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古史 1(第 3/4 页)
由于他战功显赫,一些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
图特摩斯三世死后,被葬在“帝王谷”,其遗体至今还保存在开罗博物馆内。
“阿顿崇拜”是怎么回事?
阿蒙霍特普四世在位的第一年引入了对太阳神阿顿的崇拜,从而宣告了埃及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常的宗教改革的开始。
阿顿原本是一个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祗,现在被法老提高到了最显赫的地位。
阿顿崇拜的早期阶段是以阿顿为最高神,但同时不否认其他神灵的神性的“单一主神教”式宗教,与传统的埃及宗教并无冲突;但后期阶段,阿顿就明显显示出原始一神教的色彩了。
阿顿的字面意思是指太阳光轮本身。
在古埃及的神话体系里,最重要的太阳神是拉,他是古王国时期的主神。
拉后来与象征法老家族王权的荷鲁斯以及在随着底比斯崛起为埃及首都而地位急剧上升的底比斯地方神阿蒙合并。
这种合并相当突兀,却为古埃及人所接受。
阿蒙霍特普四世简化了这个体系,通过宣称可以看见的太阳形象本身是唯一的神,他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第一种一神教。
一些研究者把阿顿信仰理解为一种含有朴素科学思想的自然主义,其理论的基础在于认识到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终能源这一事实。
阿蒙霍特普四世为什么要推行如此剧烈的宗教改革,是研究者一直探究的课题。
较为可信的是,法老希望通过贬低阿蒙神的地位来打击底比斯的阿蒙祭司阶层。
这样一来,他的宗教改革实际是一场政治斗争。
法老想要集中权力,以遏制自新王国建立以来权势日益强大的祭司集团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为何被誉为世界奇迹?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中,唯一不带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生活而建的古代建筑;灯塔在黑夜中发出耀眼的光芒,照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大灯塔总高135米,塔身高114米。
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底部塔基呈方形,高71米;中部呈八角形,高34米;上部呈细圆柱形;高9米,还有梯子从塔底直通顶部,塔顶为圆形,上面有一尊高7米的海神波赛顿的青铜立像。
整个塔身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石缝全用熔铅粘合,十分牢固。
亚历山大港大灯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灯塔,也是现代灯塔的鼻祖。
它以其宏伟、精美、光芒远照作为亚历山大港的标志而文明于世,被誉为世界奇迹。
非常遗憾的是,这座大灯塔于公元796年毁于一场地震。
阿耳忒弥斯神庙建于何时?
阿耳忒弥斯神庙位于土耳其以弗所,濒临爱琴海,是土耳其著名的古代建筑遗迹,堪称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神庙大约在公元前652年兴建,当时是木结构。
第二次修建时,采用石料建筑。
第三次重建于公元前570年,共花了10年时间。
当时以弗所是个庞大富有之邦,聘请了著名的古希腊建筑师,造成了古代亚洲的第一个爱奥尼亚式石柱庙宇。
公元前550年,吕底亚国王克勒索斯再次进行修建,断断续续地进行了100多年才告完成。
第三、第四次修建奠定了神庙的规模,从此闻名遐迩。
阿耳忒弥斯神庙是一座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建筑,长125米,宽60米,高25米,占地面积6300多平方米。
庙宇的回廊有137根圆柱,全用大理石雕成,每根圆柱高约20米,底部直径为1.59米,柱石千姿百态,整个建筑看上去俨然是一个廊柱之林,给人一种庄严、恬静、和谐的感觉。
大理石圆柱的柱身下部均有形态各异的人物浮雕,造型优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柱顶盘由一个带有3个盘座面的框缘组成,盘座面上装饰着一排花边似的齿饰,在框缘上面是刻有四轮战车的浮雕,细致精巧,精美异常。
神庙于公元前356年被焚毁。
后在亚历山大王的帮助下,按原建筑式样重建,更加富丽堂皇。
在漫长的岁月中,阿耳忒弥斯神庙屡遭洗劫,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人们从现在残存的建筑物地基和石柱遗迹中,依然可以想见它当年的雄姿。
你知道与巴比伦空中花园有关的传说吗?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当然从来都不是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
千百年来,关于“空中花园”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ii,前605—前562年在位)娶了米底的公主米梯斯为王后。
公主美丽可人,深得国王的宠爱。
可是时间一长,公主愁容渐生。
尼布甲尼撒不知何故。
公主说:“我的家乡山峦叠翠,花草丛生。
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巴比伦平原,连个小山丘都找不到,我多么渴望能再见到我们家乡的山岭和盘山小道啊!”
原来公主得了思乡病。
于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令工匠按照米底山区的景色,在他的宫殿里,建造了层层叠叠的阶梯型花园,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并在园中开辟了幽静的山间小道,小道旁是潺潺流水。
工匠们还在花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城楼,矗立在空中。
巧夺天工的园林景色终于博得公主的欢心。
由于花园比宫墙还要高,给人感觉像是整个御花园悬挂在空中,因此被称为“空中花园”,又叫“悬苑”。
当年到巴比伦城朝拜、经商或旅游的人们老远就可以看到空中城楼上的金色屋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所以,到公元2世纪,希腊学者在品评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雕塑品时,把“空中花园”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此后,“空中花园”更是闻名遐迩。
世界上第一位女帅是谁?
