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公司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第 2/4 页)
你感觉公司此刻会对你抱有怎样的看法呢?
你的主管及高层领导会对你作出怎样的评价?
如果你并未感受到自己拥有工作动力,不清楚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也未曾得到应有待遇,那么公司对于你的看法也许远不如你想象中的那般好。
若要认清公司对于自己的看法,你就必须懂得如何去发现其幕后动机。
这涉及你对于公司的真正保护对象、奖赏及价值持有怎样的认知,在形成正确认知的同时你也可为自己竖起一面镜子,由此随时审视自己在工作场合中的行为。
站在雇主的角度上审视自身行为,无论你的真实想法如何,自己平时的行为看上去究竟是不是一个支持公司政策、保护公司利益人所应有的?
你平日的言谈举止给人的感觉究竟是对公司具有强烈归属感并充满激情,还是只关心自己工资条上的数字?
在他人眼中,你的行为与真实意图之间究竟是否存在差距?
外界对于你的看法决定了你的职位安全系数。
公司的秘密价值是形成其潜标准及潜规则的基础,秘密规则手册会告诉公司你究竟是不是他们值得继续投资的人,是否还值得他们继续信任。
假如你发现了公司的违法操作,或者遭遇了公司潜规则,且你声称要公开此事。
当然,从法律上讲你完全有权利这么做,但是对于公司而言,它完全可以利用合法手段处理这种情况,甚至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使你仍然居于原职,但是你将永远得不到信任。
在绝大多数公司,出现这种情况将意味着你的这份工作就此结束,而且,大部分公司必然会尽快将你清除。
然而,如果你选择私下处理此事,未使公司处于窘迫境地,也将不会令公司为之付出昂贵代价或耗费大量时间,那么你仍然可以继续安心地工作下去。
公司这类行为令许多人为之异常恼火,看上去也非常不公平,但事实上确实如此。
如果你换个角度思考一下,仍然是站在雇主的位置上看待问题,如果你是资方,也不会发表公开声明,使公司陷入困境之中,除非该问题确实非常严重,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
同样,如果你身为既得利益者,假设你是公司的大股东或是高层人员,也会采取这种做法。
所以,你必须使自己持有这样一种认知:要关心自己公司及其收益人的利益,而不是只关注个人利益及感受,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大区别。
将自身利益置于公司之上,就等于为自己贴上“叛徒”的标签,公司不会再信任你,也不会继续在你身上进行投资。
倘若你已经陷入类似状况中,客观地询问一下自己,如果你是雇主又该怎样处理类似问题,如此一来,你立即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如何去应对自己所面临的挑战。
诸多技术纯熟的雇员,似乎对于公司具有很大价值,但是却一直被公司所忽视,因为公司认为他们是自己潜在的风险,不再信任他们了。
与之相反,获得晋升机会的职员其技术未必出类拔萃,有些人甚至不清楚工作该怎样进行,只不过他们花费丁大量成本及时间,令公司认为自己远比其他人更值得信赖而已。
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去学习工作技能,公司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技术,他们所要寻找的是看上去能够全心全意维护公司利益的人,而他们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你的外在举动——是否为公司利益着想。
48.如何对待公司的年龄歧视问题
一家网站的记者采访了一家it公司的总裁,想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总裁是如何看待公司里的新老员工的,他们又有什么特点?
记者:“前一阵子看了一个报道,一家公司一年换了四个cmo(营销经理人),导致公司策略不断调整。
这究竟是好是坏啊?”
总裁:“公司里人员来来往往很正常,但一年换了四个cmo未免太勤了点。”
记者:“究竟公司人员常换常新好,还是相对固定好呢?
新老员工对公司各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呢?”
