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湖南定(第 3/4 页)
洞庭湖上,车文一有些面色古怪的举着望远镜看着岸上蹲成一堆的清军水师,在他们的面前,隐隐约约可以见到躺着数十具鲜血淋漓的尸体,再前面,只见一个清军举着一干白色的布匹使劲的挥舞着。
“他们这是投降了?”观察了好半天后,车文一有些不确定的抿了抿嘴问道。
杨一清闻言砸吧砸吧嘴,也是有些不确定的回道:“好像是吧!?”
一旁的水师副师长席文春听到二人神一般的对话,嘴角不自觉的扯了扯,这不明摆着的吗?
车文一又观察了一会儿,最后终于确定了对方是投降了之后,顿时不甘心的问道:“可是为什么啊?这不科学!”
他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就差最后一哆嗦,结果刚准备冲刺,嘿,对方竟然乖乖的投降了,车文一此刻就感觉身体被堵住了一样,全身不通畅。
席文春见状顿时撇了撇嘴,然后转身跳上另一艘船,挥了挥手便小心翼翼的带队上前去接管那些投降的清军水师了。
........
常德府,沅江县,洞庭湖岸上。
在锁定了胜局后,黎汉明便脱离了战场,带着人来到了洞庭湖边。
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如今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
看着如此宽广的洞庭湖,黎汉明顿时感觉心旷神怡。
不过黎汉明也知道,如果不加以治理,如此宽广的湖面慢慢就要缩减了。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从六千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后世的不到三千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
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
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
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
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
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西北方向入湖;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
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
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
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
如今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地矛盾造成的,如果有了充足的土地,没了围垦,再加上有力的治理,黎汉明相信这个长江蓄水库一定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想到这儿,黎汉明顿时长出一口气,现在忽然感觉很多事情都开始急迫了一样,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而一旁的朱珪同样是忧心忡忡的看着湖面,在他的视线中,这巨大的湖面就像大清的江山,随着微风拂起,古井无波的湖面也像是风雨飘摇了起来。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