在中国商王武丁统治期间,商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妇好是武丁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妇好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商王的妻子,更重要的是,她是活跃在武丁时期的一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军事家。
妇好不仅经常受商王之命主持名目众多的祭祀活动,而且在军事方面也表现出了杰出的指挥才能。
妇好每次出征,都带有成千上万的人马,在当时来说,可谓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
妇好墓中曾出土了四把铜钺,两大两小,上面都刻着“妇好”二字的铭文。
其中两把大的铜钺,每把都重达八九千克。
这两把巨大厚重的铜钺象征着商王朝极高的王权,而铭刻在上面的“妇好”二字则显示出她在军事方面至高无上的权威。
妇好是世界史上最早的女军事统帅,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妇好在后来历代商王的心目中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武丁死后,他的后人没有把妇好作为依附于武丁的妻子与武丁合葬,而是单独保留了妇好自己的墓穴,祭祀祖先时也特意为妇好举行祭祀仪式。
埃及艳后为何被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
克丽奥佩特拉生于公元前69年,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
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
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
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
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
在好莱坞巨片《埃及艳后》中,克丽奥佩特拉同样被描绘成用色相引诱恺撒大帝,助其击溃亲生胞弟而出掌王位;恺撒遇刺后,她又迷倒了安东尼。
可是安东尼的作为激起了罗马市民的愤怒,在与罗马人交战中彻底败北之后,克丽奥佩特拉眼见大势已去,不得已以毒蛇噬胸自杀,年仅38岁。
历史上真实的埃及艳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虽说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总能见到这位“埃及艳后”神秘的影子,但有关她本人的文献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历史上真实的克丽奥佩特拉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
好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尚有一尊据称是全世界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埃及艳后的肖像。
这尊肖像所展示的埃及艳后并不美艳:看上去她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鹰钩鼻、薄嘴唇。
头发只是简简单单地打个髻,风格朴实,这样的装扮显然无法俘获罗马将领的雄心。
亚伯拉罕出生地乌尔城是怎样的城市?
乌尔城,古代西亚的城市,位于伊拉克的穆盖伊尔。
该城平面呈叶形,南北最长处为1000米,东西最宽处为600米。
城内中央偏西北为塔庙区,该区东南是行宫。
其附近为王陵。
城西和城北各有一个码头,城西码头附近和城中央偏东南处各有两处居民区。
城址内尚保存若干座塔庙建筑。
塔庙一般建在沥青基础上,外形如分层金字塔。
最著名的是月神欣的塔庙。
该庙为前22世纪乌尔—那穆王所建,顶部筑一小神庙,为月神南纳的寝宫,亦是塔庙的中心;塔庙四周为广场,设有附属神庙及祭司的住房。
已发掘的乌尔王陵包括乌尔第一王朝的16座王陵。
该王陵规模宏大,用石或砖砌造,各座墓顶均为穹窿状,附设有侧室。
王陵出土物丰富,贵金属制品有镂空金杯、金牛头竖琴、带青金石剑柄和黄金剑鞘的短剑等,豪华富丽,工艺精湛。
又有贝壳、黑曜石、红石镶嵌、黏合成的各种饰物。
各陵均有殉人,少者3人,多的达74人,反映了奴隶制的人殉制度。
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就出生在乌尔城。
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盟军轰炸了乌尔城遗址,留下了4个大弹坑。
亚伯拉罕为何要离开家乡乌尔城?
公元前2300年,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就已相当发达了。
大约3800年前,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趋于衰败时,一位名叫亚伯拉罕的人从两河流域南部的乌尔经巴比伦、马利、哈兰徙到被称做迦南的地方(即今天的巴勒斯坦),几经辗转后定居在别是巴。
据《圣经》描述,亚伯兰的这次迁徙乃是受上帝指使的:“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指示你的地去。
我必叫你成为大国。
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叫别人得福。
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
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1—3)。
在亚伯兰99岁时,耶和华又与他立约,令其子孙繁多,并赐迦南地为他们永久的基业(《创世记》17:2—22)。
此后,亚伯兰更名亚伯拉罕(abaraham)。
亚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
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犹太人的列祖,也是犹太教的最早奠基人。
亚伯拉罕的故乡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古时候信奉萨比教,以日月星辰为崇拜对象,其中太阳是最主要的神祗。
传说亚伯拉罕曾与故乡的人们发生争执,宣称比太阳更伟大的造物主才值得人们敬拜。
为此,他遭到了众人的反对,而且还被国王关进了监狱。
后来,国王唯恐亚伯拉罕的观点蛊惑民心,败坏多神教,遂没收了他的财产,将他放逐哈兰。
从哈兰移居迦南后,亚伯拉罕就彻底放弃了多神教,以唯一的神el为崇拜对象。
el是闪语中表示最高神的一般性名称。
el有不同的称谓,如el shaddai(全能神,现在有人认为应译为山之神)、el elyon(最高的神),el roi(能见之神)、el bethel(圣所中的神)、el olam(永恒之神),等等。
在这几个上帝的称谓中,“el shaddai”最为重要,因为它被认为是亚伯拉罕家族所使用的对上帝的称谓,就是那位在《圣经·创世记》中指示亚伯拉罕是唯一神的不同称谓罢了。
这表明,犹太民族从她的第一个祖先开始就崇拜一神,信奉一神教。
如与之立约并赐福给他的上帝的名字。
所以,后世的以色列人就以el shaddai为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始祖信奉的上帝。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谁?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
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前1792—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
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精明强干的青年,颇具雄才大略,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
他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
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
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
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帝国建立了君权神授的中央集权制度。
他不仅设立了中央政府机构,还派总督管理较大的地区,城市和较小的地区则派行政长官管理。
而全国大小官员都由汉谟拉比亲自任命。
他还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独揽了军事大权。
汉谟拉比的专制统治还表现在对经济方面的控制。
国家对地方征收各种赋税,并统一管理全国的水利系统。
他在位时,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基什和波斯湾之间开凿了一条运河。
泥版文书记载,这条运河的开凿,不但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
总之,在汉谟拉比时代,豪华雄伟的宫殿,巍峨壮丽的神庙,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大桥,跨海运输的商船……这一切都无不显示巴比伦的辉煌与兴盛。
巴比伦城不仅是强大王国的首都,而且成为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为什么会有巴比伦古城遗址?
