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2001:太空漫游》(第 3/4 页)
斯坦利在制作同名电影的同时,克拉克正在努力完成小说的最后一稿!
于是在1968年的春天,电影比小说早几个月诞生了,很多读者都觉得小说解释得太多,破坏了电影的神秘性,不过克拉克却觉得印刷文本原本就该比电影展示出更多的细节来。
把电影跟小说相比较来说,林翰还是更加偏爱小说一些,这并不是说电影拍得不好,而是电影跟小说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字蕴含的信息很多都是影像不能呈现的!
从第一部小说可以看出来,克拉克大概根本没有打算写后面三部,小说的情节跟电影略有出入,但并不影响大局。
可是从后面的《2010:太空漫游》开始,小说情节就跟前面一部小说有出入了,反而跟电影情节挂钩。
这大概是因为电影太有名气,所以作者就顺便跟着电影续写起来,但只是部分细节,并不影响故事大局!
小说跟电影都十分伟大,同时也有很多被誉为神预言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太空漫游》的牛逼之处。
电影跟小说都是在1968年上映、出版的,那时候人类还没有登上月球。不过就在几个月之后,美国人就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号的宇航员们都看过这部电影,还在飞船里面播放了《蓝色多瑙河》!
电影一开头的航天飞机,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存在,更不要说是空间站了。
甚至连进入空间站的声纹登陆,这一直到几十年之后的现在才实现!
最惊讶的其实是1970年,阿波罗13号遭遇意外,向任务中心报告的第一句话是“休斯顿,我们出问题了!”
这几乎就跟小说里面的台词一模一样,不知道纯属巧合,还是因为宇航员们不经意在模仿。
而到了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探测器应用了本书中设想的技术,并且在2013年代表全人类正式飞出太阳系,走向一个全新的未来!
当旅行者号还没有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它传回了第一批土卫八的图片,这几乎跟小说里面描述的完全一致,众多科学家都被克拉克的预言吓了一大跳!
不过放在林翰这边的话,他如果写出这些东西来,外界肯定不会说这是成功在预言,而是会觉得这刚好跟历史还有事实挂钩,更加具备真实性跟代入感。
很多小说就是这样,采取似是而非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们分不清楚那究竟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故事,从而更加沉浸在故事里面!
……
“因为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既然是国内第一次将文学作品带入太空中,那么林翰觉得太空漫游这个题材跟内容非常适宜,不过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航天中心的领导们肯定希望林翰的新书是以国内为背景的,而不是这样外国人为背景,这如果放在以往的话,肯定要背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