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辽东叛军(第 3/4 页)
朱紫怡丝毫没有一点的羞涩之意,整个大厅,也只有他和方世玉两个人罢了,至于两旁服侍的宫娥,直接被朱紫怡给无视了!
“大胖小子?我比较喜欢女儿!”
方世玉正和朱紫怡说话间,一名小太监紧忙跑了过来,躬身在方世玉的身边道:“殿下,殿下!”
“怎么了?”方世玉疑惑道。
“有人敲响了登闻鼓!!人已经被带进宫了,陛下的意思是让殿下先询问缘由,自行决断后去养心殿见驾!”
小太监语气平缓,不急不躁的说着。
方世玉愣了愣,登闻鼓哎,别的王朝设立登闻鼓,就是给老百姓看的,朱元璋这个登闻鼓是真的特么好用。
只要敲了登闻鼓,在洪武一朝,是肯定能得到皇帝的召见,最差,那也是皇太子朱标处理,然后上报老爷子。
如果朱元璋对朱标的处理方式和结果不满意,还是会亲自出面处理。
在洪武朝,登闻鼓就是贪官污吏的警钟。
什么狗屁的僭越,民不告官,在洪武朝不存在这种事。
“那快去吧,老百姓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朱紫怡连忙开口说道。
反倒是方世玉微微停顿,看了看身上的衣服,开口道:“来,换常服!”刚刚从詹事府罢工,去了一趟武英殿。方世玉还穿着一身赤红色的莽龙袍,穿这样去见老百姓,虽然可以彰显皇家威仪,但方世玉反倒认为,这种威仪,不要也罢。
脚步急促,一众宫娥翻箱倒柜的找出一套常服给方世玉换上。
看着朴素的妆容,方世玉照着铜镜道:“人带到那里了?”
“就在金水桥等着。”小太监连忙开口说道。
方世玉点了点头,迈开步子,快速向着金水桥的方向走去
十余个小太监跟在方世玉的身后,毕竟外人进宫,虽然经过了层层检查,身上不会有什么危险的东西。
但安全还是要保障的,让人打一拳头也不舒服不是。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当方世玉出现在金水桥时,两男一女,站在金水桥上看着内河,心中万丈宏情。
原来,他们也是可以进到皇帝老子住的地方。
“老乡,哪里来的?”方世玉上前躬身作揖。
那老者倒是有点见识,认出了身后的太监,而方世玉虽是作揖,但弯腰的程度却不大,铁定是个主人。
老者名叫李顺,拉着儿子和外孙女跪在地上道:“陛下啊!!!”
“老伯,可不能这样叫,我是天雷王,并非是皇帝,陛下将政务交到我的手里,今天听到老伯敲击登闻鼓,想必是有什么冤情要说,你们有什么事情,跟我说就可以了,我可以为你们做主!”
“冤情,对,我们有冤情,您是天雷王殿下?”李顺一脸凝重的看着方世玉道。
“老伯年岁不小,怕是比陛下还大一点了,快起来,坐着说!”方世玉上前扶起了李顺,身后的小太监也是颇有眼色的,赶忙快步上前,拉着李顺的儿子以及外孙女起身。
“老人家,有什么事情,现在可以说了!”方世玉直接席地而坐,一群太监站在身后,遮挡住了阳光,方世玉开口道:“都坐下来!”
“诺~”小太监们哪里还敢迟疑,如果他们有权力坐着,谁又愿意站着呢。
二十余人两相对望的坐在金水桥上,方世玉道:“老伯,哪里人啊?”
“老朽,呜呜,老朽是西安府,蓝田县人士。”李顺说话时,颇有些泣不成声,也不知是因为感受到了大明皇家的对民亲情,还是怎的,泪眼婆娑的看着方世玉。
“蓝田县人士,你们蓝田的官员有问题?那你们应该直接捆了他,押到陛下面前,当面对质啊!”
方世玉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开口说道。
欧阳伦的事情,方世玉督办的,但方世玉还真的不知道,蓝田县令被拉下马,送进了锦衣卫诏狱。
这个蓝田县的县令,充其量只是个八品官,甚至蓝田县的任免,都不需要朱元璋同意,吏部可以直接调任。
而捆绑官员到朱元璋面前对质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为了这件事情,朱元璋还连杀了好几个封疆大吏。
“没有,没有,我们是来送万民书的!”李顺从怀里取出来一份万民书,恭敬的递给了方世玉道。
“殿下,一定是锦衣卫,滥杀无辜,欺行霸市,他们抓了蓝田县令陈大人,可这陈大人,真的是个好官,十足的好官啊,他怎么会是贪官呢!”