总裁:“我认为,人员的流动和固定,除了公司发展策略外,和员工自身发展也有莫大的关系。
我看职场新人都有一个特点:年龄在25岁以内,对工作都有一份新鲜感和执著精神,但他们往往对自身规划还不明晰,努力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极限,甚至会停滞不前。”
记者:“是的,刚进职场,格外需要旁人指教和点拨。”
总裁:“到了25~30岁之间,新员工慢慢向老员工演变,他们就出现了新的特点:知识得到了延伸,经验也随之增加,这部分人群开始不安于现状,想要跳槽了。”
记者:“是为了寻求自我的更高发展。”
总裁:“到了35岁以后,这些工作了一定年限的老员工在家庭、事业等各方面开始稳定,他们的特点是拥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这样,他们往往就成为公司的‘常驻者’。
新老员工应该说是各有其特点。”
公司不会直接提出你的年龄问题,但是一旦涉及晋升或退休的问题,年龄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然,对此他们会找出诸多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
但事实却是,许多公司利用重组、裁员、提前退休期甚至是临时解雇,作为年龄歧视的掩体。
有许多家媒体都披露了公司老员工被排挤掉的事实,同时也有不少企业和公司有忽略年轻人员的现象。
然而,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年龄歧视并不是针对你的实际年龄产生的,而是受处理某事时你表现出的心态是否老迈的影响。
事实是,年龄问题不会影响你的事业,除非你出现过什么过错,令公司将你的错误与年龄联系起来。
此时你需要了解的是雇主究竟害怕什么,以及对此该如何加以应对。
公司非常重视年轻雇员的热情、激情、新颖活跃的思维、旺盛的精力以及相对较低的支付成本,但是他们同样惧怕诸多问题,希望你能够避免这些状况出现在自己身上。
1.新员工应避免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
公司的主要决策者必然要年长于你,并且对于你们这一代人所追求的时尚不会表现出令人愉悦的宽容。
为了博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你的表现必须令他们感到满意、舒适,而不是我行我素。
这就意味着你需要避免穿着过于新潮的衣裤,避免俚语以及蓄留彰显年轻的长发(无论男或女),避免文身与佩戴过多饰品,避免在办公桌上摆设孩子气十足的饰品。
为了获得他人的重视,无论为之付出多少时间及精力,你都要与自己所扮演的职业角色保持一致。
2.新员工要对工作极度认真负责
公司往往认为年轻雇员轻浮、易于分心、不负责任,因此,作为一名年轻职员,你必须极尽所能地表现出一副专心负责的态度。
那么,该如何去表现呢?
提前15分钟来到公司,推迟15分钟离开公司,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要准时、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
最后一定要记住,圆满的任务应该以公司满意的方式完成,而不是依照自己的标准。
3.新员工应保持理性的头脑
年轻职员总是带着豪迈的激情及伟大梦想登场,准备征服整个世界,至少也要重组公司。
公司非常喜欢这份热情,但是同时也会被其他因素所吓到。
你不能在自己尚未具备改革权力的情况下,便疾风骤雨般地改变自己认为需要更改的东西。
你应该通过尊重公司高层决策、学习商业流程,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借以赢得高层的信任。
倘若没有经过上述准备,你的激情只会被视做威胁。
作为一名年轻员工,潜在的等级制度会令你处于不利位置,但是对此你也只能顺其自然。
年轻职员即使已经具备相应能力,并曾做出过一定贡献也无法成为主管,这毫无道理可讲。
幼稚的行为及外表往往会成为年轻职员进入高层的障碍。
在公司看重新员工的同时,也是十分看重老员工的。
因为他们十分看重老员工的经验、知识、专业精神、协调性及稳健的性格,但同时也会担心老员工过多,公司会因此失去朝气,思想停滞不前,并会为老员工的健康问题感到顾虑重重。
1.老员工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形象
担心健康问题是公司针对老员工产生年龄歧视的首要原因。
你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这一问题影响自己的工作状况呢?
