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三十九章 涨工资(第 2/4 页)

    “微臣领命!”陈迪心中盘算着,如果能卖出去,或许也没什么不好的,毕竟朝廷有了更好的火器,淘汰下来的火器,用起来也不方便。

    放在仓库发霉,形同鸡肋!

    方世玉道:“退朝!”

    说罢,方世玉起身,刚走两步,突然回头补充了一句道:“低物价,高薪水!户部重新拟定一下九品中正制的俸禄标准,送到乾清宫去!”

    户部衙门。

    夏元吉的门槛都被踩破了。

    无数的朝廷大员,不论是四品的,五品的,或是三品的,二品尚书,一股脑的全都挤在了夏元吉的衙门中。

    这可是切实关乎到他们的生存之计啊。

    张紞道:“夏元吉,你打算怎么拟定二品的俸禄?”

    “夏尚书,您可一定要拿捏好了,殿下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你,肯定是真心实意想要给我们提高薪水了!”

    “可怜我家的老狗,要是早点提高俸禄,它也不用饿死了!”

    夏元吉坐在椅子上,看着面前的众人,心中无奈,方世玉把这事交给夏元吉来统计,做好了,夏元吉是所有朝臣眼中的大功臣,大恩人

    可一旦做不好,或者说,方世玉只是让夏元吉出来背锅,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给百官涨俸禄,那夏元吉在朝中,就要受尽无数人的排挤。

    大家都会认为,夏元吉定的俸禄太高,让方世玉不满意,从而阻断了他们涨俸禄的可能。

    夏元吉叹息道:“大家都别挤了,这件事情,我还是要去问问殿下,听听殿下到底怎么说,如果真的要给诸位涨薪,那也应该让殿下那个水准出来!”

    夏元吉摸不清方世玉的意思,又不愿意做这得罪人的事,若是他做好了,成为文官眼中的恩人,受尽吹捧,会不会被忌惮,然后除之后快?

    虽然这个可能很小,但夏元吉好不容易做到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而且户部国库是真的有钱,太特么富裕了。

    洪武二十八年,朝廷第二版大明宝钞,印刷总额是三十万万,这笔钱会投入到各行各业,让整个大明快速发育。

    而朝廷的官仓,粮食存余四千万石,足够保障十贯宝钞斗米的购买力,更重要的是,国库里还有很多,很多的黄金白银。

    张紞看了看夏元吉离去的背影,心中狐疑道:“殿下真的是要涨薪吗?”

    然而,夏元吉到了乾清宫,却被拒之门外,林旺挡住了夏元吉道:“夏大人,殿下连日赶路,日夜操劳,已经歇息有什么事,大人还是等明日再说吧!”

    “明日再说?”夏元吉一脸茫然的看着林旺。

    此时,方世玉正坐在庆慎郡主的屋子里,哪里是在乾清宫歇下了,看着躺在床榻上的庆慎,方世玉笑了笑道:“三国通俗演义的作者,我帮你找到了!”

    “殿下,妾身......”庆慎一脸哀愁的看着方世玉,这个时候的她,感染风寒,浑身乏力,起身都困难,更别提去见人了。

    “会好起来的,安心养病吧!”方世玉摸了摸庆慎的额头,高烧已经退去了,按照经验,应该是再歇息几日就好了。

    只是庆慎有气无力的艰难起身道:“谢殿下关心,殿下日夜操劳国事,还是先回去歇着吧。。”

    庆慎郡主扭过头去,方世玉心中狐疑,这时,朱紫怡走了进来,见到方世玉,面色沉重道:“殿下终于有时间来后宫了!”

    “这不是出宫去江宁了嘛,回来晚了点!”方世玉尴尬的说道。

    朱紫怡端着药汤来到庆慎郡主的床榻边,扶着庆慎郡主喝药,对方世玉翻了翻白眼道:“出宫也不知道说一声。”

    “说一声带你一起出去是吧?得得得,我不在这里烦人了,你们玩吧,我走”方世玉见庆慎郡主一时不好,也不愿打扰他歇着。

    待到朱紫怡扶着庆慎郡主喝了汤药后,二人一并出了屋子

    方世玉道:“怎么突然病的这么重?”

    “太医说是夜晚着凉了,估摸着应该是应天也开始变冷,庆慎从小生活在辽东,对这边的气候不适应吧。我们去东胜神州的时候,一开始不是也病倒了一大片吗?”

    朱紫怡吐了吐舌头,嘟囔道。

    “东胜神洲,是啊,这都三年没动静了,要不去见见冯诚?”方世玉突然想起来,朱高炽那个小胖子在东胜神洲呢。

    朱紫怡道:“行呗,东胜神洲确实是个好地方,就是人太少了,对了,你还记不记得,要向我证明浑天说?”

    “浑天说?”方世玉微微一怔,瞬间回过神来,笑了笑道:“那肯定是要证明的,等蓝玉回来的吧,下次外出海贸,一千艘船就够了,另外派一支舰队,从东边走!”

