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东瀛也配有领海?(第 2/4 页)
并且着手限制欧阳伦九族内的科举!
洪武二十七年,初!
年节时分。
方世玉让礼部邀请诸国使臣来京朝贡,各国使臣满怀期待,虽然每年朝贡确实繁琐了些,但朝贡的机会有限,采购的数量有限。
朝贡的次数多了,可以采买的货物数量,自然爷会跟着节节攀升,而这个时候,一群人围拢在方世玉的面前。
大有一番,要将方世玉当成亲爹供奉起来的架势。
毕竟,明初的规制,许多番邦都是三年一贡,为了获得更多的采购名额,各国使臣使出了浑身解数,争的面红耳赤。
“兄长!”庆慎郡主在人群中似乎看见了一道熟悉的身影,刚要动作,一旁的朱紫怡轻声咳嗽道:“既是嫁入天家,便不能在以兄长之称。依照礼节,他见了你,是要行礼的。”
朱紫怡不给庆慎郡主机会,挡在她前边,庆慎郡主只能低着头叹息,心中虽有千百不愿,却也不敢违背大明朝廷的礼乐制度。
她本就是番邦进贡的美人,两国邦交的一颗棋子,这个时候上去,又有什么意义。
方世玉看着李芳远,轻声笑着,眼前这个李芳远,可不是一般人,准确的说,这家伙相当于一个杀手了。
根据大明得到的情报显示,李成桂称王之前,最大的障碍郑梦周就是被李芳远刺杀身亡,让李成桂称王再无后患。
不过,李成桂这个王位,既是自立,虽然领了大明的印玺,但朱元璋为了表示自己不看好李成桂的王位,甚至可以说是不愿意承认李成桂的王位。
赐给朝鲜的印玺,还是高丽用的那套
“庆慎顽劣,殿下多担待才是!”李芳远笑了笑,奉天殿广场上,挤满了人,乌泱泱一片,人山人海的,根本看不清周围都有什么人。
而朱紫怡以公主的身份,陪在老朱头身边,坐在了高处,方世玉反倒成了陪酒客。
至于庆慎郡主等人,只能躲在后边看着这繁华的景象,邦国来朝,盛世繁华。
“顽劣倒也算不上,今年朝鲜上贡了这么多东西,一会我定让陛下多给世子一些采购额度!”
方世玉笑了笑,这个时候,一个装扮奇特的男子,扎着小辫子,罗圈腿,走在人群中,一个人能占据四个人的道路
“东瀛人?”方世玉狐疑道。
“殿下对他们有兴趣?”李芳远迟疑不决,方世玉生在皇宫中,怎么会知道东瀛人。
微微一笑,方世玉道:“估计一会有好戏看了,一起?”
举着酒杯对李芳远示意一下,李芳远躬身作揖道:“殿下相邀,藩臣岂敢拒绝!”
方世玉带着李芳远向朱元璋落坐的地方走去。
这个时候,朱元璋侧躺在龙椅上,在他的身边,朱紫怡和徐妙锦在帮他削果子,斟酒。
毕竟朱元璋的后宫都老了,而能拿得出手,又有一定地位的,只能让方世玉的媳妇来撑场面了。
正当朱元璋吃了口御酒时,突然间,那个东瀛的罗圈腿,来到了朱元璋落坐的阶梯下边。
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言语,更没有什么狗屁的借口,直接跪在了朱元璋的下方,叩首道:“足利义满将军使臣,奉东瀛天皇之命,前来诘问天朝大皇帝陛下!”
“东瀛?你们在邀请名单行列吗?”朱元璋眯了一眼,他对东瀛,没什么兴趣,真的没兴趣。
东瀛一个撮尔小国,漂浮海外,民不服王化,不知礼仪尊卑,眼中尽是凶残,当年朱元璋下旨要收东瀛为藩属的时候,他派去的使者,可是被东瀛人直接给砍了。
虽然足利义满背地里和大明暗通款曲,接受大明的册封,尊大明为宗主国,但这都是背地里进行的。
而足利义满也没有将其公诸于众,就是他自己没事用来册封。
可朱元璋是什么人?苏州现在还是大明税收最重的地带,老朱头可是很记仇的,对于东瀛,他没有好印象,当然不愿意给他们好果子吃。
这一番问话,确实是让足利义满的使者惊了一跳,愕然道:“启禀天朝大皇帝陛下,我家将军听闻大皇帝陛下在年节设宴,特遣使以祝贺!”
朱元璋瞥了一眼道:“祝贺就不必了,你回去吧。”
使臣心中咯噔一声,低着头脑海中组织着词语,想了很长时间,他才开口说道:“回禀天朝大皇帝陛下,我家将军送来了奴仆三百人,金一千,马匹八百!”
“还请大皇帝陛下收取!”