非必要情况绝对不要请病假,在工作场合中不要谈论自身健康问题。
听起来也许会令人感到有些震惊,如果有可能,年纪大的员工尽量将自己的病假次数控制在公司限定范围的一半以内。
当然,这会使老员工感到非常郁闷,但是千万要牢记一点,无论法律怎样规定,年龄歧视已然是铁一般的事实,保持一个积极的形象对于保护自己的工作,可谓至关重要。
2.老员工应与时俱进
一定要确保自己走在技术及商业潮流的前端,尽量避免发表过时的迂腐言论,诸如“在我那个时代”、“我就是不擅长使用电脑”或“我已经追赶不上当今潮流了”,等等。
公司信赖那些能够跟随时代发展的员工,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具备现代意识、思想超前。
如果员工看起来已然“落伍”,他们则会担心公司也会随之落伍。
3.老员工也要注意仪表
公司认为员工的外表是其思维的外化方式,穿着过时衣装会被认做是思想过时,如不要佩戴一副70年代的眼镜或是身穿十年之前的服装,无论你在工作上的表现如何优秀,过时的外在装扮,都会令他人感觉你非常落伍,因而你便会被当做阻碍公司前进的绊脚石。
倘若你不清楚老板对于自己此时的外表持有怎样看法,那么可以请一位设计师帮助自己评估一下衣着装扮,或是请他帮助你塑造一个全新形象。
而在工作技能方面,每间隔五至六年进行一次创新即可。
另外一点就是,如果你没有达到管理阶层就千万不要表露出你已经很老迈的迹象。
49.高调宣扬自己坚决支持公司的主张
有一名员工被公司上层秘密划为了排斥对象。
他的所作所为也确实与这一“殊荣”相匹配,他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对于公司、上司以及自身遭遇的不满、抱怨。
此外,他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而是逐渐将这种抱怨与不满带到了实际行动之中,进而受到了严重的纪律处分。
他的抱怨以及消极的工作态度将自己直接推向了失业边缘。
只是因为公司上层正忙于处理工作,无暇顾及于他,因此暂时没有得到处理而已。
令众人大跌眼镜的是,奇迹竟然在瞬间发生了,他仿佛一下子走出了阴霾,上司是如此的惊喜,他由一名濒临失业的员工转身成为了晋升的首选对象,他的表现使上司感到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提拔方可。
他前去拜访上司,向其请教继续改进自己的方法及要领,他此时已然成为了公司拉拉队的队长,为公司摇旗呐喊。
他告知大家:在他意识到自己已然濒临失业边缘时,竟忽然发觉自己异常喜欢这份工作、异常喜欢公司。
管理层为他的转变感到惊呆,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他一举改变了自身的负面形象。
此后,在一年以后的裁员行动中,他因一名高职人员的“死保”而被秘密地从裁员名单中撤除。
你也许认为他的转变只是其个人策略而已,没有关系,这很奏效,并且他的行动也很真诚,这也是管理层真正希望看到的。
这种转变不但需要诚意,而且也少不了不懈的坚持。
因此倘若它仅仅是种权宜之计,绝不足以奏效,因为在转变的过程中必须伴有自我激励以及一腔真诚。
上文所提员工只花费了短短数月时间,便完成了这种转变,不过有时我们也许会需要更为漫长的等待,因此你千万不要灰心,也不可轻言放弃。
也许在闭门会议上,上司们刚刚开始谈论你的积极之处,而你却轻易地选择了放弃。
我们都知道,若要做到彻底改变极为不易,因此这种转变足以令管理层分外刮目。
这不仅需要耐心,甚至有时还要牺牲一点点自尊,正因如此缺乏诚意者绝对办不成此事。
所有公司都存在秘密议程层面。
它们潜伏公司在光鲜的假象之下,如果你的目光能够穿透公司光亮的外表,便可以看清假象之下的实质,便可以发现公司声言的价值与真实价值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可觉察出其实质举措与公开声明之间的差异。
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向其员工许诺,一定要使他们保持“工作、生活相互平衡”。
在招聘过程中,他们对该计划大加褒扬,并声言希望应聘者能够按照要求,共同创造一种生活、工作相平衡的公司氛围,公司老总甚至公开声明这将是该公司的核心价值之一,并且公司花费极大的精力在口头上将其宣扬得头头是道。
许多职员信以为真,认为公司确实是在推动它、支持它,因此非常激动,都在忙着将它融入自己的生活。
