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四十四章、血腥味上的正义(第 2/4 页)
“那只是少林给自己脸上贴金,达摩一苇渡江而来,创立了少林和各项绝技,你想说的是这个吧?”
“对啊,不是有这个传说么?”
“狗屁!”南易啐道:“达摩和少林寺的关系,就是一个迷,在很早的一些关于佛教的资料里,根本没提过嵩山少林,比如梁武帝的《达摩大师碑颂》里有说‘莫知其所居’,梁武帝压根不知道少林寺在哪。
在唐初的《续高僧传》里,才第一次写到‘游化洛嵩’,这是达摩第一次到嵩山,成书晚一点的《旧唐书》才有说‘隐于嵩山少林寺’,达摩和嵩山少林寺的关系,这才算是正式确立。
从宋代开始,随着达摩面壁等传说的出现,达摩逐渐变成嵩山少林寺的创始人,到了清末,出了一本《少林宗法》,里面提到达摩将十八罗汉手传给了少林寺僧众,打那开始,达摩是少林武功创始人的说法,才逐渐流传开来。
关于少林,还有一个演绎故事,说唐太宗李世民曾被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围困,少林寺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开了一个会议。
这王世充吧,一看那死德行就没机会夺得天下,倒是这李家,全家都是阴货,得天下的机会大多了,这可是雪中送炭的机会啊,还等啥,点齐人马和王世充对着干。
于是,少林寺派了十三个棍术高手,带领少林寺的僧众,活捉了王仁则,救出李世民。
这李世民还点名表扬了他们,夸少林寺的都是好同志,一人给他们发了一颗五角星,并号召李家的部曲向他们学习。
少林寺呢,也一直以此为荣,还有碑刻留念。
这故事一听挺邪乎吧?”
宫雪拍了一下南易的手臂,嗔道:“要说你就好好说嘛。”
“呵呵。”南易笑了笑继续说道:“其实审视一下这个典故的记载,就可以发现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猜啊,真正的过程可能是这样:
王仁则占了少林寺的田地,于是少林寺的僧人们组织起来,联合王仁则手下的内奸里应外合,活抓了王仁则,然后献给了他的对头李世民,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自己的田产。
我这么说,可不是瞎编,是有根据的。
话说八国联军进京城的那一年,少林寺住持一瞅,格老子的,武术不管用了啊,还是他妈洋枪好使,于是他一拍桌子,就指着金库堂的堂主说道:‘去库房整点钱出来,找门路买洋枪’。”
“咯咯咯,别胡说,少林寺哪有什么金库堂。”宫雪嬉笑道。
“不要在意称呼,就是这么个意思。”南易摆了摆手说道:“反正你只要清楚少林寺从建立以来,一直富得流油,他们的寺田多到一匹千里马跑上一天都不能从这头跑到另一头。
我接着说啊,金库堂的堂主去了库房,一打开库房上的锁,就先戴上一副墨镜,你猜怎么着,这一推开库房的门,立刻一片金光歘歘歘射出来,只见库房里金山十八堆、银山一百零八堆,这加起来少说有金百吨,银千吨。
再打眼一看,在金山上还躺着几个赤条条、白嫩嫩的花姑娘。
金库堂堂主寒着脸走到金山边上,摘下脖子上的佛珠,狠狠的鞭笞那几个花姑娘,嘴里还一边骂着:‘都他妈贱骨头,你们家里要再不交佃租,我就派人把你们家一把火烧了,把你们卖去山下的窑子。’
金库堂堂主发泄了一把,才走到库房的角落里,从一堆一米多高的存折堆里抽出一本汇丰银行的存折,掸了掸上面的灰,然后打开存折瞅了一眼,上面余额的最新一行赫然写着50,000.51,整整5万英镑。
5万英镑啊,这笔钱放在那个年代可不得了,可以把武康路的宅子买上三五遍。
金库堂堂主拿着存折交给采购堂的堂主,采购堂的堂主就拿着存折下山买回来200杆当时非常先进的毛瑟m98步枪,拿着这些枪,武僧堂组建了一支现代化的步兵特战团,代号八面佛,还有一句团口号——谁不交租就灭谁!
