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二百四十五章 进攻东察哈台(第 1/4 页)

    太始四年,八月初。

    文华殿。

    方世玉看着杨寓道:“三年没上朝了,我看你们,倒是挺习惯的。”

    杨寓躬身颔首道:“国事繁重,鲜有务必圣裁之事,升朝反倒耽误各部门之间工作的时辰。”

    “往往几个时辰,都没有个结果,争论不休,各执一词,自殿下重立体制,国家运转速度高效,怠政之事鲜有出现。上朝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杨寓心平气和的说着。

    上朝?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产物了。

    方世玉在教科书中表达的,高效率执政,规定没有特殊情况,一应大小内政,具由内阁决断。

    直接废除了朝会。

    而太和门已经封闭三年没开过了。

    文武各站一边,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反倒是他这个代理皇帝,有与没有,似乎都不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

    当年老朱因为朝廷有他没他都可以高效率运转,一怒之下,废除三省,大权独揽,终日里累死累活。

    等他感觉力不从心的时候,把政务甩给了朱标,打造了历史上最豪华的太子府班底。

    朱标病倒后,又把繁琐到让人难以接受的政务甩给了方世玉。

    乃至于方世玉现在想想领东宫监理六部的日子,都感觉苦涩。

    或许,皇帝的存在,更好的平衡文武之间的势力和权力,维护文武的同时,维持整个帝国的统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内政,朝会也并非是一刀切断,五年一次的大朝会,总结上个五年发展计划的成果,下个五年计划的方向。

    杨寓道:“不过,倒是有件事要和殿下商量一下!”恍惚间,杨寓似乎想起了什么,开口道。

    “去里屋吧!”方世玉转身迈步向着文华殿内殿走去,杨寓却并未直接跟上,而是回头在案子上寻找着什么。

    过不多时,方世玉刚刚在内殿落坐,杨寓手中拿着一份公文来到内殿道:“殿下,这是东察哈台的国书。”

    “东察哈台?”方世玉眉头紧蹙,接过来一看,只见上边写着一些,让方世玉完全看不懂,甚至可以说是不明觉厉的文字。

    “杨土奇,你莫不是拿我开涮?除了这个王印,是太祖皇帝赐下的,你瞧瞧这上边的字,你认识那个?”

    方世玉将所谓的东察哈台国书反过来在杨寓的面前铺开道。

    尴尬的点了点头,杨寓道:“回禀殿下,这份国书来的匆忙,礼部的人还没有来得及翻译我朝文字。”

    “但国书的内容,礼部的人已经和微臣说过了!”杨寓道。

    面色沉重,方世玉道:“说吧,东察哈台什么意思!”

    “大致就是,天气寒冷,少水少粮,希望朝廷能允准他们前来通商,订购一批粮食,供养族人活命!”

    “总额是七十万石粮食,按照以往的惯例,东察哈台有七万万的宝钞储备,是符合条件每年采购一定数额的玉米,红薯,马铃薯的。”

    “但今年,国安稽查的消息说,东察哈台有谋反的意图,或许会在玉门,哈密一带,进行侵略!”

    “微臣不敢擅决。”

    杨寓直言道。

    东察哈台在大明的西边,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哪里就是由朝廷统领的地区,只不过大明的发展中心在南方,近些年大力发展北方,重心也是在辽东,而不是西域。

    相比较而言,西域很重要,对于大明很重要,甚至有人说过,把帝都定在伊犁,整个亚洲都是天朝的!

    东察哈台造反倒是不至于,他们也没能力反叛,至于说采购粮食,七十万石太多了,东察哈台在朝廷登记造册的男丁,户籍一共才三十万。

    “七十万石粮食,一户分去两石有余,他们要这么多粮食做什么?”

    方世玉心中嗤笑,东察哈台的实力,他还是知道的,太始三年的朝会阅兵上,方世玉向东察哈台展现了大明中央军的实力。

    无论是火枪力量,还是大炮的力量,对于察哈台的使臣而言,都是震撼的,当然,这其中来朝会的,自然不止察哈台一国。

    而这场阅兵,也是秀肌肉的一环,蓝玉从海上,带回来了三十余国的使臣,入朝进贡。方世玉自然要展现一下大明的实力。

    而当时,朝鲜也在朝贡之列。

    杨寓道:“那微臣回绝了察哈台!”