“他在我们蓝田县,兴修水利,搭桥铺路,赈灾难民,功德比青天啊,蓝田县在他的治理下,发展的也是很快!”
“如今锦衣卫突然抓了人,说是陈大人贪污官粮,参与了驸马都尉的走私一事,可陈大人这么好的官,他怎么会贪污官粮,更是牵扯上了杀头的买卖!”
李顺泣不成声的说着。
似乎在他心里,就只认准了,这陈大藻,就是个好人好官。
“陈大藻?这个人我倒是有点印象,锦衣卫上报说,他在蓝田县,明知欧阳伦贩卖朝廷严令禁止的违禁品。为了帮助欧阳伦凑齐五十辆大车,监守自盗,贩卖了一千三百石官粮,那些官粮,可是老伯们灾年的时候,糊口的粮食!”
“没了它们,一旦蓝田县出灾情,乃至整个西安府出现灾情,朝廷的赈灾粮还没过去,老乡们就要饿殍遍地了!”
大明朝廷在每个县城都有官粮仓,州府里是大粮仓,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灾情的时候,朝廷反应不及时,物资运输不到位。
让老百姓出现饿死的事情。
蓝田县的规模,官仓内每年储备粮是一千五百石,近十九万斤,熬粥节省的话,足够西安府调粮的时间。
而就算整个西安府都是灾情遍地,有了这笔糊口粮食也足够朝廷腾出手从其他地方,快速运输赈灾粮过去。
也足够朝廷腾出手从其他地方,快速运输赈灾粮过去。
或许还是会饿死人,但这个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李顺道:“陈大人不会的,他是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偷盗官粮的事情,肯定不是他干的。”
“爹,会不会是王师爷干的?”李顺的儿子,李麻开口说道。
闻言,李顺用力的点了点头,看着方世玉道:“对,殿下,您一定要明察秋毫,我们县里的师爷,奸险恶毒,善于钻营,这件事情,可能真的是他干的!”
“师爷?”方世玉眉头紧蹙,这个名头他是知道的,师爷就相当于县令的私人秘书,在明朝以前,地方官的师爷,都是地方的乡绅担任。
而到了明朝,乡绅力量虽然没有什么减弱,但世家大族是彻底废了,而朱元璋也摒弃了乡绅做师爷的前例。
让县令自行招募,而这样一来,师爷在朝廷就是不挂名,没名没分,县令自己掏钱给师爷发薪水。
这也是为什么底层官员养不活家人的原因。
李麻道:“对,对,肯定是他没错了,他家就是做粮食买卖的!”
微微错愕,方世玉看了看身边的小太监,迟疑道:“那老伯希望朝廷怎么处理?”
“最好能放了陈大人吧,他真的是好官,官复原职,继续在我们县做县令最好不过了。这万民书,是蓝田县的百姓自发写的!”
“都是民心之言论啊!”
李顺神情激动的说着。
方世玉点了点头道:“这件事情,扑朔迷离,朝廷还要仔细查一查,如果真的如同老伯所言,那朝廷一定会秉公执法。”
“来啊,送几位出宫,先安排在驿馆休息,我去见陛下!”方世玉说着,看着一群小太监把李麻父子爷孙三人送出了皇宫。
转过身,方世玉叹息一声,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迈步向着养心殿的方向走去。
毕竟老爷子要他来做这件事情,也要他回去复命。
或许老爷子是真的想让这种民告官的事情,一直传承下去!
......
养心殿。
方世玉望着正怡然自得的老朱头,躬身道:“陛下,我回来了!”
“问的怎么样?聊了些什么?”朱元璋神色平淡道。
上前两步,来到朱元璋的面前,方世玉这才开口说道。
“根据他们口述和这万民书,我倒是认为,这件事情或许和陈大藻没什么干系,那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师爷,反倒可能是始作俑者!”
“那你打算怎么办?”朱元璋好似在考校方世玉一般,语气严厉的询问道。
-->>(第 3/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