有枪有炮又是人强马壮,少林寺又过了三十几年风调雨顺、富得流油的日子。
直到那一年,鬼子把嵩山下的县城给占了,当时附近一支八路军的首长带着两个警卫员上嵩山做说服工作,希望少林寺出山抗日,不料少林寺早就有了当皇协军的觉悟,一见到三人,立刻准备关上寺门,想把人给绑了送给鬼子。
还好首长大智大勇,不慌不忙的带着两个警卫员杀出了少林寺。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这个首长就再次上少林开了审判大会,一经审判,少林寺大半的人都够上汉奸罪,于是就给枪毙了。
解放之后,土改小组上嵩山,一经鉴别,少林寺又有大半的人妥妥的够资格定性为地主恶霸、土豪劣绅。”
“哎呀,别扯远,说武术。”宫雪不依的说道。
“好好好,说回武术,我刚才说到哪了?”
“十八棍僧救唐王。”
“对对对。”南易抿了抿嘴唇,接着说道:“在整个唐代,就没有关于少林功夫好的记载和传说。倒是到了明代,有个叫程宗猷的徽商子弟,他跟着少林寺高手学了十年棍法,可以说是正宗少林弟子。
后来他还写了一本《少林棍法阐宗》,记载了少林棍法的各种精要,少林棍法的起源故事,说是元末红巾军上少林寺作乱,拿着烧火棍的紧那罗王突然显灵,站在山头上大耍棍法,赶跑了红巾军。
从此少林和尚就天天演练这套棍法,并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
这个神话故事当然是假的,但是它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少林寺的人在明代时候认为少林棍法最早是从元末流传下来的。
也就是说少林寺棍法的起源,理论上不应该早于14世纪,而且,程宗猷其实是第一个留下文字夸少林功夫好的人,他是一个和少林寺有利害关系的人,话只能信一半。
俞大猷,抗倭名将,和戚继光齐名,并称俞龙戚虎,少年时拜王宣、林福为师学习《易经》,得到蔡清的真传,后又拜赵本学学习用《易》推演出来的兵法,再之后又跟随李良钦学习剑术。
俞大猷天资聪颖,把剑和棍学习的炉火纯青,之后又在实战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巧,终有一日,他成了顶尖高手。
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学有所成的俞大猷自然想着找几个高手过过招,正好,那时候开始流传出‘少林棍法甲天下’这句话。
恰逢那时候又是缺少抗倭兵力的时期,戚继光去了乂乌招挖煤的苦力,俞大猷一寻思,少林寺武僧数千,里面的高手应该不少,上山,先比武再招兵,会会天下第一的棍法。
于是,某天,俞大猷就去了少林寺,见到官爷,少林住持自然不敢怠慢,赶紧请出寺里的高手耍了几套棍法,俞大猷一瞧,大失所望,忍不住把一众人狠狠的批评了一顿,‘花里胡哨的,什么鬼,真是见面不如闻名。’
他这么说,少林寺的人自然不服,纷纷叫嚣着‘你行你上’。
俞大猷身为实战无数的高手,哪会怕这种挑衅,上就上,拿着棍,他上了演武场,手指随意一点,‘你们这一片,还有你们这一片,都给我上。’
比武结果就不用说了,我既然提起俞大猷,自然是他获胜,少林寺上下可以说被他打个服服帖帖,住持就派了几个人跟着俞大猷下山,从军跟着他学习棍法。
几年后,这些和尚将棍法带回少林寺,少林棍法这才大放异彩,俞大猷可以说是少林功夫的半个祖师爷,也可以说佛家功夫出自道家。
至于为什么现在佛家功夫的名头盖过道家,这就和我前面说的少林寺富得流油有关系了,穷文富武,不吃好喝好,功夫又怎么可能练的好。
另外,到了清代的时候,有一本小说叫《圣朝鼎盛万年青》,那里面第一次提出了少林派的说法,这本书是当时的热门小说,那是一印再印,后来其他人再写武侠小说,要是不出现少林派,那读者根本不买账。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