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210章 期待(第 2/4 页)

    感叹一句后,袁世凯语气沉沉地对他说道。

    “翼夫,方才季直告诉我,从四川运生丝往汉口关装船出口,其间除正税外,出省要交一次厘捐、交两次厘捐变相之金,进湖北要交一次,至汉口关之前,又要交三次变相厘捐,在汉口关装船之后,还要交一次5出口税,原本500余两一箱的生丝,经过重重关卡后,每箱暴增至700余两,甚至800两,而每箱出口价不过千余两,而外销又有日本丝商倾销挤压,丝厂几陷不入不敷出、行将倒闭之境若是这厘捐不废,只怕……”

    一声叹息从袁世凯的嗓间发出,这会他那还有一丝窃国大盗的模样,有的只是一位大总统忧国忧民的忧心忡忡。

    “翼夫,按海关的数字,去年我国出为四万万三千万两,而进口为六万万四千余万两,入多达一万万一千万两,而生丝占出值近近三成,或我国生丝出口因厘捐而陷倒闭之境,到那是啊……”

    闭上眼睛,满面忧国忧民的袁世凯却不再言语了,而梁士诒是个精明人,虽然比袁世凯小了十岁,毕竟是个进士出身,在他身边也亲亲热热十多年了,颇知得他一些喜恶,他明白,大总统这么说,或许真有“忧国忧民”,但更多怕还是想在厘金上做文章,不论是中央或是地方,说白了,就是靠银子,中央若是没银子,就得任由地方做强,如果地方没银子,那地方自然就不可能离心离德,而地方上的银子,关键就是厘金。

    所以只有裁撤了厘金,切断了各地地方政府的财源。各省财政均由中央直接拨付,才能使政府将权力归于一身,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税收归中央还是归地方,看似一桩小事,却是关乎中央权力集中与分散的大事。凡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之时,财权是绝对不会放给地方的。

    想通这个环节之后,他才开口说道。

    “大总统,这废除厘金,可以说早于十数年前,各地商界便纷纷呼吁,而且清末那会也的确想废过,若是不是当年那帮子人听信谗言,怕这厘金也就大总统您裁过了”

    梁士诒提起这事时,看一眼袁世凯,清末时“裁厘加税”正是他主持的,只不过刚开了个头,大总统便被赶回家了。

    “不管怎么看,这件事都是该做的事,而且都必须要做的事。只是不知总统想怎么办才好?”

    “这去年刚弄好**党,这现在若是上来就裁了厘金……”

    抚着唇边的胡须袁世凯整个人显得极为犹豫不决。

    “是啊,到时只怕会有人说大总统您断了情意。”

    梁士诒又岂会不知道,大总统这么说的原因,现在大总统不过是刚刚选任,若是这时候宣布裁厘,到时地方上不知道会激起什么样的风波,若是让孙黄等人加以利用……

    “大总统,其实想裁厘金倒也简单”

    作为财政部次长的梁士诒这会趁机提出他一直想提,但却苦于没有合适之机的事情来。

    “哦……”

    轻应一声,袁世凯倒是没说话。

    “大总统,打从厘金制造出现之后,它就与海关的子口税产生矛盾,从而才有了后来大总统您主持新政时裁厘加税谈判,当时大总统不正是看到厘金税征收了相当重的国内关税,不但严重阻碍了本国商品的流通,而且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但本国商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失,而且外国商人的利益也大大受损。列强为了维护外国商人的利益,以裁厘作为加税的条件,因此裁厘可以借助外力”

    被梁士诒轻奉了个马屁的袁世凯淡淡地一笑,说道。

    “当初裁厘加税那是我想的,这还是李中堂当年的主意,我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大总统,无论如何,现在,关税可谓是中国第一大税,行以值百抽五之协定关税,每年便可得近六千万两关税,若行能收回关税,行以自主税,每年所得岂此亿万,大总统,收回关税,一为国之所需,二为民间之呼吁,而裁厘又为列强之需,若政府能巧妙运用两点,保不齐便……”

    “翼夫,裁厘、复关,都是大事,不可轻易为之,需稳步行事,裁厘也好、收关也罢,需徐徐图之,可现在,这张季直却是扔了一个难题给我啊”

    转到张季直说的那件事,袁世凯心里倒又沉下来。

    “而且,若是说这主意是张季直的,我却是不信”

    袁世凯摸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接着目中便闪动此神采。

    “过去张季直成天喊着要治淮,可却没能提出这么一个主意,这去一趟连云港,什么主意都来了,这不还是……”

