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篇 中古史 3(第 2/4 页)

    1506年5月20日,哥伦布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

    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

    谁最先发现了“风暴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踏上远征的航路。

    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

    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亚的卢得瑞茨。

    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

    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

    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

    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漂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

    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

    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

    此时,迪亚士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

    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

    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

    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

    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感慨万千的迪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

    同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

    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何谓“海盗时代”?

    800—1500年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内部政治动乱,北欧地区一些善于航海的瑞典人、丹麦人、挪威人,往往结队出海去寻求新的生路。

    他们在海上横行一时,拦截来往商船,袭击别国海岸进行掠夺,因而被称为北欧海盗。

    所谓“海盗时代”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学家对这一时期的称呼。

    北欧海盗原意是“居住在海湾的人”,由于北欧海盗的原字是vikings,所以许多书上也将其译作“维京人”。

    900年左右,挪威的维京人到达格陵兰并且把居民点建在了西海岸,这是他们的许多探险活动的一次。

    1000年前后,由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带领的一批人乘船从格陵兰出海,到达了北美海岸。

    由于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种很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把这儿称为“酒的土地”,音译就是“汶兰”,现在的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可能就是那时的“汶兰”一带。

    由于遭到当地土著人的袭击使他们要在那里建立居民点的打算没能实现。

    殖民地大国葡萄牙为何由盛转衰?

    16世纪,葡萄牙人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竭力排斥欧、亚各国商人,截断阿拉伯人同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往来,打破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

    人口不到200万的小小葡萄牙,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等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变得富庶强大,欧洲的权力中心也从意大利的城邦国家转移到了伊比利亚国家(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盛世之下有隐忧。

    欧洲其他国家眼红葡萄牙取得的成功,他们或跟随或绕开葡萄牙纷纷染指香料贸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葡萄牙自身的问题充分暴露,很快处于劣势。

    第一,人口过少。

    16世纪初,葡萄牙的人口只有150万,对于一个跨越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的帝国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1515年,在与摩尔人的一次海战中,一次就有4000名葡萄牙士兵丧生,随船准备在北非殖民的葡萄牙人被俘,许多人被当做奴隶卖掉。

    国王曼努埃尔视为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报仇,但人力和金钱十分匮乏,远征队最终没能组织起来。

    由于兵力不足,使葡萄牙人的殖民网络除几个关键地点外,都是以据点形式存在,根本无力控制内陆,建立直接殖民统治。

    第二,财富大量流失。

    当大量的财富突然来到时,葡萄牙人没有投资于生产,而是把大量的财富投入到消费之中。

    不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都大兴奢侈之风,浪费大量财富。

    一名布拉甘沙公爵每次举杯饮水时,他的宫殿里都要奏乐致敬。

    到16世纪中叶,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的情况已相当严重。

    葡萄牙的繁荣太多地依赖香料贸易,很少有其他财富来源,一旦香料贸易出现问题,又无所追求的话,衰落就是时间问题了。

    是谁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

    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漂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

    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第二年一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

    “海峡找到了!”

    “海峡找到了!”

    海员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以为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

    然而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船队继续向南前进。

    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临近冬季,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

    月底,航队来到圣胡利安港,并在这里抛锚过冬。

    由于几次探索海峡的失败,大多数海员都灰心丧气,有三个船长也借机反对麦哲伦。

    麦哲伦设下计谋平定了这次叛乱,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废的结局。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这个地区春暖花开的季节,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

    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没,此时只剩下4条船了。

    两个月后,船队在南纬52°处又发现了个入海口。

    这个海峡弯弯曲曲,忽窄忽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

    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

    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像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

    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

    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一个月后,他们终于驶出海峡西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

    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的功绩,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的地方找到它。

    第一个发现太平洋的欧洲人是谁?

    1513年9月1日,西班牙冒险家巴尔波亚率船队离开圣玛利亚·安提瓜据点去寻找“西方的海”。

    他们在印第安向导的指引下,向西行驶了约150公里后,到了巴拿马地峡东部较窄处。

    9月6日登陆,开始向西横穿地峡。

    陆上远征探险队包括190名西班牙人(其中原奥赫达的部下皮萨罗也随队前往)和数百名印第安人。

    在丛林中,探险队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激战并获胜。

    于是继续前进,但道路坎坷,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西班牙人因为染上了丛林热而死去,故而前进速度缓慢,三星期内仅仅走了45英里。

    9月24日,探险队击退了上千丛林印第安人的进攻,在夸雷夸人村落里缴获了一些食品。

    9月25日,探险队前行至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巴尔波亚登上山,果然发现了西南方的大海,他把这片新发现的海洋命名为南海(即太平洋,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宽多大,而且也缺乏区别海与洋的概念)。

    随后,探险队继续南下,9月29日到达巴拿马湾的圣米格尔湾。

    巴尔波亚淌进水里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占有了南部这些海洋、陆地、海岸、海湾和岛屿。

    探险队还做了独木舟在海湾航行,发现了珍珠丰富的渔场,并沿海岸考察了圣米格尔半岛。

    然后又横穿地峡。

    此前,欧洲人在西半球的地理发现都是属于美洲的东海岸,而巴尔波亚首次横穿美洲大陆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到达美洲西海岸,发现了欧洲人前所未知,东方人和印第安人前所未识的太平洋。

    而且,这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欧人首次通过陆上跋涉探险来完成的,这也为其他探险家指明了另一条成功的路径。

    太平洋因何得名?

