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3(第 4/4 页)
要经得起孤独的煎熬,“最危险莫过于意气相投的人”。
马基雅维利主义在西方是贬义词,是旁门左道的文化支流;一旦谁被冠以“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谁就名誉扫地。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之类的阴谋诡计而被称做“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差”的三位总统之一。
弗朗西斯·培根有着怎样的经历?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于1561年出生于伦敦,是伊丽莎白一世手下一位高级政府官员的次子。
他12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但是三年后中途辍学,未获得学位。
他从16岁开始给英国驻巴黎大使当助手。
18岁时,他的父亲猝死,未能给他留下什么钱财。
因此他开始攻读法律,21岁时找到一份律师的职业。
1602年,伊丽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继位。
由于培根曾力主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赞赏。
1604年培根被任命为詹姆士的顾问,1607年被任命为副检察长,1613年被委任为首席检察官,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被提升为掌玺大臣。
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国务活动上,而在探求科学真理上。
这一时期,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出版了多部流传后世的大作。
1621年,国会指控培根贪污受贿,经高级法庭审理,培根被判处罚金四万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等官职。
虽然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却因此身败名裂。
从此培根不理政事,开始专心从事理论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
当时他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
当路过一片雪地时,他突然想做一次实验,他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
但他身体孱弱,经受不住风寒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趋于恶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谁被称为法兰西绘画之父?
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sin,1594—1665),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在法国17世纪画坛的地位无与伦比。
《阿卡迪亚的牧人》为其主要代表作。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
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从中窥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如果说法兰西民族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西绘画之父”。
撒尿小孩铜像有什么来历?
布鲁塞尔撒尿小孩铜像是布鲁塞尔标志性建筑,位于市中心广场上叫“狗街”的转弯处。
雕塑刻画的小男孩后来成为比利时的国家英雄。
雕像建于1619年,1747年法国路易十五为了“雅观”起见,曾给他披上过衣服。
关于该雕像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在一次比利时人民反侵略战争期间,战败的西班牙入侵者在逃离该市之际,点燃了通往市政厅地下火药库的导火索,企图将市中心夷为平地。
当时一个名叫于廉的小男孩发现正在燃烧的导火索,急中生智,立刻撤泡尿将导火索浇灭,使该市幸免于难,但小于廉却中弹身亡。
人民为纪念这位小英雄而创作了此尊铜像。
另一种传说是,中世纪有伙强盗在布鲁塞尔燃起漫天大火,此时有位神童从天而降,撒了一泡尿将大火浇灭,挽救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后来人们特立铜像进行纪念。
小于廉的塑像极为生动逼真,赤身露体,叉腰挺肚,泰然自若地不断撒尿,十分诱人喜爱。
欧美各国每年狂欢节便以小于廉造像大撒啤酒,引得参加狂欢的人们争相狂饮,一派热闹异常的动人情景。
谁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出身于英国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岁毕业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之后到意大利留学,5年后他成为医学博士。
在意大利学医时,他还常常去听伽利略讲授的力学和天文,深受这位教授的影响,使他的求知欲已跨越了学科的界线。
伽利略注重实验的做法,对哈维影响极大,这为他日后研究医学,发现人的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说到认识人的血液循环,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讲,似乎无人怀疑过。
然而,在古代,要认识它并不容易,而且多少科学家、学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鲜血和生命。
在古代,著名学者、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言论,被誉为仅次于神的权威,不容置疑。
他对于人的血液循环毫无认识,因而十分错误地提出人体内(血管内)充满着空气。
这种错误的说法延续了几百年,直到1800年前,被一位古罗马的神医盖仑否定,他指出人血管里流的是血。
显然,比亚里士多德前进了一大步。
盖仑的理论认为,血液在人体内像潮水一样流动之后,便消失在人体四周。
由于他是一位名望极高的神医,人们一千年内都把他这种血液理论奉为真理,没有怀疑。
哈维用兔子和蛇,反复做实验,他把它们解剖之后,找出还在跳动的动脉血管,然后用镊子把它们夹住,观察血管的变化,他发现血管通往心脏的一头很快膨胀起来,而另一端就马上瘪下去了,这说明血是从心脏里向外流出来的,由此证明动脉里的血压在升高。
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找出了大的静脉血管,用镊子夹住,其结果正好与动脉血管相反,靠近心脏的那一段血管瘪了下去,而远离心脏的另一端鼓胀了起来,这说明静脉血管中的血是流向心脏的。
哈维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血液由心脏这个“泵”压出来,从动脉血管流出来,流向身体各处,然后,再从静脉血管中流回去,回到心脏,这样完成了血液循环。
他把这一发现写成了《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一书,正式提出了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
谁奠定了基督教归正宗的理论基础?