    “大总统,李致远之才,有目共睹”

    既然大总统说开了,梁士诒自然也没必要再装下去,

    “李致远之才嘛……翼夫,他是为他自己啊,裁了厘,他附地的商品才能行通全国无阻,这小子,不敢冒这个头,才变着法的哄张季直出这个声,”

    淡淡一笑,袁世凯倒是显出几分得意之色。

    “那小子,他弄这个以运济淮,表面是帮张季直,可内里却是想在厘金上松一个口子,若是能在这运河上松个口子,这全国商界又岂会作而视之,这个口子一开,到时请愿的、呼吁的、通电的要求裁厘的商业协会,又岂止一人一家这小子,就是想松松土、晃晃根,到时候……”

    “到时候再趁势而起,请以裁厘,大总统”

    梁士诒接过腔然后笑起来。

    “到时大总统便可顺水推舟了”

    微笑不语的袁世凯这时却抬起眼帘看一眼梁士诒。

    “翼夫,这治淮不用政府出一分钱,本大总统若是回了,岂不落人指责”

    吐出这句话时,袁世凯却又是一笑。

    “不过,张季直身为水利局总裁主持淮海治理,到也不甚合适,这……”

    虽只是随口一句话,梁士诒便觉察出大总统话里透出来的意思,于是便连忙开口说道。“这经营之事,自当交由擅长之人,如此方能成事半功倍之效”

    第204章他要名,我下棋(求月票!)

    京城糊皮胡同“张宅”,这两进两出的宅子在前清那会曾属于一位朝中大员,后来清帝逊位,民国建元,这位以遗老自居的大员为了自身安全讲,便搬到天津租界,在民国建元后,各部成立,新官从各地上任,这京城中房屋一时紧迫,当时不少遗老一样,便京城老宅售出,以便在天津或上海租界置宅,而那位大员自然也难免落俗,只不过他那宅子售出的人却是着实有名“状元实业家”张謇,自然的,这两进两出的宅子,便易了牌改悬“张府”的牌子。

    “心史,快坐”

    见孟森来了,张謇先是合笑和他打招呼,然后才请他坐下,直到茶上了,孟森喝了口茶后,才抬头笑看着张謇,作为他的亲近幕友,他知道这时候张謇请他来肯定是有事相商。

    而上带着笑,张謇在从桌上拿出一份公文。

    “心史,这是大总统府发的公文,你过下目。”

    他口气看似平淡,但熟悉张謇的孟森却能觉察到他心中强抑着的不快,心下不禁一阵疑惑。

    “大总统的公文?”

    张謇冷哼一声。

    “我向大总统提议治淮,结果……”

    孟森接过信件,展开细看一遍,便明白了原因,成立京杭运管局,以京杭河运赢利治理淮河,但这公文却是发给淮海经略使,这一份却不过是转发给他这位农林实业总长的,换句话说,那位大总统一下子就扣住了张謇的命门。

    作为张謇数十年的好友、幕僚,对自己这位朋友孟森却是再了解不过,他好面子、好公义,好……反正身上有好的,也有坏的,就像他为人专断,在南通只有一个大生,还有一圈围绕着大生生存的企业,若是其它人想办什么企业,不是围着大生转的,那就是万万不能的,若是有人想在南通办纱厂,更是想都不要想,否则……过去还好,可这几年,不知多少南通人被他的这个脾气赶到了上海,现在又赶到了连云港。

    治淮,这是功在千秋之事,也是他的梦想,不说其它,若是淮河得治,负责之人,必定名垂青史,为治淮奔走了一生,眼看着这淮河将要得治,却又生生落到别人的头上,他岂能不怒,这会没摔杯子,便……

    “咣啷”

    这个念头不过是刚一闪出,这屋内便响起了一声瓷器的碎裂声,搭眼一瞧,果然还是摔杯子了。

    “他李致远……”

    不等张謇把话说完,合起书函的孟森却哑然失笑道。

    “好一个项城公啊,当真是他项城公啊”

    虽说只是一句话,但却让张謇的心下的火气一压,忍不住问道。

    “怎么?项城公耍的什么花样?”

    孟森笑了好一会后,才悻然说道。

    “今天我算是见识到项城公的手段了。”

    他的这句话,倒是让张謇更是摸不着头脑,不过隐约的他还是能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尽管下午接到这份公文时,他已经将这一切归罪于李致远。

    把公文搁在几上,孟森拍着扶手哈哈笑道。

    “啬庵,你是身陷局中,才有现在的当局者迷啊,这项城公打的什么主意,你会不知?”