世界著名的巴比伦古城遗址,是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大约90公里的地方。
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巴比伦城就是拥有大约十几万人的繁密的手工业以及商业城市。
大约公元前18世纪中期,古巴比伦第一王朝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逐步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且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从而制订了各种加强奴隶制的法典。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时,尼布甲尼撒二世开始建造了新巴比伦城。
这个城共有三道城墙环绕,它的主墙为黄色,长大约为12.2公里,而且每隔40多米就会有一座塔楼,一共大约有300多座,另外还有56座浮雕。
古城的大门高大约4米多,宽大约2米,而且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高且宽的城墙相互连接。
门内外的墙上,分别用黄、棕两种颜色画有雄牛、神龙以及雄狮的各种图像。
并且这些画像大小一致、对称地排列成十分美丽的图案,神态逼真。
古城内大约有神庙53座,另外还有南宫、北宫以及夏宫3座宫殿。
城内街道宽敞笔直,而且纵横交错,是用大块砖以及天然沥青铺筑。
莫卡卜大道是当时最重要的街道之一,并且世界著名的南宫就是坐落在这条大道的西边。
南宫是由5所庭院所组成,并且每个庭院的周围都是各种成群的厅堂。
而且宫殿的墙面同城门一样,分别用彩色琉璃砖装饰,然后点缀成各种各样动物形象,五彩缤纷。
在许多的庙宇中,尤以被称为“崇高的住所”的“玛尔笃克神庙”最为著名。
玛尔笃克是人们想象中的一条蛇尾龙,它是巴比伦人所崇奉的主神。
而且庙中有大量玛尔笃克像,并且镏金,造型十分生动。
大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巴比伦城逐渐衰败,直到公元2世纪古城开始化为废墟,而且早已塌陷荒芜了。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是什么?
《汉谟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反映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旨在维护财产私有制,全面调整自由民之间的关系,巩固现存秩序。
法典大概完成于巴比伦尼亚统一之后。
序言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
正文包括282条法律,涉及现代意义上的诉讼法、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内容,意在调解自由民之间的财产占有、继承、转让、租赁、借贷、雇佣等多种经济关系和社会、婚姻关系。
法典表明古巴比伦社会存在奴隶主、奴隶、小生产者三个基本阶级,此外与阶级关系不尽一致的等级关系。
自由民之间分为有权者阿维鲁和半有权者穆什根努两个等级。
前者原意是“人”,享有一些特权;后者原意可能是“礼拜”,法律地位低下。
法典对债务奴隶制和高利贷有所抑制,限制对小生产者过分地掠夺,以免动摇兵源和税源。
法典对奴隶制予以严格保护,体现了法典的性质。
结尾部分除继续对汉谟拉比歌功颂德外,还强调法典原则的不可改变性。
哪个国家堪称世界史第一个军事帝国?
亚述帝国是世界史上第一个可以称得起“军事帝国”的国家。
帝国的历代诸王几乎都是在不断扩张征伐中度过的,而且其军事发展的完备堪称是古代世界最发达的。
亚述位于两河流域北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属操塞姆语的亚述人以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城为中心建立的城邦。
当萨尔贡、汉谟拉比强盛时曾表示臣服,但始终保持半独立地位。
只有在两河流域南部的强大王权衰微之后,亚述才恢复独立,自谋发展。
古代亚述的历史从苏美尔时期,到亚述帝国连续2000余年,一般分为古亚述、中亚述和帝国3个阶段。
古亚述(前2000—前1600)从塞姆人北上定居立国开始,到阿卡德时期,王权才渐强大。
到国王沙马什阿达德一世时(前1815—前1783)开始向外扩张,埃什努那、马里皆表示臣服,汉谟拉比在位初年亦曾向亚述表示归顺。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