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如果仔细地加以注意,他们便会发现,为什么此事对于公司十分重要:保持领先、保持自己处于行业顶端、保持自己的产业居于前沿地位、将公司地位放于首位——无论为之付出何种代价。
事实上,这乃是公司在大张旗鼓地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
这些信息本是与公司的根本价值相悖的:公司的根本价值本就要求尽可能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因此,如果员工希望保住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他们不该触碰的地方。
最终,被奖赏的根本不是那些保持生活、工作相平衡的职员,那些每周仅仅工作55小时的员工只能卷铺盖回家。
公司的价值体系开始奖赏无论如何规定工作时间或是公司作出怎样的承诺,均将公司利益放于首位,继续做好自身工作的员工。
许多加入“工作、生活相平衡”这一体系的员工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绩效评价不佳,被扣发奖金,失去了股份红利。
诸多员工忽然发现他们已然被公司高层秘密地排除到团队之外。
这些员工,在面对选择时并没有以公司利益为首位,因而遭到了惩罚。
自该计划实施开始,那些相信公司花言巧语的人就已经被抛弃,而老员工则继续保持着对于公司谎言的警惕性。
而另外一家小型公司,规模显然要比前面那家500强企业小得多,员工人数大约只有50名。
但是,公司也决定对自己的员工耍弄把戏,公布一些所谓的核心价值,其中的一条就是诚信。
他们要求员工将这种品质应用于每天所从事的工作中与代表公司处理的每一次交易上,此项规定主要体现在新的绩效评价中,并且公司又将之悬挂于墙壁之上要求员工遵照执行。
但是只要该公司员工仔细注意一下,他们便会发现公司的生命线其实就取决于能否赢得合同,并且任何问题或原则均不能与此相违背,一旦合同丢失,诚信必然会被抛诸脑后。
当公司第一次因遵守承诺、诚信的原则而丢掉合同之后,相关人士的命运也就如同那份丢失的合同一般了。
这些诚信者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认为公司只是基于他们的外在表现进行评价,而没有认识到公司表面所言与真正意图间的差距。
处于当前这种获悉公司真实意图存在障碍的环境下,超越自身立场看清公司本意的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具备这种能力,你才能透过公司公开的面具认清问题实质。
公司的真实意图与冠冕堂皇的外表完全大相径庭。
正是由于未能领会公司本意或是忽略了公司言行不一的特点,许多职员无端地丢掉了自己的饭碗,又或遭遇公司单方面毁约。
每家公司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与幕后动机等待你去发现,但以下几项动机目标则为所有公司共有。
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永远准确地站在真实规则一方,永远做好鼓吹公司主张的那个人。
1.做好公司的保密工作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感觉你公开了任何他们不便透露或是与其不利的信息,他们将尽快将你驱逐出门。
倘若你认为自身需求较之保守机密这一首要动机更为重要,那你无疑是为自己点亮了红灯,你就会成为不配合公司工作、不被信任的对象。
对于公司而言,“保守机密”这一核心价值远重要于其他任何问题。
威胁到这一核心价值正是造成今天失业的罪魁祸首。
2.视公司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任何一家公司的目的正如个人的目的一样: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
如果公司发现你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而置公司利益于不顾,那么你将毫不犹豫地被清理出门。
若要解决此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公司利益至少放在与个人利益相等的位置上。
3.不要和公司唱反调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公司感觉到你不支持他们的政策,或是对职位不满,或不紧随他们的主导方向,那么你就会从这里消失。
小心点,那些爱唱反调的人们!
