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2)(第 1/4 页)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2)
3、聪明人言之有物,老实人夸夸其谈
言之有物,话语中肯,两者相辅相成,是好口才需要讲究的一大细节。
《周易·家人》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怕听到的演讲就是言之无物,不知所云。
我们经常也能看到一些会议或讲座上,尽管上面讲得很热闹,但下面的听众已困顿乏味,甚至有的昏昏欲睡。
主要原因就是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使演讲显得过于空泛,虚无缥缈。
因此,不管是做讲座,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应避免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当然,言之有物应与话语中肯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吸引听众的好效果。
古语所讲“至诚足以感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聪明人的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鸣叫,弄得口干舌燥,人们却并不爱听。
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
多言有什么好处?
话要说到点子上才好。”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一个和尚坐夜航船和一个秀才同舱,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尚缩手缩脚地躺着。
秀才高谈阔论了很久,和尚听了更是觉得浑身是汗。
听完秀才谈论后,和尚想试探秀才的才学是真是假,于是他问秀才:“尧舜是几个人?”
秀才回答说:“当然是一个,”和尚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么澹台灭明是几个人?”
秀才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两个。”
和尚一听,就明白了这个秀才不过是夸夸其谈,于是叹了口气说:“还是容老僧伸伸腿吧!”
·说话要言之有物
老实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言之无物,抓不到重点。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
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
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才能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国一个内阁成员对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准备。
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10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
与人交谈,要学会针对具体的事情,不要泛泛而谈。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讲话主题集中,以便解决问题,否则就是闲聊。
而要针对具体事情,莫过于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
历史上苏秦推行的合纵策略的过程就是针对对方最关心的事情来展开的。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见强大,变法后的第十九个年头,就迫使强大的魏国一蹶不振,割地迁都,这一形势引起当时各国的震恐。
一切旧有的传统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经济政策,都无法对付来自秦国的雷霆万钧的压力,只有出现崭新的外交策略方可应付眼前骤变的形势。
于是,以苏秦为首的合纵抗强派应运而生。
苏秦是周王国的人,自幼贫苦,在商鞅被秦王诛杀不久,曾到秦国推销过统一中国的策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讨饭回到故乡。
嫌贫爱富的妻子,万般冷落这位落魄的丈夫,势利眼的嫂嫂连一口稀粥也不给苏秦。
刺激虽然让苏秦惭愧,却使他更下决心,潜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势,疲倦的时候,用锥子刺自己的双股,继续苦读。
终于,他改变了策略,主张合纵抗强,并在公元前314年出访六国,游说抗秦谋略。
苏秦第一站到了燕国,先去见燕文公,劝他联合赵国,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获得突破性的成功。
燕文公封他为相,给他大量资金,让他到各国游说,推动合纵抗秦运动。
苏秦到了赵国,对国君说:“秦国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韩、魏两国牵制着它。
韩、魏两国要是被秦国伤害,那么赵国的灾难就要临头了。
东方六国面积五倍于秦,兵力则是秦的十倍,如果六国联合一致,同心协力,秦国必然会灭亡。
因此,请大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国的国君签署盟约。
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任何一国进攻了。”
赵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联络六国,结成同盟,并一致任命苏秦为他们的相。
苏秦成为南北合纵的组织者,一项伟大的围墙战略部署获得成功。
六国相互约定:秦若首先攻打楚国,齐、魏两国各出援兵救援,韩国断秦军粮道,赵国过漳河向西进攻秦;秦国若攻打韩、魏,楚出兵绝秦军后路,齐国帮助楚国,燕国作后援,赵国仍距漳河支援韩、魏;秦若攻赵,韩国出宜阳,楚兵出武关,魏国出河外,齐过渭河,燕直接出兵助赵;秦若攻齐,楚断绝秦军后路,韩国守成阜,魏出兵阻截秦军,燕可救齐,赵国将漳河封死;秦若攻燕,赵守常山、楚兵出武关,齐泼海支援,韩、魏直接出兵救援。
战略计划亲密无间,足可置强秦于死地。
苏秦的合纵抗秦战略,是站在当时东方各国的立场上,以弱制强,求得生存的唯一选择。
合纵盟约曾三度成功,又三度瓦解,最终末成气候。
这并不是谋略本身有何不当,恰恰是六国没有很好地坚持运用这一谋略,也与秦国采用连横策略离间、分化、瓦解有很大关系。
各个弱小势力的国家在共同面临强敌的情况下,避免被军事或经济大国吞食的最好谋略就是合纵抗强。
在合纵的旗帜下,各小国、弱国不能只顾眼皮底下的现实利益,不能像魏、楚那样抵抗不住诱惑,应该加强团结,统一意志。
人心齐,泰山移。
针对具体事情,不应泛泛而谈。
对于画家来说,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原因是谁也没有见过鬼,因此怎么画都可以。
但是画狗就比较难,因为大家都见过狗,画的像不像大家是有鉴别的。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总是泛泛而谈,只能表明这个人不过是在“画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
但是到具体问题上时,这个人就容易露馅,将自己的浅薄无知表露无遗。
纸上谈兵的赵括对于兵法了如指掌,而且和别人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
但是一打起来仗来,将赵国四十万精兵全部葬送了,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原因在于这个人不懂得针对实际问题来用兵。
一个人有没有水平,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判断和解决就可以看得出来。
对于那些什么都知道或者貌似精专的人,我们倒是要多加提防。
·夸夸其谈,误人误己
浮夸的作风要不得,真正有德才的聪明人往往对这些容易招惹是非的东西避之不及,只有那些心气高傲又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实人才会夸夸其谈,弄一些虚假的东西装点自己。
虚浮的人往往会做表面文章,他们很喜欢用一些标志性东西装点自己。
但实际上这种人才德两缺,是应该小心提防的。
不要上了这种人的当,也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否则自己容易受伤。
古时候,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跟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多,满大街都在谈论儒学,但唯独缺少像庄子这样精通道术的人。
庄子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
对哀公说不但从事道术的人才少,而且儒士也相当缺。
哀公很是疑惑,然后反问庄子,难道他没有看到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着儒者的服装吗,怎么能说鲁国少儒士呢?
庄子解释说,穿儒服的人并不代表一定有真才实学。
不妨做一个实验,只要大王下令凡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儒士如果穿儒服就一律问斩,那么就可以知道的到底鲁国有多少儒士了。
鲁哀公对这个建议特别感兴趣,于是在全国张贴了命令。
五天后,鲁国上下很难再看见穿儒服的儒士。
只有一个人穿戴着儒装在宫门前求见。
鲁哀公听到以后立即召见,果然是位饱学之士。
这时,哀公才彻底相信了庄子的话。
那些缺少大智慧而又希望得到别人看重的老实人往往会在小聪明上下一些工夫。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