朱元璋面色沉重,阴晴不定道:“东西也一并带回去,既是不在邀请名单之列,不在朝贡之内,我泱泱天朝大国,莫不是缺了你东瀛矮脚马?”
和蒙古骑兵对战,决战于荒漠,大明不缺军马,真的不缺,整个大明的骑兵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万之众,全部列阵在北方。
至于东瀛的矮脚马,对于华夏而言,全无半点的好处,用来做骡子都嫌它没力气。
朱元璋说的开心了,足利义满派来的使臣,这下子可慌了神,结结巴巴的,一时不知应该说些什么。
“你们想怎么样?”朱元璋怒目盯着眼前的东瀛使臣,见他还不离开,出声道:“既然来了,那就说吧,你们将军让你带什么话!”
东瀛使臣心中如蒙大赦,连忙开口道:“将军大人希望能通过这次朝贡,缓解双方之间的摩擦,让更多的百姓,免于受苦受难!”
“希望天朝大皇帝陛下,停止海上的行动,没有大将军的允准,不可在将船只开赴东瀛沿岸。”
“东瀛沿海?什么时候成了东瀛沿海了,咱只知道,这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你们东瀛,也妄称有海?有,那也是大明的,我朝船只开赴何地,几时轮到你家将军来指手画脚了?”
朱元璋怒声呵斥道。
方世玉在海上,炮轰东瀛沿岸的事情,朱元璋知道。
盛庸和铁炫在海上会炮轰东瀛沿海的事情,朱元璋也知道,但这些有算得了什么?和他朱元璋没有半点干系。
东瀛人的生死,与他何干。
就如同他说的:吾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
自己的子民都没照顾过来,哪里有心思去照顾其他人的子民。
东瀛使臣跪在地上,心中犹豫道:“若是能相安无事,共享和平,我家将军愿意同大皇帝陛下,共剿海上倭寇!”
“严防倭寇肆虐!”
“若是不然......”
朱元璋听着东瀛使臣的声音,轻笑一声道:“大明战船千余,水军士卒十余万众,若要剿灭海上倭寇,何须东瀛相助?”
“若是不然又待如何?你们敢怎么样?”朱元璋腹中发笑。
真不是他瞧不起东瀛,只是他真的瞧不起,大明的心腹大患还是北方草原,东瀛对大明而言,真的构不成威胁。
想要对付东瀛,甚至都不需要大明的战舰船只全军出动,只要派去一半,就足够封锁整个沿海,让东瀛寸步难行,自我崩溃瓦解!
然而,可惜的是,大明近期的财政预算,太吃紧了,真的没能力去海外作战!
“大皇帝陛下,是不愿意同东瀛和平相处?”东瀛使臣叫喊一声,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他这次的来使,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人家根本就没看上你们东瀛。
朱元璋挥了挥手道:“把这玩意叉出去!”
众宾客,目送着东瀛使臣被叉了出去,所有人都是一副惊恐,慌乱的神情看着朱元璋,心中或有失落,惊喜,担忧,神色复杂多变,不一而足。
各藩属邦国的诉求不同,想要的自然也就不同。
方世玉拉着李芳远目睹了朱元璋斥责东瀛使臣的全部名场面。
“这......”李芳远看着被叉出去的东瀛使臣。
方世玉笑了笑道:“大明又不缺少那点朝贡的东西,再则说了,大明天朝上邦的地位,又不需要他们东瀛来承认!他们,会为了今天的冲动而付出代价的!”
方世玉毫不隐晦的说出了要让东瀛为今天的事情付出代价,然而,他却从未说过,这件事情就是因他而起。
他闲的蛋疼,走到人家沿岸,大炮轰鸣三日,响彻云霄,震耳发聩,东瀛人不满,想来上诉,希望能让老朱出面摆平这件事。
而他们损失的是什么?其实加入大明的朝贡体系中去,他们不会有半点损失,反而有的赚。
不过可惜,朱元璋听说方世玉要把十五封到东瀛去,直接就将皇明祖训中的十五个不征之国中,东瀛踢了出来。
他已经做好准备了,他要在地下等着,等自己的儿孙下去,一个个都是握有实权的海外诸侯。
朱元璋为了推行汉文化,可谓是煞费苦心,神州易手九十年,文化传承出现断裂,后世所流传的汉家文化,多半都是明朝按照汉唐旧制拾遗补缺,一点点修补出来的。
如果没有大明的三百年恢复,神州变成什么样子,还真未必好说。
而这个时候,东瀛想要来求和,加入朝贡体系,成为大明的朝贡国,获得法理上,大明不会对他动兵,并且维持他的统治地位。
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朱植已经将东瀛视作囊中之物,日日操练弓马,准备在出征的时候,亲自领兵,征服自己的王国。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