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逃得很彻底(第 3/4 页)
这条南起长江,北及涿郡的大运河,将大楚的南北,从此密切的联系在了一起。
而帝都洛阳,作为为运河的中心枢纽,其享受到的好处,更是无法估量。
首先,帝国的决策,可以更快的由水路,发往南北诸州,如此,则更加强了颜良对天下诸州的统治。
此外,随着南方的开发,大批的粮食,可以由南方运往中原,甚至运往北方。
粮食的充足,商业的繁荣,使得洛阳的人口急剧增多,人口的增多,反过来又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不仅仅是洛阳,整条大运河所经过的地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惠及。
汉末以来的经济破坏,因大运河的修成,加速了经济的恢复,其大楚的国力,愈加的蒸蒸日上。
除了大运河外,新设的阴州、辽州,以及瀛州,都在稳步的发展。
阴州方面,草原上的汉人移民,已达到了五万之众,大片的土地开垦,一座座官属的马场被建成,源源不断的为大楚军队,供给着优良的马匹。
阴山一线,数座关隘也被修成,一道新的钢铁长城,拱卫起了大楚的北疆。
建设之余,阴州刺史太史慈,还不断的发兵往漠北,征伐那些漠北的游牧部落,抢夺他们的人口为奴隶,夺取他们的牛羊,以充实军用。
整个大楚国,在颜良的带动下,成为了一个洋溢着“扩张欲望”,极富有年轻活力的国家。
大楚国力的强盛,使颜良将他的目光,开始由东面移向了西面,移向了凉州以西,那广阔的西域之地。
朝议,群臣皆聚。
“西域长史府,目前是谁人在担职?”龙座上的颜良问道。
西域长史府,乃是大楚在西域的最高统治机构,其官署设在高昌壁中。
当年汉武帝击败匈奴后,重夺西域的控制权,便于高昌设长史府,作为官管西域诸国的机构,两汉以来,皆是如此。
董卓之乱以后,汉廷衰落,对西域无辖管理,西域长史府名存实亡,西域诸国也趁机独立,再不复向汉廷进贡。
当年颜良攻下凉州,扫来曹氏后,平着灭曹余威,趁势在高昌重新设立了长史府,以期恢复对西域诸国的统治。
不过,这些年来,颜良的重心一直在于灭汉,灭晋、灭鲜卑、高句丽和倭国方面,长史府虽然设立,但却没有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西域长史府对西域诸国也只是名义上进行管理,这些年向朝廷进贡称臣的西域诸国,也不过数国而已。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