    思索片刻,张謇恍然大悟般的喊一声。

    “好他个袁项城啊”

    这会张謇才算是明白袁世凯的心思,这简单的一招着实非常厉害,公文是转给自己的,实务是交给李致远的,正点上却是想挑起他和李致远之间的矛盾。袁世凯这一招简单到了极点,根本就是……利用自己好名之心。

    如果因此和李致远产生矛盾,李致远不过是过江龙,而他张三却是地头蛇,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在苏北地界上,张李发生矛盾,最后落得张李皆损的局面不说,而受益的却是他袁世凯。

    干咳一声,刚摔倒杯子的张謇神色显得极为尴尬。

    “这当真是袁项城的手段啊,害得我差点一时不查,就着了他的道了。”

    孟森则是在心中暗赞,他这句话非常得体,保住了自己的面子。

    “这离间计啊……啬庵,你可勿要中项城公的圈套。”

    嘴上这般说着,孟森却知道,这件事的问题是公不是张季直心胸狭隘,虽说在南通他有些专横,可对李致远却是带着对后辈的欣赏不说,甚至还有些钦佩之意,但理智归理智情绪归情绪,若是让李致远得治淮之名,怕为治淮奔走一生的张季直,怎么也过不了这一关。

    看一眼地上那碎裂的茶杯,张謇皱眉道。

    “我倒不是怪致远,也知道这是袁顶城的诡计,只是……哎……”

    叹口气,只要一想到那淮河得治的一幕,想到主持之人名垂青史的一刻,他心里便怎么也绕不过那个弯来,毕竟,受益八千万民众,活千万之民,人这一辈子能做成这么一件大事,这也不算是虚度年华了。

    张謇的这番话倒是让孟森在心下点点头,却知道这一关他怕是过不了,可若是过不了这一关,即便是今日自己说通了他,明天他见着治淮开始,没准就会对李致远生出怨气来,到那时,袁项城的计谋自然也就得逞了。

    只怕到时……

    “啬庵,其实,这件事啊,关键在李致远那”

    点头同意孟森的见解,张謇却脸容一沉。

    “以运济淮,这件事倒是出自致远之后,但后来却是由我将此事上书大总统,现在大总统将此事交给李致远,倒也是任用能贤,但……现在大总统已将这事交给淮海经略使,他又岂敢回之”

    他的话只让孟森于心中暗叹,知他还表面仍从容自若,淡淡说道。

    “啬庵,不妨等几天再说吧”

    孟森知道这件事,只怕不是一时片刻能说透的,若是李致远想不开想不透,那……心下摇着头,对素未谋面的袁世凯,孟森的心里除去佩服,也就只有佩服了,权谋如此者,当不上大总统,怕还真没天理了

    连云港第一大街101号,与第一大街两侧一栋挨一栋的建筑不同,101号却突然向内侧凹陷近一公里,一片开阔绿地,这看似广场却又似花园,而在这花园广场的尽头,却是一栋坐北朝南巍峨的中国明清式建筑,高大、细腻而华丽的东方宫殿式建筑,从耸立起的那天起,便总地给人一种错觉,来到这,似乎来到了紫禁城的某个角落。

    门口浮雕,阶梯左右,两只巨大石狮坐守。石狮两侧有两旗台,旗杆与大厦齐高。由台阶可上二层,门头上方及檐部汇聚了各种精美雍容的装饰画形、吉祥图案,帝王宫殿的色彩。屋檐下是斗拱和梁,屋顶盖以绿色琉璃瓦,装饰有仙人和小兽等,怎么看其式样与京城的故宫极为相似。

    而这栋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便是淮海经略府,其在营建时亦是此时最先进的政府办公大楼,而连云港博物馆、连云港图书馆分立东西两翼,只不过尚在修建之中。

    对于月前刚装修完工的淮海经略府这栋面积近万平方的建筑而言,因工作人员不过只有几百人,而显得有些冷清,经略使办公室位于四楼,电梯可从地下停车场直达此处。

    “高,实在是高”

    看着手中的公文,李子诚差点就喊出那句“高家庄的高”了,这袁世凯的精明,果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经略使,这大总统,未免也忒小肚鸡肠了”

    陈陶遗看一眼那公文,便知这公文怕是居心不良,这位前国民党江苏省支部长,对袁世凯根本就没多少好感。

    他的话听在张一麟的耳中,却让他忍不住一笑,在淮海经略府也可以算是群英会了,陈陶遗这原本回家隐居的国民党人,被请了过来,就连他也被从程德全的幕府中挖了过来,这经略使府啊……热闹。

    “仲仁,你有什么看法?”