    1514年1月初,巴尔波亚向西班牙政府送回了发现大南海的报告和包括宝石、珍珠和黄金在内的所获财物的五分之一。

    这样,西班牙政府宽恕了巴尔波亚,并提升他为南海、巴拿马和科伊瓦总督。

    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为往后麦哲伦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

    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受西班牙国王委托,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

    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麦哲伦海峡,进入了新的大洋。

    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前段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个叫做“南海”的大洋改称为“和平之洋”,汉译为“太平洋”。

    你知道亚美利哥洲的来历吗?

    亚美利哥(vespucius,americus),意大利航海家。

    1454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1512年2月22日卒于西班牙塞维利亚。

    亚美利哥的父亲是一个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工作的公证人,经常被派到西班牙办事。

    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但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

    1497—1504年,亚美利哥为了弄清这一总问题,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

    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带有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

    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到达了亚洲,而亚美利哥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

    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

    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

    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

    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

    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

    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

    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垮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

    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

    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

    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

    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马丁·路德是哪个民族的代言人?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

    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

    在那里他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

    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

    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

    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简称《论纲》)。

    《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

    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

    路德一下子成为德意志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廷彻底决裂的道路。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

    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

    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

    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路德一生功过参半。

    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

    欧洲文艺复兴的内涵是什么?

    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多种条件的催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来运转的,而市场上择优选购、讨价还价、成交签约,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为,这就是自由的体现,当然要想有这些自由还要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自由,而所有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

    此时意大利呼唤人的自由,陈腐的欧洲需要一场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运动。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

    后来,一些东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的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这种辉煌的成绩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人们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致的。

    于是,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

    这种要求就像春风一样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兴起。

    但丁最著名的作品是哪一部?

    1265年6月,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诞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小贵族家庭。

    当时,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最繁荣的手工业中心和文化中心。

    但丁在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对当时的各个学术领域无不研究,这使他在青年时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

    13世纪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处于分裂状态。

    24岁时,但丁开始参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

    后来,他所支持的党被打败,但丁因拒不认罪,被判没收全部家产,终身流放。

    在此后的近20年里,但丁虽然也作过多次努力想重返故里,但都没有成功,最终客死他乡。

    但丁在流亡过程中,周游了许多城市,广泛接触到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和平民阶层的困苦生活,加深了对意大利的认识,坚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的重要作品几乎全部是在流亡中写成的,其中以《神曲》最为著名。

    《神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史诗,因为诗中叙述的是诗人自己想象中的经历。

    全诗分《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每部由33首“歌”组成,加上全书的序曲,总共有100首歌之多,计一万四千多行。

    后人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称这部作品为神圣的《喜剧》。

    这部长诗采用的是中古时期所特有的梦幻文学形式,通过但丁的自叙,描述了他在1300年复活节前的那个星期五凌晨,在一座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

    他正要登山,却被三只张牙舞爪的野兽(豹、狮、狼,象征淫欲、强暴、贪婪)拦住了去路,情势十分危急。

    这时,古罗马时代的伟大诗人维吉尔出现了。

    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对象贝阿德丽采的嘱托前来搭救但丁,然后又作为他的向导带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

    地狱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狄斯城内,分成五层,分别收容一些异教徒的灵魂、好色之徒、犯饕餮罪者、贪婪挥霍者、生前动辄发怒的灵魂,这些人在这里受尽了各种煎熬。

    第二部分在狄斯城内,也分成三层,收容的都是罪孽深重的灵魂。

    第三部分是一个分成四层的巨大的深井,其底部是个冰湖,凡生前有残杀亲人或各种背叛罪行的灵魂都给冻在湖里。

    你知道罗马桂冠诗人彼特拉克吗?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1304—1374),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阿雷佐,是一个公证人的儿子。

    他的童年是在一个靠近佛罗伦萨的名为incisa的乡村中度过的。

    他的父亲瑟·彼特拉克和但丁一起于1302年被黑党政权从佛罗伦萨放逐。

    他与其家人追随从1309年教会分裂中迁居亚维农的教宗克莱孟五世迁至亚维农居住。

    1316—1320年,他在法国的蒙彼利埃就学;1320—132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学习。

    尽管他父亲希望彼特拉克学习法律和宗教,但是他的主要兴趣却是写作和古罗马文学。

    他常与他的朋友薄伽丘分享他的创作激情。

    为了搜寻拉丁语写成的经典和手稿,他不惜穿梭于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随着他的首部描写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大型叙事诗《阿非利加》的出炉,彼特拉克成了欧洲的一个名人。

    1326年,父亲过世后,彼特拉克又回到了亚维农。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割鹿记 别叫我恶魔 怪谈游戏设计师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红色莫斯科 他比我懂宝可梦 重生都市仙帝 那就让她们献上忠诚吧! 元始法则 我在修仙界万古长青 退下,让朕来 寒门宰相 全职剑修 死灵法师 东晋北府一丘八 我对念能力超有兴趣 别再催眠我了,反派皇女! 星空职业者 精灵,谁让他做道馆馆主的
最多阅读 剑名不奈何 着迷 感化主角失败以后[穿书] 顶级猎食者 隔壁机长大叔是饿狼 主角姜栀商池 反派肆意妄为[快穿] 宝莲灯之风流猎艳 入戏(娱乐圈) 莫负寒夏 主角是邢棒芳华夫人 邢棒穿越皇宫一名假太监芳华夫人完整版 日夜妄想 穿书八零军官老公是个宠妻狂魔江念姿沈程 官场生存手册:权力征途 小时代 HP同人之格林童话 惊落晚秋 女配没有求生欲 新婚燕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