约翰·加尔文(jean chauvin,1509—1564)出生于法国巴黎北部不远的瓦兹省,父亲是一名律师。
1523年,他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获得文科硕士,然后又赴奥尔良进修获法学博士学位。
1534年赴瑞士巴塞尔,1536年定居日内瓦并发表《基督教原理》。
1538年由于过激改革宗教,和市政当局冲突,被迫出走斯特拉斯堡。
1541年,加尔文返回日内瓦,重获市政当局支持,建立日内瓦归正会,从1541年到1555年进行一系列的神学争论。
加尔文虽然主张教会民主,神职人员需经选举产生,但他对非本派的教徒镇压也相当残酷,曾活动当局将当时被视为异端神学家的塞尔维特用火刑烧死。
加尔文教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影响很大。
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导致日内瓦成为归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罗马”。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在理论上奠定了归正宗的基础。
他的神学名著是《基督教要义》。
救赎预定论是他倡导的神学遗产。
托马斯·莫尔因何被亨利八世处死?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是《乌托邦》一书的作者。
1478年2月7日,托马斯·莫尔出身在英国伦敦一个不太显赫的富有家庭。
莫尔幼年丧母,由父亲带大。
他的父亲约翰·莫尔曾担任过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是一位勤俭持家、正直明达的人,对儿子要求极为严格,这对莫尔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时的欧洲,拉丁文被视为进入上层社会的通行证。
因此,幼小的莫尔被送入了伦敦的圣安冬尼学校,学习拉丁文。
13岁时,父亲将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红衣大主教莫顿的家中。
莫顿是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政治家,他学识渊博、机智过人、谈吐优雅,曾担任过英国的大法官,对此莫尔在《乌托邦》中专门做过描述。
从他那儿莫尔受到了很多有益的的影响。
1535年,托马斯·莫尔因反对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兼任教会首脑而被处死。
1935年,在他逝世400年后,被罗马天主教会册封为圣人。
何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同德意志新教诸侯在奥格斯堡帝国会议上订立的和约。
路德宗教会因之在德意志取得合法地位。
16世纪宗教改革中,德意志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诸侯禁止臣民信奉新教。
另一些诸侯则反对天主教而支持宗教改革,以维护自己在运动中的既得利益。
他们在领地内建立路德宗教会,并自任教会的实际首脑。
各派诸侯、诸侯与皇帝、皇帝与教皇之间的矛盾复杂而激烈。
1531年,德意志新教诸侯组成反对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的士马卡尔登联盟。
查理五世因忙于对法战争,无暇顾及。
1546年回国时,士马卡尔登联盟已因分裂而渐见削弱。
次年查理五世战胜新教诸侯,萨克逊选侯约翰·弗雷德里克被俘,士马卡尔登联盟瓦解。
1550年,查理五世颁布“血腥诏令”,严禁宗教改革宣传,同时镇压再洗礼派。
但是,皇权的增长也引起了教皇和天主教诸侯的不安和嫉视,他们组成反皇帝同盟,北方路德宗诸侯也积极备战。
1552年查理五世战败,1555年被迫签订《奥格斯堡和约》。
当时查理不在德意志境内,委托其弟费迪南代行。
和约规定教随国定原则,即承认天主教和路德宗诸侯同样有权决定其臣民的宗教信仰,不接受所规定信仰者可以出卖其产业后离境。
和约只承认路德宗的合法地位,而不包括其他新教教派如归正宗和再洗礼派。
和约还规定凡在1552年前为路德宗诸侯所占有的教产,由其继续占有。
原天主教的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院长如改信路德宗,即丧失原来的教职和权力,另选持天主教正统信仰者继之。
英国“圈地运动”的起因是什么?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开辟和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环球航行的成功,使英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
羊毛价格不断上涨。
养羊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
往往10英亩牧场的收益超过20英亩的耕地。
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
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
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根据1630年和1631年的调查报告,莱斯特郡在两年内圈地10万英亩,约占该郡土地2%。
大部圈占地变成牧场。
主要的圈占者是乡绅。
1485—1550年,他们在莱斯特郡圈地的面积占圈地总面积的60%。
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或远走他乡,或到处流浪,陷于极端悲惨的境地。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辛辣地指责这是“羊吃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
“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
他把这些牧场和其他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
后来,这个约翰波米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
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
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
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
“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先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
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
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
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没起多大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西班牙无敌舰队如何覆灭?