    相比于陈陶遗的抱怨,反倒是张一麟的笑声吸引了李子诚,设府开幕,曾经只存在于小说中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事实,甚至直到现在,自己还有些怀疑这经略府的真实性。

    “经略使,您不是已经看出来大总统的打算了吗?”

    对“以运济淮”入府后,张一麟也有所了解,知道这是眼前的经略使假张季直之后上报的大总统,他压根就没有想争治淮的心思。

    “打算是看出来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可……”

    “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经略使若想于江苏安稳,张季直是必需笼络之士,可若是接了此差,以张季直的性格只怕……”

    陈陶遗的轻声说着,但话到最后却是一顿,最后又沉声说道。

    “其实关键是淮河”

    “经略使,正如公瑶所言,治淮若成将是功在千秋之事,啬庵先生向以治淮为已任,一来固然是因其为家乡于淮下,而另一方而却是……”

    “名声”

    说到名声,三人都笑了起来,而李子诚在露出笑容后,又笑说道。

    “什么名不名的,我不在乎,他好名,就把这治淮之名留给他吧”

    话音落后,李子诚目光微敛。

    “现在还差一步棋啊”

    “一步棋?”

    面对两人的诧色,李子诚端起茶杯,先啜一口茶,然后伸个懒腰。

    “就是一步棋,这次,我要下盘大棋”

    第205章合肥魂(求月票!)

    甲寅年四月,京城内外早就是一片春意盎然,有柳的地方柳绿,有桃的地方桃红,有水的地方也早已是冰融凌解,碧波荡漾!不过,胡同深处的老朽们,却依旧连毡帽也舍不得丢,他们蹲在朝阳的旮旯里,有一咯嗒无一咯嗒地聊着家常,至于那大总统什么的?谁也不关心,连散散落落的四合院也都静悄悄的。

    但是,府学胡同却不同。

    自从去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起,这条胡同就变得热闹起来,一拨一拨大员,前呼后拥,出出进进;一辆一辆车马,铃声叮咚,往往返返,常常把胡同塞得水泄不通。

    府学胡同里是段祺瑞的府第,段祺瑞是陆军部总长。在那个风云多变的岁月,执掌着全国军队大权的段祺瑞,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更何况头上还有一顶“缔造共和”的英雄桂冠,国中谁人能比上他!

    段祺瑞原本住在西堂子胡同,那里的四合院并不比北京城里的其他四合院大多少。府学胡同这个比普通四合院大了好几倍的四合院,是袁世凯的。作为私宅,袁世凯花了30万大洋。房子刚买好,他便被朝廷以“足有疾”送回原籍“养疴”去了。临走之前,袁世凯把段祺瑞和夫人张佩蘅叫到面前,将这宅子赠给了段祺瑞。

    说来又巧,这房子正和陆军部住处相连,段祺瑞作了陆军部总长,为了便于做事,便把隔墙打了一个通道,安上一个门,两处就通达起来。朝廷散板了,新政刚开始,军政人等自然惶惶不安,那些军中头头,地方上的督军,还有巡抚,提督以及北洋系的“哥们”,便擦肩挤背地朝段祺瑞面前来“烧香拜佛”,这府学胡同自然热闹非凡起来。

    不过最近这几天却有些异常,这位地的府院胡同的段公馆院子里陡然静悄起来,这从去年起段祺瑞官运亨通,喜事连连,在陆军部稳坐总长交椅的同时,去年5月又暂代国务总理;7月17日把代总理让给朱启钤了,两天后,又再代国务总理,参与调兵镇压“二次**”,8月26日段祺瑞把总理再让给熊希龄,自己只担任陆军总长了,到年底,往武昌“迎接”副总统黎元洪入京,身为陆军总长的段祺瑞暂代领湖北都督的命令。

    年前,大总统又召段祺瑞回京供职,没过几天又兼领河南都督,调集豫、鄂、皖等省军队镇压白朗起义,前些天袁世凯招段祺瑞进京重任陆军总长。可就有最近几天,却有一些异样的风声传来,说是大总统设立“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为政府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将陆军部的权力收归己有,陆军总长降为办事处的一个办事员。

