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说话有技巧(2)(第 2/4 页)
的确,编造出来的真实往往更具吸引力,而且如果能运用得当,它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而要想让这种编出来的事实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巧妙把握好下面两个步骤。
(1)要编得合情合理,让对方真假难辨
在编造某种真实的时候,要尽量显得合情合理,不能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过大。
要编得大致符合当时、当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
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对方对你抱有某种程度的戒备与警惕,对你所说的一切也会本能地产生怀疑。
这就更需要在编造时,在合理上下些工夫。
有时,不妨来一点真真假假,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的混沌局面。
你不要说得太具体,让对方感觉你高深莫测。
这时,对手感觉“实亦实,虚亦实”。
于是,他就自然而然地相信你编造的全部内容。
(2)表达要疏而不漏,态度诚恳
说话时,语言的重要表达形式是声音。
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应当辅以情感、神态、动作、语调等的帮助。
对方对你的所编造内容的接受程度,取决于对你表达的感知与理解的深浅。
自己的表达越明晰、越确切、越执著、越有诱惑力,对方的感知与理解力就越强,从而,导致对方产生错觉的概率也越高。
因此可以说,表达是在操纵对方的知觉。
一旦开始编造假话,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既要千方百计调动对手的情感,使他对自己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又要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虚拟,使对方没有任何怀疑的余地。
要让对方明白:如果不相信你所说的,那么,便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只有相信你所说的,他才能获得利益,迫使他认为“相信你所说的”是他的唯一选择。
为了使你的假话更加有效,还可以利用人们的认同心理,站到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的利益说话,使对方感到自己是为他好,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并适当使用一些缓解对方警惕性的言语。
诸如“事须三思,免致后悔”、“考虑到我们双方的利益”、“这是人人皆知的”、“早就如此”、“聪明的人都会这样做”之类。
如此,对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相信你所说的话。
编造出的“真实”,由于经过周密思考和精雕细琢,往往更有可信度。
虽然这是一种谎言,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你说得合乎情理,它比真诚更能打动人。
因此,假话同真话一样是人们交往与沟通的一种需要。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无悖于道德的谎言都会为你创造出更多的好处。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的原则,编造出一些让他人容易接受而不伤害他人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
你完全没有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
相反,你若本末倒置,不分场合、不恰当的“真诚”也会让人对你避而远之。
·善意的谎言也很重要
虽然撒谎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各种各样的交际场合为了避免让人难为情,有的时候我们还需要一些善意的谎言,它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相待,结果却发现坦诚在许多时候会使我们碰得头破血流。
只是人们为了维护心目中一种虚幻的纯洁和躲避政治的禁忌,才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很多时候,交际并不需要真实。
一位涉世未深的青年曾给一位作家写信,倾诉和克尔一样的苦衷。
他从小受到诚实的熏陶,可是走上社会不久,却因为几句真话屡遭白眼。
他希望能找出原因,但是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一封信所能说清楚的。
作家考虑再三,干脆只给了这样两句话:“当我的父亲与我探讨家庭大计时,我绝对不会说假话,而当我的母亲因病将不久于人世时,我会对她说‘没关系,医生说你马上就会好的。
’”
这就是说真话和说假话的区别。
善意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几乎不可缺少。
当我们得知亲戚病重,当我们获悉朋友遭难,我们就时常会说一些与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的谎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没有不说谎言的人。
许多谎言在形式上与人际间真诚相处不一致,但在本质上却吻合于人的心理特征。
人都不希望被否定,人都希望猜测中的坏消息最终是假的。
为了人们许多合理的心愿暂时不被毁灭,善意的谎言就开始发挥作用。
1953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慰问驻旅大的苏联官员。
在我方举行的招待宴会上,一名苏军中尉翻译总理讲话时,译错了一个地方。
我方一位同志当场作了纠正。
这使总理感到很意外,也使在场的苏联驻军司令大为恼火。
因为部下在这种场合的失误使司令有些丢面子,他马上走过去,要撕下中尉的肩章和领章。
宴会厅里的气氛顿时显得非常紧张。
这时,周总理及时地为对方提供了一个“台阶”,他温和地说:“两国语言要做到翻译准确无误是很不容易的,也可能是我讲得不够完善。”
并慢慢重述被译错了的那段话,让翻译仔细听清,之后这名苏军中尉准确地翻译了出来,缓解了紧张气氛。
总理讲完话在同苏军将领、英雄模范干杯时,还特地同翻译单独干杯。
苏联官员和其他将领为此都流出了热泪,翻译被感动得举着杯久久不放。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
因此,在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自己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便可造成一种对他的压力,但不可过分,只须“点到为止”。
如果把每个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
在社交中谁都可能不小心弄出点小失误,比如念了错别字,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等。
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是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大加张扬,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来已被忽视了的小过失,一下变得显眼起来;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小题大做,拿人家的失误在众人面前取乐。
因为这样做不仅会使对方难堪,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对你心生反感,而且也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在社交中,有时常会进行一些带有比赛性、竞争性的文娱活动,比如棋类比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
有经验的社交者,在自己“实力雄厚”、绝对能取胜的情况下,往往并不会使对方败得很惨,反倒是有意让对方胜一两局,既不妨碍自己总体上的获胜,又不使对方太失面子。
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后,往往会有意地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
为人处世正像下象棋,只有那些阅历不深的小青年,才会一口气赢对方七八盘,对方已涨红了脸、抬不起头,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喊“将”。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