    方世玉笑了笑,这还是他和朱紫怡,在东胜神洲的一个约定。

    夏元吉等在乾清宫,在宫门外来回踱步,大明朝廷的俸禄,因为早期金银短缺,一直都是靠着实物和宝钞发放的。而大明朝廷的俸禄,有史以来,连创新低,数千年官宦体系,就没有比朱家皇帝给官员的薪水更少的皇族了。

    因为早期大明的税收,多以实物为准,收取宝钞,也只是近几年方世玉理政,才逐渐推广开,朝廷收商税以宝钞为准,田亩税可以进行实物和宝钞混杂缴纳。

    而这样一来,洪武初期的宝钞烂印,朝廷不收,造成的宝钞疯狂贬值,朝臣们的俸禄,宝钞就跟擦屁股的纸一样,不值一提。

    真正能看的也只有粮食俸禄了。

    而洪武朝的俸禄,九品官员,最低层的官员,年俸禄六十石粮,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五石粮,一石粮后世一百二十五斤,五石粮六百二十五斤。

    当然,吃是肯定饿不死的,但这个俸禄也只能保证他们不被饿死。

    往后呢?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家中琐事,上孝高堂,下养子孙。

    而一石粮的价格,也不过是千八百贯宝钞罢了,这还是随着宝钞的购买力回升,边疆地区的官员还好。

    哪里的粮价,相对稳定,能达到朝廷定价的最高标准。而江南呢?这里可是整个大明的产粮重地,随着红薯,玉米,土豆的出现,直接导致粮价疯狂走低。

    粮食便宜了,官员们以粮食计算俸禄,变相的俸禄也变低了。

    方世玉提倡低物价,高收入,控制低收入高物价的出现,影响国计民生,而最后整个大明帝国,只有官员是低收入,高物价的群体。

    粮食连年增产,价格一路走低,产粮重地的粮价一路跌破朝廷定制的十贯宝钞一斗米。

    应天府的粮价因为人口密集,还算稳定,偏远地区,不产粮的地方,粮价最高也没有超过十七贯宝钞一斗米。

    而宝钞的购买力,随着各地的粮价有所偏差,也会有不同的情景出现。

    云贵地区的九品官,将米粮卖出去一半,可以获得两千贯左右的宝钞,购买力也就大致相当于一五年代的千余毛爷爷。

    可应天的九品官,将一半的米粮卖出去,只能获得一千四五百贯宝钞,无形之中就少了五百贯宝钞。

    当然,这些俸禄供养一个官员,那是绰绰有余了,甚至年年存粮,但官员的账目可不是这么算的。

    他们既然当了官,又怎么能让高龄老母,家中娇妻,膝下子嗣去自食其力,相反,他们还要给自家的孩子,寻找社学,私塾,读书识字。

    那些粮价较高的地区,还算好的,卖出去的米粮,维持家中用度,柴米油盐算是能勉强度日。

    至于说喝茶?那真的是奢侈的生活。

    相比之下,江南富庶之地,粮价走低,又是朝廷中枢,方世玉也不允许粮价超过十贯宝钞一斗。

    至于说,朝廷卖粮,会不会有商户囤货居奇,如果真的到了朝廷官仓放不出来粮食,这些商贾高价售粮。

    或者是捏着粮食,不外售。

    那距离抄家灭族就不远了。

    囤货居奇?你把货囤起来,也是给朝廷囤的。

    而且,应天府的粮商,大半都是皇商,极少数的粮商,还要经过户部审核批准,才能在应天府售粮,并且粮价是朝廷一手把控。

    根本不给商人对粮食定价的一言一语的发言权。

    而这就直接导致,应天府周围,商业发展迅猛的同时,民间百姓,夫妻两口子一并务农,做工,一个壮劳力,在工程项目中,一个临时小工的日工资,都达到了五十五贯宝钞。

    如果有一定的技术,应天府也有朝廷的工匠局,在龙江更是有着朝廷最大的造船厂,一个龙江造船厂的技术工匠师父,月薪都有四千贯宝钞。

    数年的累积,整个大明,似乎真的只有官员是低收入的群体,他们既不愿,也不能让娇妻,老母做工,补贴家用。朝廷的俸禄就这么多,花了就没了。

    而如此一来,随着物欲横流的年代到来,国泰民安,江山稳固,四方蛮夷具是臣服,政体稳定。

    这贪污腐败,自然就出来了。

    许多人并不是心中多么喜欢贪腐,但面对朝廷给的俸禄,都快无法让自己住大院子了,都要露宿街头了。

    许多底层官员,那点微末的俸禄,真的不够看了。

    九品官员,勉强糊口,温饱不愁。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骗了康熙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晋末长剑 活埋大清朝 大唐腾飞之路 寒门崛起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大明烟火 大清要完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谍影:命令与征服 我的谍战岁月 我在现代留过学 不是吧君子也防 蜀汉之庄稼汉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万历明君 北齐怪谈 秘密部队之龙焱 晋末长剑 沉溺 希腊神话 机战之无限边境 星海王座 大清要完 撩神[快穿]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办公室潜规则 诸天机缘从吞噬开始 大汉帝国风云录 不是吧君子也防 世子妃 全唐诗 佣兵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