    中国官场素来如此,趋炎附势者众,一开始众人还以为不过这谣言,可当消息从大公子的口中说出来之后,众人岂还会不当成个事。

    于是这府院胡同段公院冷清下来,到也是意料之事,谁没事还去趋一“办事员”的势,更何况,别人也能从中猜出一些信息,怕是大总统对段芝泉不再信任有加了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趋炎附势之辈,有的人自然不同,至少那位在段祺瑞得势时大量任用亲信,曾告诉他要小心“树大招风”有着“摇扇军师”和“合肥魂”之称的陆军次长徐树铮对段祺瑞却依是忠心耿耿。

    “又铮”

    放下手中的棋子,段祺瑞突然说了这么一句话来。

    “嗯?”

    “听说,最近张季直闹了一个笑话?”

    “是有此事”

    徐树铮点点头,自从段祺瑞“半休假”后,他几乎从不出门,所以一些“京中趣闻”,只是略有所闻。

    “说来也奇怪,张季直认为,现在的巴尔干危机,很有可能导致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

    “哦”

    段祺瑞应一声,然后睁开眼睛,看着徐树铮。

    “你怎么看”

    “有那么几分道理”

    徐树铮倒是没有隐瞒自己的看法,

    “或许只是只言片语,但若是细细分析的话,却能看出来,这并不一定是张季直的狂想他们认为是笑话,而我……”

    笑几声,徐树铮才说道。

    “我才会将几名学生派到奥匈和塞尔维亚,相信很快就会有消息传来。”

    “把你的分析说来听听”

    不再看几上棋局的段祺瑞端起茶杯,全是一副准备听徐树铮讲解的模样。

    “嗯,按张季直的说法,欧洲的局势,因为军事同盟的关系,就是一环套一环的五连坏,这五连环,就是德国与奥匈,还有就是法国、俄国与英国,若是五国间都未卷入战争,那么则相安无事,可若是双方某一方卷入一场与另一方利害攸关的战争,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五国大战,甚至还会卷入他国……”

    “嗯,是这个理,德、奥、英、法、俄,当今五大列强如相互开战,那么其它小国,自然也没有中立之说,有的只是选择站队的份,要不然,被其中一方认为可能加入另一方,到时啊……”

    啜一口茶,段祺瑞的语气间透着些无奈,小国、弱国在国际事物中,只有紧随大国,否则根本就没有生存的余地。

    “而现在,巴尔干,就是能引爆这五连环的火药桶”

    “这句话,我听说过,这是当年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把巴尔干地区称为可能引起欧洲大战的火药桶。”

    段祺瑞的话换来徐树铮的点头,然后他面上却又露出一丝笑容。

    “总长,可以这么说,这个火药桶,当年俾斯麦想解决,但他解决不了,他只不过是把火药桶的引线加长了而已”

    正是因为张季直的笑话,徐树铮才会注意到巴尔干,然后不断的翻看巴尔干的资料,甚至还向各国公使馆的外交官和军官们请教,才知道巴尔干那个过去几乎没听过的地方,竟然能牵动欧洲所有的列强。

    “说来听听”

    虽说有兴趣,但段祺瑞还是那副淡然模样,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一般。

    “……通过两次地中海协定使巴尔干同近东问题联系到一起,促成俄国,英国,意大利和奥匈之间的互相遏制。可是,泛民族主义的狂潮使这种复杂的结构有随时瓦解的危险。俾斯麦利亚当年不过是自己的实用主义的灵活手段和威望能暂时强压住烈焰,但是这种情况又能维持多久呢?俾斯麦当年就曾预言过,一旦俄奥开战,无论谁是进攻方,德国都别无选择,只能加入奥匈帝国一方……”

    “但俄奥之间有可能爆发战争吗?”

    “所以问题,还是在巴尔干”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大清要完 晋末长剑 我在现代留过学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活埋大清朝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我的谍战岁月 不是吧君子也防 大明烟火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蜀汉之庄稼汉 红楼琏二爷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穿书之女配的分手日常 唐朝从当村长开始 晋末长剑 机战之无限边境 沉溺 希腊神话 北齐怪谈 改造大唐从养猪开始 万历明君 巡狩江山 木叶之风暴之主 秘密部队之龙焱 大清要完 大汉帝国风云录 穿越兽世当神棍 我在木叶练吐纳 星海王座 沉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