1588年8月,西班牙和英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
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无比,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最幸运的无敌舰队”。
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
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失败,好像一个耳语一样,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
在一个商业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也许在1588年,对这一点还没有太明确的认识,可是在下一个世纪,这个耳语的声音就变得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呼声。
荷兰何时夺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贸易垄断权?
荷兰从16世纪以来一直是葡萄牙与欧洲进行贸易的最大中间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6世纪末,荷兰夺取了葡萄牙在非洲的重要贸易据点和军事要地。
紧接着,又成立了荷属几内亚公司、西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等,夺取了非洲西海岸的贸易垄断权。
到17世纪中叶,荷兰几乎垄断了海上的奴隶贸易。
为什么东印度公司是英国侵略印度的工具?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
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做生意。
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
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
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
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
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英国东印度公司还通过垄断鸦片、食盐和烟草贸易等手段谋取暴利。
其中,鸦片收入约占公司总收入的七分之一。
他们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鸦片,再走私到中国销售,从中渔利,并使大清帝国从此走向衰落。
18世纪初期,强盛的莫卧尔王朝开始衰落,印度又重新分裂为许多小的城邦,而此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越来越强,于是它抛开了“商业公司”的外衣,逐渐占领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然后在这里设立管区。
为了能更顺利地入侵其他地区,英国东印度公司还在加尔各答修筑了一个巨大的堡垒,里面是为它服务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英国军人。
英印“七年战争”是怎么回事?
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建立了军队,这下印度人终于不干了。
1756年,孟加拉的纳瓦布(相当于总督)向东印度公司提出抗议,要求它们拆除堡垒,但英国人根本不予理睬。
于是,纳瓦布发兵赶走了英国人,收回了加尔各答。
这就是著名的英印“七年战争”的导火索。
1757年1月,英印开战,在狡猾的英国人的贿赂下,英军于普拉西战役中大败印军,孟加拉的纳瓦布被杀死,孟加拉国库被抢。
据不完全统计,英军拿走的金银珠宝,总价值达3700万英镑,这还不包括个人装入腰包的总价值为2100万英镑的财物。
贪婪的英国人还于1799年,在攻陷了印度封国迈索尔时,从迈索尔首府抢劫了价值超过1500万英镑的王室珍宝。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历史学家j.r.格林这样说道:“七年战争是世界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英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从战争结束时起,英国不再仅仅是一个欧洲强国,不再仅仅是德国、俄国或法国的对手。
正如英国声称它是北美洲的霸主和印度未来的霸主那样,英国注定要在未来的世界历史中凌驾于仅仅在一块大陆内有影响力的区域性国家。”
东印度公司是怎样演变成殖民政府的?
在英印“七年战争”中获胜的英军继而击败法军,独自霸占了孟加拉,并任命亲英派印度人做了纳瓦布。
1765年,东印度公司取得孟加拉、比哈尔、奥里萨的收税权,主宰了孟加拉。
公司直接掌握了财政和军权,并间接掌握了行政权。
印籍人员负责办理事务,但无实权,史称“双层统治”。
17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东印度公司管理法”,原加尔各答的省督改称总督,由英王直接任命,其任务是代表英国政府全权管理英国占领下印度的全部领土。
至此,英国政府开始通过东印度公司直接统治印度,东印度公司最终变成了统治印度的殖民主义政府。
英国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18世纪中叶前,手工棉纺织业是印度最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到了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发生前,曾经辉煌上千年的印度手工业从此一蹶不振,使千百万的手工业者失去了生活来源,成批地饿死。
达卡城的人口由18世纪中期的15万下降到1840年的三四万人。
“这种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的平原漂白了。”
一位东印度总督曾经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