列遵守土地换和平原则及执行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协议。
会议重申致力于阿拉伯国家团结,提出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阿拉伯法庭及内部解决分歧机构;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对伊拉克重返阿拉伯阵营提出条件,表示反对肢解伊拉克;批评伊朗对一些海湾国家的干涉;要求土耳其重新考虑与以色列的军事合作;要求以色列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建立包括以在内的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武器区;呼吁美、俄、欧盟及国际社会继续推动和谈,实现地区公正、全面和平。
何谓《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第50届会议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印度、不丹、利比亚)、5票弃权(黎巴嫩、叙利亚、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古巴)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9月24日,条约在联合国开放供各国签署,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国家首先在这天签署了条约。
由印度总理尼赫鲁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禁止核试验的理想,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努力、两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将以国际法律文书的形式得以体现。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全面禁止一切核试验。
何谓克隆?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clone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杆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
克隆也可以理解为复制、拷贝,就是从原型中产生出同样的复制品,它的外表及遗传基因与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伊恩·威尔穆特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非洲裔美国人在今日美国的状况如何?
非洲裔美国人占今日美国总人口的12.3%。
近几十年内,黑人取得了巨大发展,黑人中产阶级已真正成长起来。
1996年,有44%的就业黑人担任“白领”职位——从事管理、专业和行政工作而非服务或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
同年,有23%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黑人进入大学,而1983年仅有15%。
但黑人的平均收入低于白人,黑人的失业率——尤其是年轻男子——仍比白人高。
而且许多美国黑人仍由于贫穷而无法脱离吸毒和犯罪问题比较严重的那些城市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