4.保持精明能干的形象
公司对于那些看上去委靡不振、落伍或是易于被生活问题所干扰的人,总是避之不及。
他们认为使自己保持强势的唯一机会就是一直居于成绩曲线的顶端,并不断前进。
这种动机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危机感,也是驱使公司不断进行新旧更替的主要动力。
5.善于营造融洽的人际关系
公司非常欢迎无论处于公司内外均能够保持成功者形象及行为的员工。
如果你表现出消极、悲观或是压抑的一面,公司便会寻找他们认为能够创造出更加积极氛围的人取代你。
公司对于员工悲观及消极态度的恐惧远比其他行为更甚,也绝不能容忍出现这种状况,因为它会毁掉公司精心维护的成功氛围。
以上就是公司不会公之于众的秘密,而这些真实意图肯定不会被公司公之于众。
公司重要决策者通常信赖那些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的人。
如果公司将一切秘密开诚布公地告知于众人,它又怎样去区分哪些人天生就拥护公司利益,哪些人只是利用这一消息为他们自己的升迁开路呢?
公司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管理者的员工,而不是仅仅将公司当做个人成功垫脚石的人,这种人绝不会为曾经任职的公司披肝沥胆。
绝大多数雇员并未意识到这些秘密的存在,因此,他们进退维谷,为公司玩弄的花招所迷惑,没有人看得清花招后面的真实意图。
50.时尚外表下的陷阱危机
kula今年年初进了一家规模相当大的日资企业,之前她在美国的一家软件公司的北京办事处上班。
春天来了,她经受不住温暖的阳光和鸟语花香的诱惑,这天她穿了一条牛仔裤上班。
但一进办公室,她的日本上司眼睛里就显出了诧异。
下班的时候,她的那个有些秃顶的上司提醒她“注意身份”。
kula进日本公司之前就知道,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穿着打扮有不同的要求,但她觉得把穿牛仔裤看成是不“注意身份”,太小题大做了。
她在原来的公司上班时,只要你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你怎么打扮都行;如果一个男士天天西装革履,人家反而会认为他是个怪物!
kula不明白牛仔裤与“身份”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她又打算跳槽,到一家不那么严格的企业去上班。
牛仔裤与“身份”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作为一个白领,你要弄清你具有哪些身份。
从你上班的第一天起,你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两种身份。
你的第一种身份就是你的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某某公司某某部门助理”或“某某公司销售部项目主管”等,也就是你名片上表明的那种身份;作为白领,你平时要与公司内外的人打交道,你在接人待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和修养,就是你在职场的第二身份。
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个人的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在职场,人们同样会以此去判断一个人。
虽然你的第二种身份是无形的,但是,在职场上它往往会比你的第一种身份更受人关注,因为它反映出你的社会价值。
比如,客户在与你打交道时,他自然会看重你的第一种身份,他要看你是什么职务,负责什么业务,拥有多大权力,这样,他就便于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和态度对待你;与此同时,他也会注意你的第二种身份,即看你说话有没有分寸,办事有没有原则,是否讲礼貌,是否守时重诺等,总而言之,他会注意你的个人习惯和修养;如果他认为你是个有能力但是个没有教养的人的话,他同样不会真正信任你,也不会做与你长期打交道的准备,更没有可能与你合作把事业做大。
很多职场新人往往只注意自己作为白领的第一种身份;由于不知道自己在职场有第二种身份,所以就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第二种身份的形象。
公司允许职员随意着装,即使穿着更为随意、更为休闲也没有问题,听上去不错,对吗?
我们上班时都可以穿牛仔裤与t恤了。
但是要小心,它们会非常影响公司决策人对你的看法。
很有可能,上司的年龄要远高于你,与你不同属于一代人,所以追逐最新潮、最时尚的穿着,其作用可能会与你期待的结果相反。
除非你在时装店或是时尚行业工作,时尚属于周末或者是杂志——肯定不属于办公室。
“时尚休闲”的老板,还没有做好迎接最新时尚的准备。
对于公司高层那一代人而言,所谓休闲装无非就是不用每天西装革履地来到公司,而可以穿着牛仔裤与马球服而已,但绝对不是让你穿着背心和低腰喇叭牛仔裤来上班。
-->>(第 2/4 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