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来投1(第 3/4 页)
户务堂一样如此,开垦土地,兴修水利,收集肥料,养鸡养猪,饲养牛羊,目前都需要很大的投入。
还有庄民的生活用品,吃的酱醋油肉,用的煤柴服饰衣被,随着人口的增多,这方面支出都越来越大。
现在进庄之人,都会有两套服饰发下,春夏一套,秋冬一套,夏天要来了,各士兵庄民的夏服,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
为新安庄缝制衣衫制服,已成为了周边妇女的稳定收入之一。
还有各种各样的配套,自发产生的服务,如窥到新安庄需求,专门为庄民种菜的,专门为庄民养猪的,专门为庄民养鱼的,专门挑来柴火秫秸来卖的。
现在周边乡民除了种田,就是围绕新安庄需求搞第三产业。
又因为庄中包吃住,就算庄民们开始节俭,他们慢慢也发现了,手中有越来越多可以消费的闲钱,花光了也不怕了,因为总有吃,总有住的地方。
他们现在一年薪俸至少六万两,随便漏一些出来,也足以带动非常庞大的消费市场了。
这也是现在新安集越发兴盛的缘故,越来越多的人赶到这边开店设铺,睢宁、邳州、徐州各地都有,便如徐州人开设的“万源长”酒楼,那就是内中的典型代表。
更恐怖的是新安庄对原料的需求,煤铁,油盐,铜铅,粮米,布料,棉花,什么都要,动不动就购入几千两银子。
现在的新安庄,耸立在黄河边上,尤如一只怪兽,不断的吞吐呼吸,吃进来的是原料,喷出去的是银子。
越来越多的商人看好新安庄这个新兴市场,形式一片大好,但内中的压力只有杨河才知道。
“一直都是抢,总算有一些正经的收入了。”
杨河一直忧心新安庄的自我供血能力,这日看过庄前的高梁地,心下才略略松些。
这边有原“李庄”庄民种的高梁,九千多亩,虽此时高梁产量不大,每亩只六七斗,但离收获不远了。介时也有六七千石的收入,极大填补了他库存支出的压力。
此时他却是在新安集内,陈仇敖等护卫陪在旁边,又有邓巡检跟着说话,还有弟弟妹妹瑛儿谦儿由杨河一手牵着一个,随意在集内迈步。
杨河事务繁忙,已经好久没有这样陪弟弟妹妹了,这让二人非常高兴,特别妹妹瑛儿,进了集后,就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有时看到什么好看好玩的,就不时的拍手欢叫。
杨河脸上带着微笑,从北门进集后,他就下马走路,近距离的感受集内情景。依他来看,新安集确实繁华了许多,店铺摊位比往日多了很多。特别铺了碎石路后,地面好走。
加之清洁工时时打扫,非常的干净。
这点也是杨河治下的特点,安全又整洁。
不过集市潜力还有待挖掘,新安集若睢宁县城那么大,但除了两条长街,余者商铺还是寥寥,便是两条长街,沿街边也仍有大片大片的土地闲置。
但邓巡检已经非常自豪,他告诉杨河,现在新安集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有,假以时日,新安集定不输于台庄集那样的大集市。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