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2)(第 3/4 页)
原来小齐平素与婆婆关系失和,最近刚从家里搬出另住。
张大嫂由于不了解情况,无意中揭了对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齐。
·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与人交谈的时候,一定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很多现在已经很有地位很是成功的人,过去可能有并不光彩的经历。
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揭人短,要总有不少老实人爱犯此类错误。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了皇帝后很多昔日的朋友到京城找他。
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一块长大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
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可是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
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都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
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
怎么,不记得啦!”
这人还在那儿喋喋不休唠叨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那儿搁。
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朋友杀了。
这就是戳人痛处的下场。
在为人处世中,场面话谁都能说,但并不是谁都会说,一不小心,也许你就踏进了言语的“雷区”,触到了对方的隐私和痛处,犯了对方的忌,对听话者造成一定的伤害。
其实,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为人处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夸奖对方的长处,而不要抓住别人的隐私、痛处和缺点,大作文章。
切记:揭人之短,伤人自尊!
“揭短”,有时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敌视的双方用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揭短”,有时又是无意的,那是因为某种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对方的忌讳。
有心也好,无意也罢,在为人处世中揭人之短都会伤害对方的自尊,轻则影响双方的感情,重则导致友谊破裂。
且看下面这个例子:
有一位年轻姑娘长得很胖,吃了不少减肥药也不见效果,心里很苦恼,也最怕有人说她胖。
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张对她说:“你吃了什么呀,像气儿吹似的,才几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儿。”
胖姑娘立马恼羞成怒:“我胖碍着你什么了?
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小张不由得闹了个大红脸。
在这里,小张明知对方的短处,却还要把话题往上赶,这自然就犯了对方的忌讳,不找麻烦才怪。
所以,还是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戳人痛处。
与人谈话,千万不要揪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对于别人已经发生的笑话或者故事,也不要老是提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即使是最喜欢开玩笑的人,也很忌讳别人拿他的过去说事。
如果我们总是因为一件事情而遭到别人嘲笑的话,我们心中自然很不好受。
事实上,别人也未必安了坏心,只不过是随口提起。
我们要学会打心底尊重别人,就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很宽容,对别人过去发生的不快,从来不会提起。
试问,谁又愿意和一个经常揭开自己伤疤的人交往呢?
每一个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的无奈,过去的日子或许并不光彩,现在成功了,有地位了,自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对于过去的日子也很忌讳。
因此,我们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辫子不放,老是取笑人家。
即使你的取笑是无心的,但是对于别人来说却听得十分刺耳。
而那些依靠小辫子威胁和敲诈别人的人,不仅道德上让人不齿,他们自身也处在极其危险的境地。
你让别人感觉到了威胁,别人一定会威胁你,因为没有谁弱小到失去报复的能力。
·给人情面,不要咄咄逼人
任何人都是讲究面子的,很多时候面子和自尊是等义的。
人性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面子”的亏,要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
那些老于世故的聪明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设法保住别人的面子。
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足你的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老实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自己则大呼痛快。
其实这种举动正是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
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学会给人面子。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
那就是别人保存了面子,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聪明人说话,会把别人的自尊、面子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
康熙即位后颁诏天下,令地方官员举荐有才学遗老遗少到朝廷当官。
但是,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没有几个人愿意应召。
这时候,陕西总督推荐了关中著名学者李喁,李喁以有病为由,坚决不肯入京做官。
康熙并不介意,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恭敬,派官员们不断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
这些官员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抚亲自到床前劝他进京,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
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
康熙再次吩咐官员们不要逼迫他。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想亲自前去拜访他,李喁仍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
于是,李喁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实际是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
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贴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
同时还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
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
康熙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也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在生活中,当我们头脑冷静时,一般还能注意到维护别人的面子。
若是别人犯了错,或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绪一上来,就只顾自己发泄,而考虑不到别人的脸面了。
这正是聪明人应尽力戒免的事。
无论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从容气度,不会伤及他人面子。
宋朝宰相韩琦在军中带兵时,有一天晚上批阅公文到夜深。
那位为他举烛的卫兵实在太困了,不小心将韩琦的头发烧掉一绺。
韩琦只是摸了摸头发,一言未发,继续批阅公文。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