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腰(三)(第 2/4 页)
溱军入城已过三日,城中百姓已经卸了家门口的刀剑,看似认命了,但街上却依然萧条,极少有人走动。
晚市早市都无人出摊开店,哪怕是太阳高悬的清晨,也跟夜里宵禁后一样寂寥无人。
按宁远邱的话说,就是“一丝人味都没有,像座死城。”
“之前一个月,城中多发盗窃抢劫案件,彼时官府也无力受理,混乱不堪,如今百姓闭门不出,或许是怕再遭此祸。”说话的是赵岚。
他明显是在暗讽溱军入城后无力约束城中乱象,把裕王同亡国之君相提并论,似乎两人在治国理政上是半斤八两。
拿魏庸来类比淮祯,确实算是侮辱了。
赵岚话中带刺,在场的人都听出来了。
不待淮祯身边人辩解,那日最先跪下的张述上前维护淮祯道:“前段时间盗窃抢劫多发是因为前线溃败,旧主无能,官府机能失灵,那群窃匪才趁乱做恶,溱军入城后,城内十步一哨百步一岗,戒备森严,连小偷小摸都消停了,百姓夜里只怕睡得比旧主在位时还要安稳,怎么可能是畏惧窃匪而不敢出门?”
“……”他有理有据,赵岚被怼得无话可说。
张述同裕王道:“百姓总要谋生,若殿下愿意等,臣敢保证,不出一个月,城中的市集就会再度热闹起来,只是需要时间。”
是人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得有钱,城中除了少许家财万贯的商贾富户外,更多的还是做些小生意谋生的小老百姓,这群人能扛得过三天不开市,却扛不过三个月,妄论三年,一个月后,眼前这个僵局就会慢慢解除。
但是,淮祯不可能袖手旁观,等着难题自己消解。
他三个月攻下南岐,又耐着性子治理这座死城,无非是想做出点成绩,让溱帝看看他在治国方面的才能。
早年中溱边境屡遭北游挑衅时,淮祯在民间的名望极高,因为只有他能镇得住那群北游人。
后来北游十二部归顺,边境太平,中溱上下忽然就转了风向:二皇子虽然很会打仗,却好像也只是会打仗而已。
一国君主,如果贪恋杀伐,大概率会是个暴君。
中溱的百姓会为二皇子战无不胜而高兴欢呼,大喊裕王威武,却无一人想看到裕王把战火带到中溱地界,破坏他们现在的安稳日子。
这个风向非常荒唐,自古以来,能打仗又是个明君的帝王不在少数。
但中溱上下就像被人灌了迷魂汤一样,一致认为裕王只会打仗,他登上皇位,战火就一定会烧到中溱地界。
在这种舆论的煽动下,所有人都去拥护瑞王——那个一次边境都没去过,自出生起就守在溱都,在溱帝和溱后的呵护下长大的大皇子。
一旦中溱有什么惠民的好政令,不管是不是瑞王主导的,那都是瑞王的功劳。
“瑞王若登基,那肯定是个明君啊!”坊间说书的人都这么夸。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