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上古史 3(第 1/4 页)
第一篇 上古史 3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创办吕克昂学园?
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离开学园。
从公元前343年起,他给当时的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当老师。
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办学。
他首先提出了对青年学生必须进行“智育、德育、体育”三方面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划分年级的学制。
他主张,对于7岁到14岁的儿童,国家应该为他们办小学,让他们学习体操、语文、算术、图画和唱歌。
对于14岁到21岁的青少年,国家应该为他们办中学,教他们历史、数学和哲学。
体育是为培养强健的体魄,德育是为了培养自尊心和勇敢豪放的性格。
他还主张,在青年们中学毕业之后,还要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继续培养。
因此,他创办了吕克昂学园。
这个学校是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中心之一。
亚历山大国王十分支持亚里士多德办学,据说先后提供了800金塔兰(每塔兰合黄金60磅)的经费。
亚里士多德在学园里建立了欧洲第一个图书馆,里面珍藏了许多自然科学和法律方面的书籍。
亚历山大还通令全国,凡是猎手和渔夫抓到稀奇古怪的动物,都要送到亚里士多德那里。
学园里开展生物学的研究,时常解剖各种动物。
经过无数次的解剖,师生们发现一条规律:动物进化愈是高级,它的生理机构也就愈复杂。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激烈地反对马其顿的统治。
有人告发了曾做了亚历山大老师的亚里士多德,准备将他逮捕。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及时得到消息,帮助护送着他们的老师,逃出雅典,来到亚里士多德的故乡优卑斯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难。
次年夏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凄凉的境遇中死去。
伊壁鸠鲁为何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父母亲是雅典人。
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3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
传说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他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
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
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
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
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
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
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
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
阿基米德确立了什么定律?
人们从远古时代起就会使用杠杆,并且懂得巧妙地运用杠杆。
在埃及造金字塔的时候,奴隶们就利用杠杆把沉重的石块往上撬,造船工人用杠杆在船上架设桅杆,人们用汲水吊杆从井里取水,等等。
但是,杠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之前,是没有人能够解释的。
当时,有的哲学家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口咬定说,这是“魔性”。
阿基米德却不承认是什么“魔性”。
他懂得,自然界里的种种现象,总有自然的原因来解释。
杠杆作用也有它自然的原因,他决定把它解释出来。
阿基米德经过反复地观察、实验和计算,终于确立了杠杆的平衡定律。
就是,“力臂和力(重量)成反比例。”
换句话说,就是:小重量是大重量的多少分之一重,长力臂就应当是短力臂的多少倍长。
阿基米德确立了杠杆定律后,就推断说,只要能够取得适当的杠杆长度,任何重量都可以用很小的力量举起来。
据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地心说的创立者是谁?
克罗狄斯·托勒密(约90—168),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公元127年,年轻的托勒密被送到亚历山大去求学。
在那里,他阅读了不少的书籍,并且学会了天文测量和大地测量。
他曾长期住在亚历山大城,直到公元151年。
托勒密于公元2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结构学说,即“地心说”。
主张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均环绕地球运行。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地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从而被人们广为信奉。
托勒密本人声称他的体系并不具有物理的真实性,而只是一个计算天体位置的数学方案。
至于教会利用和维护地心说,那是托勒密死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
亚历山大因何暴死?
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出身于新兴的王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腓力二世。
他小时候曾拜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16岁时,随父出征,又学得不少军事知识。
他于公元前336年即位,先后平定宫廷内乱,制伏北方诸侯反叛,并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
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带领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穿过赫斯湾海峡远征波斯。
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获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
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
但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战士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当地气温高,瘟疫流行,亚历山大被迫撤军。
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分别从海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公元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这时他正准备着一次新的远征。
是何种疾病夺去了亚历山大的生命?
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他死于恶性疾病,美国学者高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发作,从此离开人世”。
他来不及留下遗嘱,更没时间指定由谁来继位。
第二种看法是英国著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提出的:“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
《大英百科全书》也有这样的看法:“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他突然一病不起,10天之后,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
第三种说法是亚历山大为毒药所害。
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说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副药,正是这副药让亚历山大命丧黄泉。
罗得岛太阳神铜像始建于何时?
罗德岛太阳神铜像(colossus of rhodes)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00年。
希腊的罗德斯岛是爱琴海通往地中海的门户。
2000多年前,岛上有一个繁华的港口——罗德斯港。
这里的商业十分发达,穿梭往来的商船每天都挤满了航道,一派热闹兴隆的景象。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商业利益使罗德斯岛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罗德斯岛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公元前305年,马其顿帝国出动4万大军(这已超过了当时岛上的人口总数)包围了罗德斯港。
岛上居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侵略,经过艰苦战斗,罗德斯岛联邦赶跑了入侵者,缴获了敌人大量的兵器。
为庆祝胜利,岛上居民决定用缴获的青铜兵器为自己的守护神太阳神西里奥斯建一座雕像。
雕像大约于公元前282年完工,整体用大理石建成,表面用青铜包裹,内部用石头和铁柱加固,高约33米,与10层楼高的纽约自由女神像差不多。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