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中古史 2(第 3/4 页)
翌年,即593年(推古天皇元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任命他为摄政王。
后来世人称厩户皇子为圣德太子(574—622)。
圣德太子摄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
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
为此,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儒学和佛教;制定“冠位十二阶”,取消世袭爵位,以十二种爵阶区别官位的高低;604年4月,圣德太子颁布宪法17条,规定尊卑地位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国家的一统和皇权至上。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圣德太子还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予冠位等形式,培养和拉拢人才。
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
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
何谓日本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是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这一年为大化元年,故名。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珉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珉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革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账(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
同时,确立了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日本为什么要设立天皇?
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法令》,将以往的“大王”一律改为天皇,不久后编纂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有一段“天皇神话”。
神话说:“在天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国土,还生出了三个神。
其中一个女神是‘天照大神’,她是日本皇室的祖先。
她派孙子‘天孙’降临日本,‘天孙’的曾孙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这个神话显然是为了神化天皇的统治地位而编造的,表示皇权神授。
直到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关于天皇的神话才被否定。
世界最早最长的写实小说是哪部?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国宝”。
“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
《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在这以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你知道日本幕府的兴衰吗?
幕府是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
该词出自汉语,意为将军出征时的帐幕。
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
10世纪以后,公地、公民制解体,皇权式微,社会动乱,武士阶层随之崛起。
1185年,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相争,前者胜,控制中央政权。
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
1333年,镰仓幕府亡,政权复归皇室。
1335年,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镰仓,1336年,两度攻入京都,废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设幕府于京都。
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将军称号;1378年,第三代将军于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
1573年,室町幕府亡。
1600年,德川家康于关原(今岐阜县)之役击败反对派大名联军,权势日重;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今东京)建幕府。
1867年,将军德川庆喜被迫还政天皇。
1868年1月,天皇政府军大败幕府军;4月,江户和平移交给政府军,幕府领地大部被没收。
德川幕府亡。
幕府历史至此结束。
你知道丰臣秀吉的生平吗?
日本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
这是个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难自不必说,大批旧贵族也在战乱中纷纷丧生,新兴武士崛起,全日本分为六十六国大名。
丰臣秀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秀吉出身贫寒,8岁时丧父,随母改嫁,连姓都没有。
秀吉不甘心如此贫苦一生,在20岁时即投身于兼并战争的洪流中,在织田信长的部下做一小卒,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
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护;1573年,更被织田信长封给大片领地,跻身于大名之列。
此后,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1582年,秀吉出征被围,织田信长率部来救。
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营休息,平时受欺压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变,将织田信长包围于寺中,织田信长毫无防备,既无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虏,最后自焚。
秀吉得知,迅速回部讨伐叛军,很快击败明智光秀,将其杀死。
之后,秀吉便以信长继承人自居,引起信长部将反抗。
秀吉接连镇压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后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在1587年统一全国。
可能是因为丰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像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明,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
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18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国王出逃,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
明大将李如柏率4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
1597年,丰臣秀吉再派水陆军14万进入朝鲜,决心与明帝国见个高低。
明军在大将邢玠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
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产。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为千夫所指,国内骂声一片,那些本来就看不起他的贵族大臣们更是群情汹涌,丰臣秀吉病倒不起,终于在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
你知道朱印船事件的始末吗?
朱印船即指1592年至1639年间持有幕府将军朱红印执照、可以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商船。
朱印船贸易期间,日本来往于海外的人数约有10万人,称的上是日本的大航海时代。
东南亚一些地方出现了有数百甚至上千的日本人定居,实行自治制。
朱印船一般认为是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开创的,但是近年来“德川家康说”也得到很多人认可。
朱印船输入了生丝、绢织物、棉织物、毛织物等中国商品,鲨鱼皮、象牙、胡椒、水牛角、铅、药等东南亚商品。
输出物主要是银、铜、铁、硫黄等矿物,其他还有刀剑、工艺品等。
当时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产银国,有相当的购买力,对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西方商人来说极具威胁。
1608年11月30日,一艘日本“朱印船”的船员在澳门的码头上与葡萄牙人发生纠纷,接着,他们上岸寻衅,打伤了前来劝解的澳葡官员。
中日贸易船队司令佩索和愤怒的士兵、市民一起进行反击,杀死、俘获近百名日本船员。
1609年秋,消息传到日本,日本政府决定惩罚在长崎贸易的佩索。
他们调集军队于1610年1月3日对佩索的船队发动围攻。
战斗持续到1月6日晚,最后,佩索点燃船上的火药库将自己连同价值上百万的金银和近3000担生丝全部炸沉海底,史称朱印船事件。
武士道为何称为“战士之道”?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
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
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革新之后,作为封建贵族庄园的扈从而出现的。
后来武士不断壮大,开始介入政治。
它本身分化出将军、大名、家臣、足轻、乡士等20多个等级,成为日本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势力。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
武士道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
该书教导说,一名武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憾。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