    没有丝毫犹豫,粮食本就是战略物资,大明现在的粮食充沛,倒是可以用粮食来控制一下周边的部落。

    他们用马匹,物资,来获得大明宝钞,拥有一定的宝钞储备,就可以在大明境内购买朝廷的禁品。

    粮食是周边番邦能买到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了。

    至于说其他的,茶叶并非是不允许出口,相反,茶叶,丝绸,向来是出口的大宗货物。只是这种出口权力,被牢牢控制在朝廷手里。

    不允许任何官员,商贾,染指其中。

    “回绝的时候,问问东察哈台,朝廷登记造册的,只有三十万户,所以他们每年的米粮采购,最高只能有三十万的额度。”

    “尽可能摸清楚东察哈台到底有多少户,有多少男丁,分部在什么地方。”

    方世玉又不是做慈善的,东察哈台,漠北蒙古,方世玉是一定要拿到手的,并且牢牢控制在大明的手里。

    而在动手之前,尽可能摸清楚对方的底蕴和实力,避免盲目,这对于大明朝的军事动作,也会有非常的效果。

    杨寓道:“殿下,那要不要再加一条?”

    “微臣倒是建议,若是想要统治西域,首先要做的,还是文化迥异的问题,只要文化同出一源,那这一切,都算不得什么大事。”

    “甚至还会成为朝廷控制东察哈台的得力助手!”

    闻言,方世玉询问道:“直说吧,什么馊主意!”

    “很简单啊,文化同化,在东察哈台建立私塾,社学,府学,以教导他们孔孟之道为准绳。教导他们忠君爱国。”

    “教导他们,西域自汉以来,便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现在是在分裂国家!”

    “从根源上,瓦解朝廷对东察哈台控制的难处。”

    杨寓面色平静,他一个文官,说出这么恐怖的话,文化同化,从根源上,彻底解决东察哈台分裂国家的可能。

    强制教育整个东察哈台,灌输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的土地,让他们回归?

    方世玉摇了摇头道:“吃力不讨好,等过两年天气好点,直接出兵拿下来不是更省事。”

    杨寓的办法虽然可行,但前置条件太苛刻了。

    东察哈台又不是傻子,怎么会允许大明的儒生过去授业解惑,灌输他们忠君爱国,东察哈台本是大明领土的事情。

    怕不是到时候要去的儒生都要被砍死了。

    杨寓道:“殿下,事情虽然有点吃力不讨好,但我军对西域的了解并不多,而且西域哪里多是荒漠地带,大军行进,极为困难。”

    “而且,微臣有办法,让东察哈台的人,答应朝廷派遣儒生前往东察哈台建立学府,教导他们的子民!”

    杨寓笃定的目光,信誓旦旦的说道。

    ......

    泰安府,驿站。

    杨寓手里拿着国书,一步步走进了国宾馆的一间院子,跟在杨寓身后的,有三个刑捕房的捕快充作亲兵。

    “首辅大人?”国宾馆的主官见到杨寓,心中急促,连忙躬身道。

    “这位就是东察哈台的使者了吧!”杨寓看着跟在国宾馆主官身旁的男子,微微一笑道。

    只见那使臣点了点头,一口较为流利的南京官话,开口说道:“下邦使臣,拜见天朝大老爷!”

    “行,还知道些礼节,你起来吧,本官来这里见你,是奉了大明圣天子的旨意。希望你作为东察哈台的使臣,能实话实说,而不是诓骗天朝。”

    杨寓亲自上阵,这在大明王朝,太始五十年间,是唯一一次,内阁首辅亲自接见商谈邦交之事。

    在这个时候,大明还没有那么多想法,方世玉也只相信杨寓能做好这件事情。

    但随着时间推移,大明的优越感越来越强烈。

    -->>(第 1/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近更新 某霍格沃茨的魔文教授 骗了康熙 活埋大清朝 三国模拟器:这个马谡太稳健了 机战:先驱者的归来 我的谍战岁月 大唐腾飞之路 大清要完 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 晋末长剑 我在现代留过学 谍影:命令与征服 不是吧君子也防 寒门崛起 蜀汉之庄稼汉 万历明君 红楼琏二爷 大明烟火 北齐怪谈 左舷
最多阅读 民国之文豪崛起 江湖三女侠 秘密部队之龙焱 万历明君 机战之无限边境 希腊神话 星海王座 北齐怪谈 沉溺 穿成反派总裁小情人[娱乐圈] 晋末长剑 诸天机缘从吞噬开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全唐诗 木叶之风暴之主 大清要完 世子妃 我在木叶练吐纳 撩神[快穿] 从冒名顶替县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