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当代史 2(第 3/4 页)
参加革命的部队首先逮捕了全部高级军官,随后分头占领各兵种的重要据点以及重要的机场、桥梁和广播电台等。
到7月23日清晨,部队已取得胜利,控制了局势。
26日,宣布废黜国王法鲁克,以其子继位,同时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由穆罕默德·纳吉布任主席,纳赛尔任副主席。
新政权宣布没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会等级和贵族称号,废除1923年宪法,颁布《土地改革法》。
次年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
奠边府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制定了以奠边府为基地,准备在18个月内歼灭越军主力,夺回战场主动权的计划。
越军为粉碎法军企图,遂决定对奠边府实施进攻,由武元甲任前线总指挥。
12月,越军解放莱州后,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兵种部队共4万余人,从南、北合围奠边府,然后向奠边府法军发起攻击。
战役从1954年3月19日~5月7日,共歼法军1.6万余人,击落、击毁法军飞机62架,俘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其全部参谋人员,加快了战争进程,对于签订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有重要意义。
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抗法战争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战役的主要特点是:作战方式是对集团据点群的阵地攻坚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作战地区是地广人稀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条件很差,运输补给困难。
虽然人民军经历多年作战,但攻打敌坚固设防的集团据点群还是第一次。
作战中遇到一系列新的问题,特别是战斗激烈,伤亡较大,生活艰苦,对部队士气影响较大。
但由于进行了强有力的战役政治动员,因而保证了作战决心的贯彻和战役的彻底胜利。
自愿赔款的先例发生在哪两个国家?
1952年9月10日,德国和以色列的代表们在长长的会议桌两侧对视,签署了一项规定德国将向以色列提供近10亿美元作为纳粹对犹太人所犯罪行的赔款的协议。
这笔款项包括在战争中背井离乡的犹太人的损失费,其余部分交给流亡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一位以色列政府代理人说,该协议“作为自愿赔款的先例,对世界有着道义上的重要意义”。
马林科夫等人的“逼宫”计划因何失败?
赫鲁晓夫在除掉贝利亚之后,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国内国际政策,受到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的强烈反对。
当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发表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后,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他们频频策划,企图一举罢免赫鲁晓夫的党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1957年6月上旬,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趁赫鲁晓夫率团出访芬兰之机,制订出完整的“逼宫”计划。
赫鲁晓夫出访一回来,就被告知要参加一个主席团会议,内容是讨论“庆祝列宁格勒建城250周年”。
可赫鲁晓夫刚一坐下,马林科夫就率先开炮,痛批赫鲁晓夫的政策。
其他几位也纷纷出击,全盘否定赫鲁晓夫倡导的各项方针政策,攻击赫鲁晓夫背离集体领导原则,搞独断专行。
就在斗争白热化的关键时刻,朱可夫走进来说:“同志们,今天开会前一个小时,马林科夫找我谈话,他想拉拢我站到他们一边!”
听到这里,会议室顿时哑场了。
会议主持人布尔加宁见势不好,只得宣布集体休会。
苏共于6月22日召开中央全会,最终给马林科夫集团每人戴上一顶“反党集团分子”的帽子。
朱可夫则晋升为主席团正式委员,进入最高决策圈。
是谁帮助赫鲁晓夫搞掉了政敌贝利亚?
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赫鲁晓夫都想上台执政。
赫鲁晓夫决定动用军队的力量先搞掉克格勃头子贝利亚,此时他想到自己早就认识的朱可夫。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