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火柴成为大清京城的奢侈品(第 2/4 页)
不管抽的是烟斗还是香烟,都喜欢用这一小盒火柴,去到哪里都能抽。
不像火折子,需要先将火引燃,再用盖子盖上,将燃烧的火焰给闷起来,等到重新有空气进入,才会被点燃。
如果这些火折子做工不好,外面的那层盖子因为高温,而发生自燃,到时候说不定连人都一起烧。
这人刚一说完。
其他人都露出了羡慕之色。
他也想有这么方便的引火工具,而不像用火石不断地敲击,或是向旁边人家借火。
等众人借来观赏之后,才发现这样的火柴原来也是噶玛兰工坊制造。
但众人想破头脑,都不知道这种火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轻而易举地自燃?
众人并不了解。
火柴这种东西,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
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说:“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
陶宗仪《辍耕录》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
只是到了清朝之后,这些东西也不知怎么地都不见了,更没有人贩卖这样的东西。
或许因为硫磺被严格管控。
而在宜兰科学院,郑轩推行了新的研究制度,比如课题组。
也就是将军部所需要的东西,性能参数,设一个研究的方向,之后再让这些学者科学家组织成公关的研究小组,专门负责这类东西的研发。
这在后世可是被广泛运用于国家研究各种领域技术的方面。
比如航空器材各种门类的研究,都需要各式各样的课题组进行攻关。
但如今这个时期,郑轩设立课题组,就是为了攻关这些基础的东西,比如能够快速引燃的火柴。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