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好口才代表一种实力(1)(第 4/4 页)
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逃避,甚至老死不相往来。
将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分别列出。
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先寻求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尽力而为必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与支持。
·给人忠告的三个要素
很多人因为忠言逆耳,面对别人出现的错误宁愿三缄其口,也不愿吐一个能够劝告别人的字,虽然他(她)因此从未得罪过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但他(她)却无疑失去了很多很好的朋友。
忠告对于帮助他人和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起着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这种人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忠告于对方,也就无法得到对方的关爱。
因此,我们应该欢迎忠告,更应该给人以忠告。
(1)谨慎行事
忠告是为了对方,为对方好是根本出发点。
因此,要让对方明白你的一番好意,就必须谨慎行事,不可疏忽大意,随便草率。
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对方就会产生你教训他,你假惺惺的反感情绪。
(2)选择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是忠告的第二个要素。
例如,当部下尽了最大努力而事情最终没有办好时,此时最好不要向他们提出忠告。
如果你这时不适时宜地说“如果不那样就不至这么糟了”之类的话,即使你指出了问题的要害且很在理,而部下心里却会顿生“你没看见我已拼出死命了吗?”
的反感,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
相反,如果此时你能行说几句“辛苦你了”“你已做了最大的努力”“这事的确比较难办”的安慰话,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最终部下是会欣然接受你的忠告的。
除此之处,在什么场合提出忠告也很重要。
原则上讲,提出忠告时,最好以一对一,避开耳目,千万不要当着他人的面向对方提出忠告。
因为这样做,对方就会受自尊心驱使而产生抵触情绪。
(3)切勿比较
忠告的第三个要素,就是不要以事与事、人与人比较的方式提出忠告。
因为此时的比较,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对方的短,这样很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例如:
“我说二强呀,你看隔壁家的小正多有礼貌,多乖啊!你和小正同年生,可你还比他大两个月哩,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做个好孩子哟!”
一位母亲这么忠告自己的儿子。
“哼,嘴里整天是小正这也好那也好,干脆让他做你的亲生儿子算了!”
儿子生气地回答。
儿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母亲的忠告效果显然适得其反。
·理智面对语言暴力
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
有随机应变能力的聪明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有些时候我们会无缘无故遭到别人的羞辱。
公然直接羞辱人的言语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还是无聊的,都有一个共同点--说话的人很冲动。
这时你不可以被他的一句羞辱感染而像他一样失去理智。
应付这种情况的基本对策是保持冷静安详,也不要因别人的冒犯而张口结舌,这样你才能稳操胜券。
以下举出一些最为基本的应付羞辱的问答法:
问:“你有毛病吗?”
答:“有,就是罪恶感,因为以前有一个问我这样话的人让我揍了!”
问:“你父母怎样教养你的?”
答:“我只记得一点,那就是不可以问这样没有礼貌的问题。”
问:“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答:“依你看我要是某某人才够资格和你说话,是吗?”
如果对方说“是”,这时,你可以反击一下问他:“那你自以为是什么人?”
问:“你开玩笑!”
答:“对!我正在开玩笑!”
问:“难道没有人告诉过你……”
答:“好像没有,你大概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吧!”
人与人相处,可能产生的摩擦何止千种,更复杂琐碎的情况要自己类推并实践。
在羞辱面前,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自寻烦恼,“为什么这个人对我如此无理?”
这些人有的是生就一张“攻击”他人的嘴巴,其实并无恶意。
所以你没有必要去设想这种人一定有别有用心的动机。
这种人很可能没有意识到你的感情会受到伤害。
当你坦率地指出他的失礼时,那些并无恶意而是缺乏社交经验的冒犯者就会向你表示歉意。
第二,要视具体对象和情形区别对待。
假如是领导当着你同事的面训斥你,而且可能一向如此,这时,就应该冷静地对他说:“我们个别谈谈这个问题,好吗?”
第三,如果羞辱来自配偶或是好友,你千万不要报以刻薄的挖苦或讽刺,而应向对方讲明,你觉得感情受到了伤害,明确地告诉对方今后不要这样做了,否则,你就难以再信赖他(她)了。
如果有人故意出你的丑,让你难堪,你可以以牙还牙,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有时你必须打破僵局,使这种窘迫场面马上结束,可以这样说:“你显然是想存心让我下不了台,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目的吗?”
或者说:“你似乎有些心烦意乱,我是否有什么地方惹你不高兴了?
你能告诉我吗?”
另外,无论你怎么做,都必须注意避免发火动怒。
如果你不是沉着从事,而是失去理智,那就会给挑衅者提供机会,让其占据优势,结果使自己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事实上,我们永远也无法避免受到伤害,伤害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既然如此,何必忧之恨之?
除此之外,要想别人不伤害你,还要时刻想到不要伤害别人。
只有这样,才能活得轻松,活得愉快。
说话的大智慧:
俗话说:“良言一语暖三冬。”
化干戈为玉帛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